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華爲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進入美國市場

 

北京時間4月22日消息 據國外網站報道,中國通信設備生產商華爲瞄準成爲美國市場的大公司 雖然很多美國商店裏銷售的高科技產品都標上了“中國製造”,但多數產品是由美國公司設計或銷售。

不過少數中國大公司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其中就包括了華爲技術公司。雖然華爲在美國還未獲得巨大成功,但只要糾正了早期模仿其他公司產品設計的錯誤,並消除美國對國家安全的擔憂,就肯定會成功。在中國經濟繁榮的推動下,華爲成爲以廉價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中國公司中的先行者,對於華爲這些競爭對手就是阿爾卡特·朗訊、思科和北電網絡等。

與日本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美國市場時一樣,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也在迅速擴大。據瑪麗維爾大學(Maryville University)教授鄧平(音譯)估計,目前中國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投資項目達到3500個,比5年前提高了1倍多。不過對於新進入者來說,進軍美國高科技市場可能非常困難。在接受採訪時華爲負責美國營銷及產品管理的高級副總裁陳朝暉表示,公司有意識地將美國市場列爲最後一個開發的大市場,因爲需要時間去加強產品質量和打造品牌。他認爲,美國運營商的要求非常高。

成立於1988年的華爲是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提供商之一,首先公司瞄準的是需要廉價產品的新興國家,隨後開始進入歐洲市場,並獲得了英國電信(BT)和沃達豐等頂級運營商的定單。但在進入美國市場時,美國政府成爲了攔路虎,年初華爲收購3Com股份的努力失敗。陳朝暉認爲,協議流產是因爲華爲被“謠言和誤解”所圍困,美國政府認爲華爲是中國軍隊的企業,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太密切。

但他認爲,事實上華爲是按照類似於一些美國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進行股權分配,公司完全由職員所持有,創始人、前中國軍隊軍官任正非只擁有不到2%的股份。總之,3Com協議的流產不能看作是華爲的大失敗。確切地說,這次收購可視爲華爲重新獲得3Com中國子公司H3C股份的途徑。H3C曾是華爲與3Com的合資公司,後來華爲將股份全部轉讓給3Com。但現在華爲依然是H3C的大客戶。

2005年收購了IBM個人電腦部門的聯想(企業庫 論壇),已經成爲美國高科技市場上最醒目的中國公司,但也不時受到美國安全擔憂的困擾。華爲首次被美國工程師注意到,是在2003年思科以複製了路由器代碼和技術手冊爲由起訴華爲之時。後來華爲與思科達成和解並修改了產品設計。現在,華爲正在努力樹立起創新形象,獨立進行產品設計。陳朝暉指出,公司7萬名職員有一半在從事產品研發和設計。

華爲正在實施一項深思熟慮的三步走戰略,以中國爲基地向美國進軍。第一步是獲得立足點,隨後爭取一些合同,最後獲得美國四大運營商:AT&T Inc.、Verizon Wireless、Sprint Nextel Corp.和T-Mobile USA的認可。陳朝暉透露,公司正處於第二步和第三步之間,已經獲得客戶越來越多的信任。

美國地區性運營商Leap Wireless已經與華爲簽署了設備合同,另外兩家地區性運營商MetroPCS Communications Inc.和Alltel也在銷售華爲的手機和數據卡。另外華爲與摩托羅拉也建立了一個小的合資項目。

本月初在洛杉磯舉行的CTIA無線行業展會上,華爲顯示出急切進入美國核心市場的意圖。該公司是展會最大的廣告主之一,在演講大廳拉起了巨型條幅廣告和大屏幕電視廣告,並在展會的出版刊物上發佈廣告。Yankee Group亞太區研究副總裁王學軍認爲,華爲的技術現在已經是世界級的,而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使其能派遣更多的工程師爲客戶解決問題。

ABI Research的分析師納丁·曼亞羅(Nadine Manjaro)稱,華爲在中國擁有約15000名職員,可提供廉價的產品與其他供應商競爭。但美國無線設備市場不是爲廉價產品準備的,運營商希望與合作伙伴建立長期的互信關係以支持產品。對此陳朝暉也表示認同,美國運營商在挑選設備銷售商時不會以價格爲主要考慮因素。

王學軍認爲,華爲需要擴大美國職員數量,目前這些職員不到300人,只在得州理查德森設立了一個總部。他表示,華爲或其他中國公司要進入美國市場,不僅要在技術上創新,而且還要了解美國文化,這種瞭解需要達到CEO級,必須以美國的方式開展業務。

Alltel的首席執行官弗蘭克·奧瑪拉(Frank O'Mara)稱,華爲非常積極地滿足他們對寬帶卡的要求,現在華爲的產品成爲了該公司最熱銷的筆記本電腦卡。他認爲,未來3-5年裏華爲將成爲美國無線行業的大公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