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碗麪條到一碗漿糊,再到哪裏?

在學校裏學習編程的開始,令人記憶猶新的是對“一碗麪條”似的代碼的批判,說是goto語句氾濫,導致整個程序就像是一碗麪條,理不清頭緒。所以後來整出結構化編程,並莊重地禁用goto語句。這麼多年來,從學校到公司,看了、寫了這麼多代碼,基於結構化的法律限定,我發現麪條的確是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碗碗的”漿糊”。漿糊式的的代碼特徵就是混漿漿、黏糊糊的一坨,冗長、複雜,比麪條還難以理出頭緒。有關沒關的都寫在一起,有關係要在一起,沒有關係創造關係也要寫在一起。這完全不是結構化編程的初衷所期望的局面嘛。

軟件代碼到底應該寫成什麼樣纔好?

Knuth說編程從本質上說是文學藝術,他還發明瞭文學編程的理念和流派。這種理念我贊同,但也許太超前不一定人人都能接受。我私下裏認爲,代碼不能是麪條,也不能是漿糊,最理想的狀況是像你身邊那個黑黑的機箱裏的樣子。那線條清晰的主板,典雅美觀的芯片矗立於其上。我認爲那就是模塊化的至高境界,軟件代碼的模塊化喊了這許多年,又是結構化,又是OO,但還遠沒有達到目的。如果能夠把那些不相關的東西統統地分開,簡潔而明確地固化、封裝好,代碼就足夠好了,能夠看上去像一羣和諧的主板和芯片,這就OK了。

硬件業是軟件業的楷模。”分”是關鍵,有良好的分,纔能有良好的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