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回家——我的第一份工作和計劃

回想回家——我的第一份工作和計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學畢業時分配的——中國重汽(CNHTC,China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Corp., Ltd.),在濟南總廠的一個分廠的技術科兼廠裏的計劃員。這兩份職位同時有,很大一個原因是我是大學生,會用電腦。那時的計劃很有意思,因爲重型卡車是一個很多零件組成的複雜機器,所以有很多的分廠提供零件,總成,然後由總廠組裝完成。中國重汽是由三家大的分廠組成,濟南汽車總廠,重慶,陝西還有兩個分廠。每年的計劃都是由總廠下達全年計劃的產量,然後各分廠按照零件配給相應的材料,生產零件。我所在的分廠是集團下屬的濟南總廠的分廠,所以相對較小。

      我是1997年畢業進入中國重汽,接下來的兩年總廠的計劃都是每年生產3萬臺車,各分廠提供相應的計劃。這個3萬臺是那個總廠總裝線的生產能力,實際情況,那兩年每年的生產量都在5千左右,所以那些計劃也就是笑話了。不過計劃會議開的很隆重正規的,有一次西湖邊開的,因爲杭州發動機廠也屬於重汽集團。

     我在的那兩年基本不發工資,是的,不發工資,現在的人聽了一定目瞪口呆的。作爲異地就業的大學生廠裏定期支借生活費給我們,所以也就生活了下來。就這樣的工作了兩年,我提離職的時候,寫的原因是“爲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廠辦主任說不能這麼些,所以我按照主任的口述寫了“我的”離職報告,就是“個人原因”,其它的都不用提了。

     我在的是一個生產小型精密零件的分廠,比如:方向盤盤轂,變速箱撥叉,傳動軸萬向節,這些精密鑄造的鋼鑄件,還有一些鋁合金零件。廠裏有一套先進的脫蠟鑄造流水線,具有正規完善的流程,應該也是按照年產3萬臺車的生產能力設計的,所以實際生產線總是吃不飽。

    因爲是“國字頭”的原因吧,廠裏的結構設置非常的完善,有一個廠長,一個書記,三個副廠長,分管:技術科,生產科,質檢科,財務科,工會,廠辦公室,黨辦公室,團委,醫務室,檔案管理。這些部門都有一把手,一般都要配備科員/幹事一人或數人,當然也有功能合併的廠辦和黨辦是合一的,不過後來又成立了學邯辦(學習邯鄲鋼鐵廠的什麼經驗),這樣廠辦、黨辦、學邯辦還是有了兩位主任,再後來還有貫徹ISO9000標準的相應部門,處理兩千年問題的Y2K部門。最不可思議的是工會主席的下屬,據說原來是個技術很強的模具木匠(現在可以叫做造型師的,哈),被提升到工會,整天沒事,一早就彈京胡(當然上班時不可以,影響不好),白天就和工會主席看看報紙,喝喝茶。還有三位:團委、計生/婦女、檔案管理員,她們就是洗杯子,泡茶、熱飯,聊天,回家。廠裏在編一共不到三百人,不到一百退休的,生產線約一百人,前述的“管理崗位”有近一百人!只有技術科和生產科是生產直接相關的,其它大部分部門都是因爲各種其它原因而存在,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召開各種會議,執行着上通下傳的職責。

      我離開後不到半年,中國重汽宣佈破產重組,原來遍佈全國的各分廠獨立,山東部分沒有獨立的分廠成立中國重汽新公司,基本歸山東地方管理,免除了近八十億的債務。後來聽說正常發工資了,再後來,我去補領了那兩年欠我的工資,並結清了債務(沒有被免除,哈哈)。

      那兩年是我工作最輕鬆的兩年,體重達到了我的巔峯137,經人介紹有了女朋友,就是現在閨女她媽媽。那段時間,開始了真正的社會實踐(我的大學,基本都在讀書了),和工人相處,和技術人員相處,主動了解了非我專業的生產製造技術,生產工藝和管理流程,特別是脫蠟鑄造這種精密零件的生產技術;重溫了很多大學的專業課本,機電專業特別是計算機方面的知識,開始了我的“軟件過程”。那段時間是製造業非常不景氣的幾年,大量的原國有製造型企業破產或轉型,我的興趣愛好加上形勢所趨,我離開了製造業。

      那段時間有空熟悉了濟南這個城市,我在廠裏的住處離黃河不遠,我晚飯後散步二十分鐘可以到達黃河岸邊,親眼經歷了黃河的斷流,凌汛。經歷了濟濼路邊的參天大樹被砍,並開始的十年修建;見識了趵突泉賓館炸掉,新建了泉城廣場,泉城路老建築拆遷,新建了寬敞的大街。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我工作的開始,也是認識濟南這個城市的開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