JS中的Promise 使用

回調函數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剝奪了我們使用 return 和 throw 這些關鍵字的能力。而 Promise 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切。

簡介:

ES6 原生提供了 Promise 對象。

所謂 Promise,就是一個對象,用來傳遞異步操作的消息。它代表了某個未來纔會知道結果的事件(通常是一個異步操作),並且這個事件提供統一的 API,可供進一步處理。

Promise 對象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象的狀態不受外界影響。Promise 對象代表一個異步操作,有三種狀態:Pending(進行中)、Resolved(已完成,又稱 Fulfilled)和 Rejected(已失敗)。只有異步操作的結果,可以決定當前是哪一種狀態,任何其他操作都無法改變這個狀態。這也是 Promise 這個名字的由來,它的英語意思就是「承諾」,表示其他手段無法改變。

(2)一旦狀態改變,就不會再變,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這個結果。Promise 對象的狀態改變,只有兩種可能:從 Pending 變爲 Resolved 和從 Pending 變爲 Rejected。只要這兩種情況發生,狀態就凝固了,不會再變了,會一直保持這個結果。就算改變已經發生了,你再對 Promise 對象添加回調函數,也會立即得到這個結果。這與事件(Event)完全不同,事件的特點是,如果你錯過了它,再去監聽,是得不到結果的。

有了 Promise 對象,就可以將異步操作以同步操作的流程表達出來,避免了層層嵌套的回調函數。此外,Promise 對象提供統一的接口,使得控制異步操作更加容易。

Promise 也有一些缺點。首先,無法取消 Promise,一旦新建它就會立即執行,無法中途取消。其次,如果不設置回調函數,Promise 內部拋出的錯誤,不會反應到外部。第三,當處於 Pending 狀態時,無法得知目前進展到哪一個階段(剛剛開始還是即將完成)。

Promise 構造函數接受一個函數作爲參數,該函數的兩個參數分別是 resolve 方法和 reject 方法。

如果異步操作成功,則用 resolve 方法將 Promise 對象的狀態,從「未完成」變爲「成功」(即從 pending 變爲 resolved);

如果異步操作失敗,則用 reject 方法將 Promise 對象的狀態,從「未完成」變爲「失敗」(即從 pending 變爲 rejected)。
模板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resolve(someValue);
 });

寫成

Promise.resolve(someValue);

例:

export async function getNick(obj) {
    return new Promise(async(resolve, reject) => {
        let nickpy = '';
        let nick = '';
        let gnick = '';
        if (obj.groupUserNick && obj.groupUserNick !== '') {
            nickpy = pinyin(obj.groupUserNick, {
                style: pinyin.STYLE_NORMAL
            });
            nick = obj.groupUserNick;
            gnick = obj.groupUserNick;
        } else {
            let info = await UserInfo.getInfo(obj.uid, false, false);
            if(info && info.baseInfo && info.baseInfo.nick){
                nickpy = pinyin(info.baseInfo.nick, {
                    style: pinyin.STYLE_NORMAL
                });
                nick = info.baseInfo.nick;
                gnick = '';
            }
        }
        resolve({
            uid: obj.uid,
            nickpy: nickpy.join(''),
            nick: nick,
            gnick: gnick,
            position: obj.position,
            join: obj.join,
            silentState: obj.silentState
        });
    });
}

進階:

promise.all()的使用
注:處理一個 promise 的 map 集合。只有有一個失敗,所有的執行都結束

  let infos = await Promise.all(group_list.map((v) => {
        return getNick(v);
    }));
export async function sortGroupMembersByAlphabet(group_list, filter) {
    filter = filter.toUpperCase();

    let infos = await Promise.all(group_list.map((v) => {
        return getNick(v);
    }));
    infos.sort((a, b) => {
        let pa = a && a.nickpy || '';
        let pb = b && b.nickpy || '';

        return pa.toUpperCase() > pb.toUpperCase();
    });

    let list = {};

    infos.forEach((v) => {
        let skip = (v === undefined);
        let py = v && v.nickpy || '';
        let nick = v && v.nick || '';
        if (!skip && filter !== '') {
            if (py.toUpperCase().indexOf(filter) === -1 && nick.toUpperCase().indexOf(filter) === -1) {
                skip = true;
            }
        }

        if (!skip) {
            let index = '#';

            if (py[0]) {
                index = py[0].toUpperCase();
                if (index < 'A' || index > 'Z') {
                    index = '#';
                }
            }

            if (list[index] === undefined) {
                list[index] = [v];
            } else {
                list[index].push(v);
            }
        }
    });

    return list;
}

總結:當需要取大量用戶數據的時候,使用promise.all()來處理的時候,相當於同時去取這些數據,如果裏面有一條出問題,則全部不返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