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器与拦截器的区别

过滤器,是在java web中,你传入的request,response提前过滤掉一些信息,或者提前设置一些参数,然后再传入servlet或者struts的 action进行业务逻辑,比如过滤掉非法url(不是login.do的地址请求,如果用户没有登陆都过滤掉),或者在传入servlet或者 struts的action前统一设置字符集,或者去除掉一些非法字符

拦截器,是在面向切面编程的就是在你的service或者一个方法,前调用一个方法,或者在方法后调用一个方法比如动态代理就是拦截器的简单实现,在你调用方法前打印出字符串(或者做其它业务逻辑的操作),也可以在你调用方法后打印出字符串,甚至在你抛出异常的时候做业务逻辑的操作。

 

拦截器与过滤器的区别 :

  1. 拦截器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
  2. 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
  3. 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
  4. 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访问。
  5. 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被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执行顺序 :过滤前 - 拦截前 - Action处理 - 拦截后 - 过滤后。个人认为过滤是一个横向的过程,首先把客户端提交的内容进行过滤(例如未登录用户不能访问内部页面的处理);过滤通过后,拦截器将检查用户提交数据的验证,做一些前期的数据处理,接着把处理后的数据发给对应的Action;Action处理完成返回后,拦截器还可以做其他过程(还没想到要做啥),再向上返回到过滤器的后续操作。

 

 面向切面编程(AOP是Aspect Oriented Program的首字母缩写) ,我们知道,面向对象的特点是继承、多态和封装。而封装就要求将功能分散到不同的对象中去,这在软件设计中往往称为职责分配。实际上也就是说,让不同的类设计不同的方法。这样代码就分散到一个个的类中去了。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代码的复杂程度,使类可重用。
      但是人们也发现,在分散代码的同时,也增加了代码的重复性。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在两个类中,可能都需要在每个方法中做日志。按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我们就必须在两个类的方法中都加入日志的内容。也许他们是完全相同的,但就是因为面向对象的设计让类与类之间无法联系,而不能将这些重复的代码统一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那好办啊,我们可以将这段代码写在一个独立的类独立的方法里,然后再在这两个类中调用。但是,这样一来,这两个类跟我们上面提到的独立的类就有耦合了,它的改变会影响这两个类。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随意地加入代码呢?这种在运行时,动态地将代码切入到类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的编程思想就是面向切面的编程。 
      一般而言,我们管切入到指定类指定方法的代码片段称为切面,而切入到哪些类、哪些方法则叫切入点。有了AOP,我们就可以把几个类共有的代码,抽取到一个切片中,等到需要时再切入对象中去,从而改变其原有的行为。
这样看来,AOP其实只是OOP的补充而已。OOP从横向上区分出一个个的类来,而AOP则从纵向上向对象中加入特定的代码。有了AOP,OOP变得立体了。如果加上时间维度,AOP使OOP由原来的二维变为三维了,由平面变成立体了。从技术上来说,AOP基本上是通过代理机制实现的。 
     AOP在编程历史上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对OOP编程是一种十分有益的补充。


Filter基于回调函数,我们需要实现的filter接口中doFilter方法就是回调函数,而interceptor则基于java本身的反射机制,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Filter是依赖于servlet容器的,即只能在servlet容器中执行,很显然没有servlet容器就无法来回调doFilter方法。而interceptor与servlet容器无关。
Filter的过滤范围比Interceptor大,Filter除了过滤请求外通过通配符可以保护页面,图片,文件等等,而Interceptor只能过滤请求。

Filter的过滤例外一般是在加载的时候在init方法声明,而Interceptor可以通过在xml声明是guest请求还是user请求来辨别是否过滤

简单的总结理解:
1:Filter 对在web.xml中该filter配置的路径进行单向拦截, request匹配Filter的路径时做一次拦截!  这个底层实现没想过, 嘿嘿!
2:interceptor的拦截处理其实就是代理机制! 
Struts2官方文档那个图画的相当明了了。既然是代理,那么是双向拦截,拦截器在action的方法之前执行一次, 之后执行一次!
根据那个图,你可以再对应的去看下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的源代码,前面一段代码产生Action的环境,判断mapping之类的, 可以跟进ExecuteOperations execute这个成员变量,下面如果前面一系列判断都满足的话, 会调用execute.executeAction, 这个里面的实现就是产生action的代理, 然后通过配置信息, 去获得这个action身上配置了哪些拦截器,然后执行拦截器的代码,拦截器中用ActionInvocation去通知下一个拦截器执行, 等到所有的拦截器都拦完了以后,执行action, 随后拦截器又会反向执行一遍(官方确实是这个意思, LZ可以自己写两个拦截器测试下看是不是这么会是)
所以对于Interceptor是不对request进行处理的, 它只是对action起作用。Struts的那个核心过滤器拦截了action的请求之后产生action的代理后进行处理的!


1.过滤器

Servlet中的过滤器Filter是实现了javax.servlet.Filter接口的服务器端程序,主要的用途是过滤字符编码、做一些业务逻辑判断等。其工作原理是,只要你在web.xml文件配置好要拦截的客户端请求,它都会帮你拦截到请求,此时你就可以对请求或响应(Request、Response)统一设置编码,简化操作;同时还可进行逻辑判断,如用户是否已经登陆、有没有权限访问该页面等等工作。它是随你的web应用启动而启动的,只初始化一次,以后就可以拦截相关请求,只有当你的web应用停止或重新部署的时候才销毁,以下通过过滤编码的代码示例来了解它的使用:


2.监听器

现在来说说Servlet的监听器Listener,它是实现了javax.servlet.ServletContextListener 接口的服务器端程序,它也是随web应用的启动而启动,只初始化一次,随web应用的停止而销毁。主要作用是: 做一些初始化的内容添加工作、设置一些基本的内容、比如一些参数或者是一些固定的对象等等。下面利用监听器对数据库连接池DataSource的初始化演示它的使用: 


总结:

1.过滤器:所谓过滤器顾名思义是用来过滤的,在java web中,你传入的request,response提前过滤掉一些信息,或者提前设置一些参数,然后再传入servlet或者struts的action进行业务逻辑,比如过滤掉非法url(不是login.do的地址请求,如果用户没有登陆都过滤掉),或者在传入servlet或者struts的action前统一设置字符集,或者去除掉一些非法字符(聊天室经常用到的,一些骂人的话)。filter 流程是线性的, url传来之后,检查之后,可保持原来的流程继续向下执行,被下一个filter, servlet接收等.

2.监听器:这个东西在c/s模式里面经常用到,他会对特定的事件产生产生一个处理。监听在很多模式下用到。比如说观察者模式,就是一个监听来的。又比如struts可以用监听来启动。Servlet监听器用于监听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监听器对象可以在事情发生前、发生后可以做一些必要的处理。

3.java的拦截器 主要是用在插件上,扩展件上比如 hivernate spring struts2等 有点类似面向切片的技术,在用之前先要在配置文件即xml文件里声明一段的那个东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