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文件系統類型

        Linux 支持多種文件系統,包括ext2、ext3、vfat、ntfs、iso9660、jffs、romfs和nfs等,爲了對各類文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Linux引入了虛擬文件系統VFS(Virtual File System),爲各類文件系統提供一個統一的操作界面和應用編程接口。

        Linux啓動時,第一個必須掛載的是根文件系統;若系統不能從指定設備上掛載根文件系統,則系統會出錯而退出啓動。之後可以自動或手動掛載其他的文件系統。因此,一個系統中可以同時存在不同的文件系統。

  不同的文件系統類型有不同的特點,因而根據存儲設備的硬件特性、系統需求等有不同的應用場合。在嵌入式Linux應用中,主要的存儲設備爲 RAM(DRAM, SDRAM)和ROM(常採用FLASH存儲器),常用的基於存儲設備的文件系統類型包括:jffs2, yaffs, cramfs, romfs, ramdisk, ramfs/tmpfs等。


1、基於Flash的文件系統

        Flash(閃存)作爲嵌入式系統的主要存儲媒介,有其自身的特性。Flash的寫入操作只能把對應位置的1修改爲0,而不能把0修改爲1(擦除Flash就是把對應存儲塊的內容恢復爲1),因此,一般情況下,向Flash寫入內容時,需要先擦除對應的存儲區間,這種擦除是以塊(block)爲 單位進行的。

  閃存主要有NOR和NAND兩種技術。Flash存儲器的擦寫次數是有限的,NAND閃存還有特殊的硬件接口和讀寫時序。因此,必須針對Flash的硬件特性設計符合應用要求的文件系統;傳統的文件系統如ext2等,用作Flash的文件系統會有諸多弊端。

  在嵌入式Linux下,MTD(Memory Technology Device,存儲技術設備)爲底層硬件(閃存)和上層(文件系統)之間提供一個統一的抽象接口,即Flash的文件系統都是基於MTD驅動層的(參見上面的Linux下的文件系統結構圖)。使用MTD驅動程序的主要優點在於,它是專門針對各種非易失性存儲器(以閃存爲主)而設計的,因而它對Flash有更好的支持、管理和基於扇區的擦除、讀/寫操作接口。

  順便一提,一塊Flash芯片可以被劃分爲多個分區,各分區可以採用不同的文件系統;兩塊Flash芯片也可以合併爲一個分區使用,採用一個文件系統。即文件系統是針對於存儲器分區而言的,而非存儲芯片。

        支持在Flash上運行的常用文件系統有cramfs、jffs、jffs2、yaffs、yaffs2等。

        如果想在Flash上實現讀寫操作,通常在NorFlash上我們會選取jffs及jffs2文件系統,在NandFlash上選用yaffs或yaffs2文件系統。Yaffs2文件系統支持大頁(大於512字節/頁)的NandFlash存儲器。

它們也都是基於文件系統+mtd+flash設備的架構。linux-2.6.27後,內核加入了一種新型的flash文件系統UBI(Unsorted Block Images)。

(1) jffs2

  JFFS文件系統最早是由瑞典 Axis Communications公司基於Linux2.0的內核爲嵌入式系統開發的文件系統。JFFS2是RedHat公司基於JFFS開發的閃存文件系統,最初是針對RedHat公司的嵌入式產品eCos開發的嵌入式文件系統,所以JFFS2也可以用在Linux, uCLinux中。

  Jffs2: 日誌閃存文件系統版本2 (Journalling Flash FileSystem v2)

  主要用於NOR型閃存,基於MTD驅動層,特點是:可讀寫的、支持數據壓縮的、基於哈希表的日誌型文件系統,並提供了崩潰/掉電安全保護,提供“寫平衡”支持等。缺點主要是當文件系統已滿或接近滿時,因爲垃圾收集的關係而使jffs2的運行速度大大放慢。

  目前jffs3正在開發中。關於jffs系列文件系統的使用詳細文檔,可參考MTD補丁包中mtd-jffs-HOWTO.txt。

  jffsx不適合用於NAND閃存主要是因爲NAND閃存的容量一般較大,這樣導致jffs爲維護日誌節點所佔用的內存空間迅速增大,另外,jffsx文件系統在掛載時需要掃描整個FLASH的內容,以找出所有的日誌節點,建立文件結構,對於大容量的NAND閃存會耗費大量時間。


(2)yaffs/yaffs2

        yaffs/yaffs2是專爲嵌入式系統使用NAND型閃存而設計的一種日誌型文件系統。與jffs2相比,它減少了一些功能(例如不支持數據壓縮),所以速度更快,掛載時間很短,對內存的佔用較小。另外,它還是跨平臺的文件系統,除了Linux和eCos,還支持WinCE, pSOS和ThreadX等。

  yaffs/yaffs2自帶NAND芯片的驅動,並且爲嵌入式系統提供了直接訪問文件系統的API,用戶可以不使用Linux中的MTD與VFS,直接對文件系統操作。當然,yaffs也可與MTD驅動程序配合使用。

  yaffs與yaffs2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僅支持小頁(512 Bytes) NAND閃存,後者則可支持大頁(2KB) NAND閃存。同時,yaffs2在內存空間佔用、垃圾回收速度、讀/寫速度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

yaffs製作工具:mkyaffsimage

yaffs2製作工具:mkyaffs2image(適合64M)、mkyaffs2image-128(適合128M以上)


命令:

生成yaffs2鏡像文件:./mkyaffs2image-128M rootfs/ rootfs.yaffs2   

生成yaffs鏡像文件:./mkyaffsimage rootfs/ rootfs.yaffs


燒寫:

 tftp 0x30008000 rootfs.yaffs2

  nand erase 0x580000 7a80000

  nand write.yaffs 0x30008000 0x580000 dbb040


設置內核啓動參數:

 setenv bootargs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3 rootfstyle=yaffs2 console=ttySAC0,115200 init=/linuxrc mem=64M"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 0x30008000 0x80000 0x500000;bootm 0x30008000" 

 

(3) Cramfs: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

  Cramfs是Linux的創始人Linus Torvalds參與開發的一種只讀的壓縮文件系統。它也基於MTD驅動程序。

  在cramfs文件系統中,每一頁(4KB)被單獨壓縮,可以隨機頁訪問,其壓縮比高達2:1,爲嵌入式系統節省大量的Flash存儲空間,使系統可通過更低容量的FLASH存儲相同的文件,從而降低系統成本。

  Cramfs文件系統以壓縮方式存儲,在運行時解壓縮,所以不支持應用程序以XIP(eXecute In Place,芯片內執行)方式運行,所有的應用程序要求被拷到RAM裏去運行,但這並不代表比Ramfs需求的RAM空間要大一點,因爲Cramfs是採用分頁壓縮的方式存放檔案,在讀取檔案時,不會一下子就耗用過多的內存空間,只針對目前實際讀取的部分分配內存,尚沒有讀取的部分不分配內存空間,當我們讀取的檔案不在內存時,Cramfs文件系統自動計算壓縮後的資料所存的位置,再即時解壓縮到RAM中。

  另外,它的速度快,效率高,其只讀的特點有利於保護文件系統免受破壞,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由於以上特性,Cramfs在嵌入式系統中應用廣泛。

  但是它的只讀屬性同時又是它的一大缺陷,使得用戶無法對其內容對進擴充。Cramfs映像通常是放在Flash中,但是也能放在別的文件系統裏,使用loopback 設備可以把它安裝別的文件系統裏。

 

  (4) Romfs

  傳統型的Romfs文件系統是一種簡單的、緊湊的、只讀的文件系統,不支持動態擦寫保存,按順序存放數據,因而支持應用程序以 XIP(eXecute In Place,片內運行)方式運行,在系統運行時,節省RAM空間。uClinux系統通常採用Romfs文件系統。


    (5)ubifs

UBIFS:基於UBI的FLASH日誌文件系統。

a)配置內核支持UBIFS

     Device Drivers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  --->UBI - Unsorted block images  --->Enable UBI
       配置mtd支持UBI接口
       File systems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UBIFS file system support 
       配置內核支持UBIFS文件系統

b)將一個MTD分區4掛載爲UBIFS格式

   ● flash_eraseall /dev/mtd4 //擦除mtd4 
       ● ubiattach /dev/ubi_ctrl -m 4 //和mtd4關聯 
       ● ubimkvol /dev/ubi0 -N rootfs -s 100MiB //設定volume 大小(不是固定值,可以用工具改變)及名稱 
       ● mount -t ubifs ubi0_0 /mnt/ubi或mount -t ubifs ubi0:rootfs /mnt/ubi

c)製作UBIFS文件系統

在製作UBI鏡像時,需要首先確定以下幾個參數:

   MTD partition size; //對應的FLASH分區大小 
       flash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 // FLASH物理擦除塊大小 
       minimum flash input/output unit size; //最小的FLASH輸入輸出單元大小 
       for NAND flashes - sub-page size; //對於nand flash來說,子頁大小 
       logical eraseblock size.//邏輯擦除塊大小

參數可以由幾種方式得到

a)如果使用的是2.6.30以後的內核,這些信息可以通過工具從內核獲得,如:mtdinfo –u。

b)之前的內核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 MTD partition size:從內核的分區表或cat /proc/mtd獲得
       ● flash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從flash芯片手冊中可以得到FLASH物理擦除塊大小,或cat /proc/mtd
       ● minimum flash input/output unit size: 
           1)nor flash:通常是1個字節 
           2)nand falsh:一個頁面 
       ● sub-page size:通過flash手冊獲得 
       ● logical eraseblock size:對於有子頁的NAND FLASH來說,等於“物理擦除塊大小-1頁的大小”

c)也可以通過ubi和mtd連接時的產生的信息獲取,如:

#modprobe ubi mtd=4 //ubi作爲模塊加載

#ubiattach /dev/ubi_ctrl -m 4 //通過ubiattach關聯MTD 
    UBI: attaching mtd4 to ubi0
    UBI: physical eraseblock size: 131072 bytes (128 KiB)
    UBI: logical eraseblock size: 129024 bytes
    UBI: smallest flash I/O unit: 2048
    UBI: sub-page size: 512
    UBI: VID header offset: 512 (aligned 512)
    UBI: data offset: 2048
    UBI: attached mtd4 to ubi0

更詳細的解釋參見http://www.linux-mtd.infradead.org/doc/ubi.html#L_overhead

#mkfs.ubifs -r rootfs -m 2048 -e 129024 -c 812 -o ubifs.img
    #ubinize -o ubi.img -m 2048 -p 128KiB -s 512 /home/lht/omap3530/tools/ubinize.cfg

-r:制定文件內容的位置 
    -m:頁面大小 
    -e:邏輯擦除塊大小 
    -p:物理擦除塊大小 
    -c:最大的邏輯擦除塊數量
    對我們這種情況,文件系統最多可以訪問卷上的129024*812=100M空間 
    -s:最小的硬件輸入輸出頁面大小,如:k9f1208爲256(上下半頁訪問)

其中,ubinize.cfg的內容爲:

[ubifs]
    mode=ubi
    image=ubifs.img
    vol_id=0
    vol_size=100MiB 
    vol_type=dynamic
    vol_name=rootfs
    vol_flags=autoresize

利用uboot燒寫、啓動UBIFS鏡像

a)燒寫UBIFS鏡像

OMAP3 DevKit8000 # mmcinit
    OMAP3 DevKit8000 # fatload mmc 0:1 81000000 ubi.img
    reading ubi.img
    12845056 bytes read
    OMAP3 DevKit8000 # nand unlock
    device 0 whole chip
    nand_unlock: start: 00000000, length: 268435456!
    NAND flash successfully unlocked
    OMAP3 DevKit8000 # nand ecc sw
    OMAP3 DevKit8000 # nand erase 680000 7980000
    NAND erase: device 0 offset 0x680000, size 0x7980000
    Erasing at 0x7fe0000 -- 100% complete.
    OK
    OMAP3 DevKit8000 # nand write.i 81000000 680000 $(filesize)
    NAND write: device 0 offset 0x680000, size 0xc40000
    Writing data at 0x12bf800 -- 100% complete.
    12845056 bytes written: OK

燒寫過程和燒寫內核鏡像的過程一致,所以UBI文件系統應該不像yaffs文件系統那樣用到了nand的OOB區域。

b)設置UBIFS文件系統作爲根文件系統啓動的參數

OMAP3 DevKit8000 #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S2,115200n8 ubi.mtd=4 root=ubi0:rootfs
    rootfstype=ubifs video=omapfb:mode:4.3inch_LCD
    OMAP3 DevKit8000 # setenv bootcmd nand read.i 80300000 280000 200000\;bootm 80300000

其他文件系 統:fat/fat32也可用於實際嵌入式系統的擴展存儲器(例如PDA, Smartphone, 數碼相機等的SD卡),這主要是爲了更好的與最流行的Windows桌面操作系統相兼容。ext2也可以作爲嵌入式Linux的文件系統,不過將它用於 FLASH閃存會有諸多弊端。

        2. 基於RAM的文件系統

  (1) Ramdisk

  Ramdisk是將一部分固定大小的內存當作分區來使用。它並非一個實際的文件系統,而是一種將實際的文件系統裝入內存的機制,並且可以作爲根文件系統。將一些經常被訪問而又不會更改的文件(如只讀的根文件系統)通過Ramdisk放在內存中,可以明顯地提高系統的性能。

  在Linux的啓動階段,initrd提供了一套機制,可以將內核映像和根文件系統一起載入內存。

製作方式:

genext2fs -b ramdisk大小 -d rootfs ramdisk

gzip -9 -f ramdisk

最終得到ramdisk.gz


  (2)ramfs/tmpfs

  Ramfs是Linus Torvalds開發的一種基於內存的文件系統,工作於虛擬文件系統(VFS)層,不能格式化,可以創建多個,在創建時可以指定其最大能使用的內存大 小。(實際上,VFS本質上可看成一種內存文件系統,它統一了文件在內核中的表示方式,並對磁盤文件系統進行緩衝。)

  Ramfs/tmpfs文件系統把所有的文件都放在RAM中,所以讀/寫操作發生在RAM中,可以用ramfs/tmpfs來存儲一些臨時性或經常要修改的數據,例如/tmp和/var目錄,這樣既避免了對Flash存儲器的讀寫損耗,也提高了數據讀寫速度。

  Ramfs/tmpfs相對於傳統的Ramdisk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不能格式化,文件系統大小可隨所含文件內容大小變化。

  Tmpfs的一個缺點是當系統重新引導時會丟失所有數據。

  3. 網絡文件系統NFS (Network File System)

  NFS是由Sun開發並發展起來的一項在不同機器、不同操作系統之間通過網絡共享文件的技術。在嵌入式Linux系統的開發調試階段,可以利用該技術在主機上建立基於NFS的根文件系統,掛載到嵌入式設備,可以很方便地修改根文件系統的內容。


  以上討論的都是基於存儲設備的文件系統(memory-based file system),它們都可用作Linux的根文件系統。實際上,Linux還支持邏輯的或僞文件系統(logical or pseudo file system),例如procfs(proc文件系統),用於獲取系統信息,以及devfs(設備文件系統)和sysfs,用於維護設備文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