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明白這幾個道理不容易zz

潛哲學:人生要明白這幾個道理不容易
人的一生中,遭遇生命中的貴人不容易。但要明白一些普通的爲人處世的道理也不容易。
最近,一心一意幫我的老領導推心置腹地跟我說,他曾舉薦一個人從鄉下調進城裏工作,對他最大的幫助不是進步,而是工作環境的改變,使他從過去那種苦熬苦幹、總不如人的陰影裏走出來。只要離開了怯弱,就能與更多的領導、同事平等相處與對話。歸結一句話就是,人在社會,平視他人和正視自己同樣重要。
他跟我說的第二句話是,做一個人不要盤算太多,只要自身努力夠了,就不要拼命去求人,有時想得越多、心越急切就越得不到回報,越是求人越是得不到施捨,等你不想的時候,它就會意想不到地屬於你。有些潛規則與不能把握的東西,還是要順其自然,人的進步與發展是相對的,該是你的東西終歸是你的,不要強求。
三十歲以前,我由於不懂得這些道理,不僅吃力,而且吃虧。
有一年隨領導從鄉下應邀進城到某個單位做客,在領導交談正事的間隙,我到走廊轉角處打了個公用電話,沒想到那單位有個年近半百的工作人員從對門走出來,未及我打招呼,就責問我:“誰讓你在這裏打電話?”——言外之意這電話哪是你打的!欺負我當時年輕,是鄉巴佬。這次“禮遇”留下的刺痛和陰影,使我終生難忘。加上自己出生卑微,總感覺低人三分,長時間壓抑自己、保持低調,不敢正視與人,該亮出自己觀點的時候沒有說出來,久而久之在人們心目中印象就成了“書生氣”或成不了氣候,誰都可以不在乎你。
現在想起來,類似於當時的那種情況是,鄉下與城裏,下屬與上司,窮人與富人,在沒有對等的情況下,壓抑自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相對於趾高氣揚的人,你再什麼尊重他,他也不會平等對你。由此想到,奉承、巴結他就更沒有必要了,他永遠不會因同情而施捨予你。所以,不管出生低微,還是處境艱難,都不要寄希望於他人禮遇,唯有從內心上正視自己和平視他人,保持應的人格力量,直麪人生,當說時就說,當做時就做,別心虛和畏首畏尾,就不會輕易讓人看不起,也將贏得更多平等機會和人的尊重。
再一個情況是,年輕時由於進步心切,一直在求人幫助,到頭來,越是要求時就越是要再求,求一個人不夠時還要求更多人,需要打點的環節也越來越多,事情沒辦成時還不能前功盡棄,久而久之,不僅勞命傷財,而且受制於人,苦不堪言。其中道理並不複雜,你越是求人,人對你的籌碼與牽制就越大。有時求人不如不求人,不求人不如讓人有求於你。當你已具備良好素質,然後又肯幹,其實人家已經有賴於或離不開你的工作。如果你反過來求他,不論什麼努力做工作,往往都不會盡如人意。人有時就有點賤,尤其是在某些官場,說俗氣一點就是你有利用價值人家就會用你,不需要瞎着急。還有一種情況,有幸遇上真心幫你的人,你不求他也會打心眼喜歡你,暗中幫你。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是,自身努力加上泰然處之,比盲目求人要強得多。
還有一個道理讓《硬球》一書告訴我們,政治就是這樣玩的。“送不如要”、“求不如索”,送領導東西,有時不如向領導索要能體現領導成就感的東西,來得更有印象。領導不會主動施捨,你向他要,如果他樂意,就能找到那種尊貴的感覺,包括“樂善好施”的感覺。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爲輕鬆地面對上司,爭取工作主動權。
老領導跟我說的第三句話是,工作中拼命三郎未必有好報,加班加點,多做事往往容易引來非議。因爲有個基本現實是,多數人並不願意看着你進步,在一個單位照輪照搬照套幾乎已成常理。不論你怎麼做,做了些什麼,最終還是難逃論資排輩、打鉤與畫圈圈的命運。你越是想進步就越難以進步,越想做事往往越做不成事,箇中緣由不言而喻,我們無須埋怨誰。關鍵是,要學會在不同人際關係和處遇中的隨機應變能力。工作中不要對誰特好,也不要對誰不好,不要引起公憤,成爲衆人不愉快的對象。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任何單位,任何羣體,人際關係結構都離不開“三三制”,具體到個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對你好,三分之一的人對你一般般,三分之一的人對你有敵意。這與我們常說的“三分之一在幹、三分之一在看、三分之一在搗蛋”同理。所以必須因人而異,好的要保持,中立的要爭取,敵意的要寬容、但千萬別討好。永遠不要被少數人所利用。有時,你還要有“人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思想準備,當你有足夠的膽識,想幹成一番事業,就必須孤立與你爲敵的極少數人,對待小人要一一地予以反擊。只有這樣,在票決幹部的時候,你纔不會吃啞巴虧。這可用一個數學公式表達爲“3+3>3”。這個公式說明,朋友還是很重要,有機會一定要多認識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彼此會有多一些照應。
除此以外,不論什麼用盡心機,都不如靜心做事。尤其是多做一些能夠體現自身價值的事,會讓我們終生受益。
老領導跟我說的第四句話是,相信自己比依賴別人重要。做一個人,必須要有思想,有社會責任感。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樣,上司一般都會看出來的。只要盡心做事,就不會被埋沒。除非你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關鍵是要擺正心態,有機會時就爲社會多做點什麼,沒有機會時要記住“爲自己打工”,積累更多的有形與無形資本。
爲自己做再多事情也不過分,不論人生處遇如何,即時努力都不會錯。
其實,正是因爲自己這方面的出色表現,給我創造了認識貴人的機會,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幫助。
老領導跟我說的第五句話是,叫我以後稱呼他爲老大哥。
想做事得先做人。中庸之道盡在此間。目前中國社會現狀使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