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實現 reduce() 方法函數

思路

與之前兩篇文章( map()的實現filter()的實現 )中的迭代方法不一樣,reduce() 是歸併方法。

reduce 接收兩個參數:

  • 第一個參數是在每一項上調用的函數
    • 該函數接收 4 個參數:
      • 前一個值 prev
        當前值 cur
        項的索引 index
        數組對象 array
  • 第二個可選參數是作爲歸併基礎的初始值

reduce 方法返回一個最終的值

代碼表示:

arr.reduce(function(prev, cur, index, arr){}, initialValue)

歸併

與之前的迭代不同,歸並不是對每一項都執行目標函數,而是可以概括爲如下兩步:

  • 不斷地對數組的前兩項“取出”,對其執行目標函數,計算得到的返回值
  • 把上述返回值“填回”數組首部,作爲新的 array[0]
  • 持續循環執行這個過程,直到數組中每一項都訪問了一次
  • 返回最終結果

舉例說明

對數組 [1,2,3] 歸併執行 (prev, cur) => prev + cur,流程如圖:

[1, 2, 3] // 取出 1 + 2 ,填回 3
[3, 3] // 取出 3 + 3 ,填回 6
[6] // 最終結果爲 6

所以得到 6 。

實現

第一版

根據這個思路,得到第一版代碼如下

// 第一版
Array.prototype.fakeReduce = function fakeReduce(fn, base) {
  // let arr = base ? this.unshift(base) : this;// 首進,返回新數組的長度,影響原數組 故不能這麼寫
  let initialArr = this;
  let arr = initialArr.concat(); //得到副本

  if (base) arr.unshift(base); // 當存在歸併基礎值的參數時,將其從數組首部推入
  let index;

  while (arr.length > 2) {
    index = initialArr.length - arr.length + 1;
    let newValue = fn.call(null, arr[0], arr[1], index, initialArr);
    arr.splice(0, 2); // 刪除前兩項,影響原數組
    arr.unshift(newValue);// 把 fn(arr[0],arr[1]) 的結果從數組首部推入
  }
  index += 1;
  let result = fn.call(null, arr[0], arr[1], index, initialArr);
  return result;
};

注意點:

  • 隊列方法 unshift()

    • 可以從數組首部加入任意個項,
    • 返回值是新數組的長度
    • 影響原數組
  • splice() 方法,高程三將其譽爲最強大的數組方法

    • 刪除任意數量的項
      • 指定 2 個參數: (刪除起始位置, 刪除項個數)
    • 插入任意數量的項
      • 指定 3 個參數: (起始位置,0,要插入的項)
      • 第二個參數 0 即爲要刪除的個數
    • 替換,即刪除任意數量的項的同時,插入任意數量的項
      • 指定 3 個參數:(起始位置,要刪除的個數, 要插入的任意數量的項)
    • 返回值
      • 始終是一個數組,包含從原始數組中刪除的項。
      • 若未刪除任何項,返回空數組
    • 影響原數組

改進版

從上面的總結可以看出,splice() 方法完全可以取代 unshift() 方法。

而且,第一版中存在一些重複代碼,也可以改進。

由此得到第二版代碼

// 第二版
Array.prototype.fakeReduce = function fakeReduce(fn, base) {

  let initialArr = this;
  let arr = initialArr.concat();

  if (base) arr.unshift(base);
  let index, newValue;

  while (arr.length > 1) {
    index = initialArr.length - arr.length + 1;
    newValue = fn.call(null, arr[0], arr[1], index, initialArr);

    arr.splice(0, 2, newValue); // 直接用 splice 實現替換
  }

  return newValue;
};

檢測:

let arr = [1, 2, 3, 4, 5];
let sum = arr.fakeReduce((prev, cur, index, arr) => {
  console.log(prev, cur, index, arr);
  return prev * cur;
}, 100);

console.log(sum);

輸出:

100 1 0 [ 1, 2, 3, 4, 5 ]
100 2 1 [ 1, 2, 3, 4, 5 ]
200 3 2 [ 1, 2, 3, 4, 5 ]
600 4 3 [ 1, 2, 3, 4, 5 ]
2400 5 4 [ 1, 2, 3, 4, 5 ]
12000

最後加上類型檢測等

// 第三版
Array.prototype.fakeReduce = function fakeReduce(fn, base) {
  if (typeof fn !== "function") {
    throw new TypeError("arguments[0] is not a function");
  }
  let initialArr = this;
  let arr = initialArr.concat();

  if (base) arr.unshift(base);
  let index, newValue;

  while (arr.length > 1) {
    index = initialArr.length - arr.length + 1;
    newValue = fn.call(null, arr[0], arr[1], index, initialArr);

    arr.splice(0, 2, newValue); // 直接用 splice 實現替換
  }

  return newValue;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