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FC:Fibre Channel

FC:Fiber Channel

       FC:全稱Fiber Channel,是一種高速網絡技術,現在主要用於存儲網絡。

       根據OSI模型的分層,類似的我們可將FC分爲五層,如下:

              FC0– 物理層:包括電纜、編碼和解碼的標準等。
             
              FC1– 數據鏈路層:信號的編碼、解碼。

              FC2– 網絡層:定義的FC-PI-2標準,包括光纖通道的核心,並定義主協議。

              FC3 – 公共服務層:最終可能實現像加密或RAID冗餘算法等功能。

              FC4 – 協議映射層:一些應用協議,如SCSI或IP,封裝成用來傳輸FC2的PDU。







1. 拓撲結構:點對點、仲裁環路、交換式結構。

       (1). 點對點(Point-to-Point):兩設備直接連接到對方。

       (2). 仲裁環路(Arbitrated loop):所有設備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閉合迴路,如下圖:

       數據在仲裁環路內是一跳一跳傳輸的,並且任何時刻數據幀只能按照一個方向傳輸。如果在上圖中數據時順時針傳輸的,那麼,想要從A到F通信,只能將信息從A發到B,再由B發送到C,依次傳遞,最終傳遞到F。可見,在環路中,只有一對端口可以同時傳輸信息。

       那麼當環路中的某一個節點出現故障了,怎麼辦?在仲裁環路集線設備的每個接口上都有一套“旁路電路”,這套電路一旦檢測到本地設備故障或者電源斷開,就會自動將這個接口短路,這樣一來就不會影響到其他設備的正常工作

       (3). 交換式結構(Switched fabric):這種拓撲其實是一個網狀交換矩陣,連入這個矩陣的所有節點之間都可以同時進行點對點通信,並且兩個節點的通信不會傳遞給其它節點。也就是說,只要知道通信的源和目的就可以了。如下圖:

       這樣,每個FC設備都接入了這個矩陣中,當一個設備發給另一個設備的數據幀被交換矩陣收到後,就可以傳輸數據了。



2. 尋址

       在FC網絡中,每個設備自身都有一個WWNN(World Wide Node Name),這就好比我們每個人都有唯一的一個身份證號一樣。而在FC設備上的每個端口,都有一個WWPN(World Wide Port Name)地址,WWPN地址的長度是64位。

       那麼在光纖網絡傳輸時,如果把兩個WWPN地址放到傳送幀的幀頭,那麼爲表示目標地址和源位置,就需要佔用16字節的數據位,這樣在幀中佔用的位數就太多了,顯然這樣是無法接受的。鑑於這種情況,FC網絡採用了另外一種尋址機制。基於交換光纖網絡中的每個端口有它獨有的24位的地址,用這種尋址機制,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幀頭。



          Domain ID:用來區分一個由多個交換機組成的大的FC網絡中每個交換機本身,且每個交換機的Domain ID是不同的。

          Area ID:用來區分同一臺交換機上的不同端口組。

          Port ID:用來區分一個同Area中的不同Port。


          經過這樣的三段式體系,就可以區分FC網絡中的每個交換機、交換機中的每個端口組以及每個端口組中的端口。





另外,FC的優勢:

        1.  提高了拓展性:多主機共享盤陣。

        2.  增加了傳輸距離:使用光纖。

        3.解決了安全問題:交換機允許多個端口訪問同一個端口(分時複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