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要求說明書(GB856T——88)

1引言

1.1編寫目的

說明編寫這份數據要求說明書的目的,指出預期的讀者。

1.2背景

說明:

a.       待開發軟件系統的名稱;

b.       b.列出本項目的任務提出者、開發者、用戶以及將運行該項軟件的計算站(中心)或計算機網絡系統。

1.3定義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專門術語的定義和外文首字母組詞的原詞組。

1.4參考資料

列出有關的參考資料,如:

a.       本項目的經覈准的計劃任務書或合同,上級機關的批文;

b.       屬於本項目的其他已發表文件;

c.       本文件中各處引用的文件、資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軟件開發標準。列出這些文件的標題、文件編號、發表日期和出版單位。說明能夠得到這些文件資料的來源。

2數據的邏輯描述

對數據進行邏輯描述時可把數據分爲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所謂靜態數據,指在運行過程中主要作爲參考的數據,它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變化,一般不隨運行而改變。所謂動態數據,包括所有在運行中要發生變化的數據以及在運行中要輸入、輸出的數據。進行描述時應把各數據元素邏輯地分成若干組,列如函數、源數據或對於其應用更爲恰當的邏輯分組。給出每一數據元的名稱(包括縮寫和代碼)、定義(或物理意義)度量單位、值域、格式和類型等有關信息。

2.1靜態數據

列出所有作爲控制或參考用的靜態數據元素。

2.2動態輸人數據

列出動態輸入數據元素(包括在常規運行中或聯機操作中要改變的數據)。

2.3動態輸出數據

列出動態輸出數據元素(包括在常規運行中或聯機操作中要改變的數據)。

2.4內部生成數據

列出向用戶或開發單位中的維護調試人員提供的內部生成數據。

2.5數據約定

說明對數據要求的制約。逐條列出對進一步擴充或使用方面的考慮而提出的對數據要求的限制(容 量、文卷、記錄和數據元的個數的最大值)。對於在設計和開發中確定是臨界性的限制更要明確指出。

3數據的採集

3.1要求和範圍

按數據元的邏輯分組來說明數據採集的要求和範圍,指明數據的採集方法,說明數據採集工作的承擔者是用戶還是開發者。具體的內容包括:

a.       輸入數據的來源,例如是單個操作員、數據輸入站,專業的數據輸入公司或它們的一個分組;

b.       數據輸入(指把數據輸入處理系統內部)所用的媒體和硬設備。如果只有指定的輸入點的輸入纔是合法的,則必須對此加以說明;

c.       接受者說明輸出數據的接受者;

d.       輸出數據的形式和設備列出輸出數據的形式和硬設備。無論接受者將接收到的數據是打印輸出,還是CRT上的一組字符、一幀圖形,或一聲警鈴,或向開關線圈提供的一個電脈衝,或常用介質如磁盤、磁帶、穿孔卡片等,均應具體說明;

e.       數據值的範圍給出每一個數據元的合法值的範圍;

f.        量綱給出數字的度量單位、增量的步長、零點的定標等。在數據是非數字量的情況下,要給出每一種合法值的形式和含意;

g.       更新和處理的頻度給出預定的對輸入數據的更新和處理的頻度。如果數據的輸入是隨機的,應給出更新處理的頻度的平均值,或變化情況的某種其他度量。

3.2輸人的承擔者

說明預定的對數據輸入工作的承擔者。如果輸入數據同某一接口軟件有關,還應說明該接口軟件的來源。

3.3預處理

對數據的採集和預處理過程提出專門的規定,包括適合應用的數據格式、預定的數據通信媒體和對輸入的時間要求等。對於需經模擬轉換或數字轉換處理的數據量,要給出轉換方法和轉換因子等有關信息,以便軟件系統使用這些數據。

3.4影響

說明這些數據要求對於設備、軟件、用戶、開發單位所可能產生的影響,例如要求用戶單位增設某個機構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