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ACM/GDCPC之初次參賽經驗及教訓

PS:由於本人學校第一次讓學生參加ACM比賽,沒有什麼參賽經驗,因此成績不佳,特留此經驗教訓。

1.首先,基礎不夠紮實。這次比賽的A題和K題可以說都是水題,但是居然花了大量的時間也沒有得到AC,個人分析兩題均出自同一個問題,浮點數運算問題。查找了相關資料,瞭解到浮點數運算是不精確的計算,整數運算纔是精確的,在解題時應儘可能地把數學表達式中的浮點數轉換爲整數來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後再轉爲浮點數。另外,浮點數不可以判等,比較大小也要考慮誤差【if(fabs(a-b) < 1e-6) sum=0;】。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浮點數的四捨五入問題【int b = (int)(a+0.5)】。比賽過程因長時間未得到AC,團隊的積極性會大受打擊,因此,對於比賽中的水題一定要100%的拿下。如果水題AC了,最後再拿下並不難的C題,那麼就有得獎的希望。

2.其次,所帶資料賽前沒有熟悉其具體用處。歸根結底,是準備時間不夠充裕。對於自己所準備的資料,一定要有清楚的認識。

3.另外,比賽剛開始時,電腦是空閒的,大家都忙着讀題,我個人認爲應該儘快找到水題,並直接讓最穩的人上機做題,這樣可以提高機器的利用率。

4.團隊合作不理想。當時我發現K題是道簡單題,並把算法大致構思出來並寫在紙上,並告知WY題意及解答思路,他表示同意,於是我繼續其他題目的求解,到後面我WY做完提交題目後,發現是WA,我就打算跟他一起再看一遍,結果一看代碼發現與我的思路有異,沒辦法我又要花時間去看他代碼,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這讓我意識到,在解題思路上,組員間應該保持一致,而不是隨性發揮,這樣可能適得其反。另外,A題也有類似的情況,JD看完提交結果爲WA的代碼後,以自己的代碼風格重新寫了個文件,並且中間浪費了不少的錯誤調試時間,而不是在已有代碼基礎上修改。另開小竈會降低解題的效率,得不到合作解題的效益。

5.最後,鑑於第4點,我有一個建議。假如未來有團隊培訓或選拔,最好能由學生自己組隊,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各異,自己組隊能更瞭解隊員彼此的優劣,更容易形成優勢互補;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之間互相瞭解的程度可能有異,學生的性格也有所不同,自己組隊的學生之間可能本身就有很好的默契,這無形中有了“人和”這一條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