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讀書筆記)

書名: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科研成功之道
[日]金出武雄著
==========================================================
第一章 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
  第一節 海空天空的構思
  好的構想正是來自於荒唐無稽的想法  而從現狀出發,進行邏輯推理,最終得出結論。像這樣的思考方法就很難實現飛躍。要想成
  功的話就直接從結論起步去做,也就是要從希望的結果開始做下去。這就是一種外行人的思考方法。
 
 第二節 有點幼稚、天真、牽強的想法
 把具有自我相似性質的圖形(原本是數學研究的對象)命名爲分形,從而創建  出一個精妙的數學理論
 內容寬泛的理論

 第三節 跳出現有的成功
 要勇於反對別人的意見
 
 沒有抓住未來
 
 
 第四節 創新從省略開始
 《簡單的、單純的思考》
 阿佛加德羅數
 簡單、省略、抽象化——“理所當然”的懸崖與審美感
 實際上我們研究者所做的研究也是從省略開始的。
 
 問題簡單化的程度不夠就會因爲太難而不容易形成理論。一般來說,越簡單化、抽象化就會
  產生越絕妙、越鮮明的理論。

  理論越是適用於簡單、抽象的問題,越具有價值。但是如果一味地向簡單的方向前進,就會
  遇到“理所當然”的懸崖。

  平日,我經常對學生講:“磨鍊你們對事情的審美感。”人們經常以爲 現實世界的現象和事實沒有什麼構造可言。但是,在別人都認爲沒有的地方看到構造,這就
  是創意。 我們在研究開發新系統的過程中,可以想到的解決方法有很多種

  提供資金研究的贊助商在意的是:“無論怎麼說,成果是最重要的。”

  項目領導的主要工作,就是給出行動方針。如果遵照項目領導的行動方針就能提高成功率的話,
  則更說明了那個人能夠很好地理解領導給出的行動方針。

 第五節 用情景推動研究發展
 “eye vision(幻影)”
  做有意義的研究
 

======================================================================
做得很好的人和做不好的人的區別
做得很好的人和做不好的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
   做得很好的人,應該在開始研究之前,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和計劃,而且目的明
確,清楚完成研究可以對社會做出什麼樣的貢獻。在對別人講解之前,就應該想好這些問題,
理清研究脈絡。“請看這個,它產生了這樣的結果。”這樣組織語言和段落,才能讓人感到舒
心。要像推理小說一樣設置各個步驟,以做到完備。


 情景要通過提前構思進行描述
 
 不要認爲沒有用的研究纔算高級
 
在我看來,對情節描述的基本能力是對未來的預見能力。

如果抱有“雖然不瞭解原理,但結果一定很好,所以才進行這項研究”的含糊想法就
很讓人爲難。特別是在大學裏,我們拿着國民的稅金進行研究,即使有不確定的因素,也有
責任清楚地提出研究的前景。
所以說,不確定與含糊的概念是不同的。

 第七節 所謂構想力是限定問題的能力
 所謂構想力也是智慧的一種能力
 
 暢銷小說的構思都很優秀
 像成名作《小倉日記傳》和著名的《點和線》等等。
 
 不可能爲世界上所有問題找到共同的答案
 構想力的重要性在研究者看來是一樣的,世界上的大部分問題都很難,用一般的形式去解決是不可能的。
 
 因爲自己要解決自己創建的問題,所以構想力就顯得越發重要。
 我們要抽取出想實現的目標和想闡明的現象。一般的抽取方法標準是:
 ① 範圍不能太寬廣,也不能太狹窄;
 ② 要使用的假設和假想條件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這樣的標準對最後的結局和結果都是非常重要的。
 
構想力是一種智慧的能力
這種準確把握問題關鍵的做法,就是研究的構想力,是一種智慧的能力。

構想力的確是研究開發的關鍵。就好像堆城堡時,沙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怎樣捧起來,不但是一種藝術,也是科學家的審美觀。這不是用語言可以描述的,主要在一位優秀的老師
身邊觀察的過程中學到。

 第八節 KISS 方法單純的、簡單的
 KISS 這四個字母是由“Keep It Simple,Stupid.”
 計算機性能不高,人們爲了運算某個問題,不得不設計一些“巧妙”的方法,把問題變形、簡化,以控制在計算機的運算範圍之內。
 
 第九節 智慧體力——所謂集中力,就是讓自己成爲問題本身
 指的是長時間連續思考同一個問題,或是從各個方面來思考同一個問題而怎麼都不厭煩的能力。
 所謂集中精力,就是把自己變成所思考的問題。
 當我們要解決問題的時候,通常會有三個階段:
 (1)在頭腦中描繪問題——這個階段,要仔細、反覆地思考問題是怎麼產生的,從什麼地方
入手最容易得出答案。也要想到那些有可能產生但與本質無關可以暫且擱置的問題,甚至跟
本質並不十分相關的問題也要想到。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廣泛收集材料,打好解決問題的基
礎。
 (2)培養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這個階段做例題是很關鍵的。最初可以從一眼就能看出答
案的儘可能簡單的例題開始。然後要多想一些解法,並思考例題的題點與答案之間的關係。
比如說,“假如物體的重量翻倍,該道題的答案結果應該翻倍”等等這樣的假設。
 (3)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階段要多嘗試,多找些問題來試,逐漸提高解決問題的能
力。
 第十節 越能幹的人,越會迷茫
 具體目標與高層研究
  這次經驗在我以後的研究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我明白了:做研究和搞開發沒有
具體的目標是絕對不行的。
 要想成功,必定迷茫!
  第十一節 從“做不到”重新開始
 原作者亞瑟 C 克拉克曾寫過三條很有趣的技術法則。
 第一條:科學工作者聲明某件事情是可行的時候,基本上他不會錯。但當他說不可能的時候,
  他很可能錯了。
  第二條:發現極限在哪裏的惟一方法就是超越極限,嘗試向稍微超越這個極限的領域邁進、
  冒險。
  第三條:無論是哪種技術,只要它是非常先進的,那看起來都跟魔術沒什麼區別。
  英語中Possible 和Probable 這兩個詞意思很相近,查字典都是“可能是、應該
  是、大概”的意思,其中的微妙差別根本體現不出來。夏目漱石在任英語教師的時候,就有
  學生問他這兩個詞的差別。他解釋道:“我現在作爲一個老師,在講臺上倒立是Possible,
  但卻不是Probable。”精闢的解釋啊!我在圖形還原這個問題上能想到其中的奧妙,也是受
  到了夏目漱石的這段小故事的啓發。

  我對這個理論的思考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不能確定一個物體”à“爲什麼不能”à“不能是正確的”à“那樣的話應該思
考些什麼”。可以看出我並沒有停止在“不能確定一個物體”這個行不通的問題上,而是換
了種想法從別的角度考慮,最終得出“不能確定一個物體是正確的”的結論。
很多人在研究遇到阻礙的時候,並不知道束縛自己的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不但無法產
生更好的想法,甚至會陷入這個問題中,難以自拔。可這時沒有人會告訴你說:“你這個問
題本來就是不可能的,還是停止研究吧。”
我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盡力避免那些根本行不通的問題,或者說要是行不通的話就稍微改變一下策略,
從反面思考一下,是否有解答。這種思考方法纔是最重要的啊!


第十二節 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構想

第十三節 加上一點我的親身經歷
研究者必須知道以下三件事情:
① 能得出好結果的方法,其中必有訣竅;
② 結果不會像魔術一樣自己跑出來;
③ 識別結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十四節 “向專家一樣思考,向外行一樣實踐”就糟糕了


第十五節 關於獨創和創造的三種違反常識的說法

獨創不是靈光閃現
---------------------------
    據我所知道的,但凡從事偉大事業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首先,他們都很博學。不僅局
限於自身研究的領域,也涉獵其他的領域。其次,他們頭腦反應都很快。他們不僅能在交談
的時候迅速反應出對方說的與自己要說的有什麼共同點與矛盾的地方,其間有什麼理論聯
系,並能一下子引證與之相關的事實。

------------------------
成績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

------------------------
創造的基礎是模仿
--------------------------

第二章計算機向人類發出的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教育
  第一節計算機向人類發出挑戰
  第二節有點天真、幼稚、牽強的想法
  第三節人類和計算機不同嗎
  第四節計算機將變得比人類更加聰明
  第五節 通過解決問題來提高思考力和判斷力
  思考某個問題的時候,從例題入手再分析解決問題是個不錯的方法。
  什麼是歸納呢?抽出各個不同的事例之間共同的性質和關係,推導出普遍適用的命題或者法則的方法就叫做歸納。
  第七節培養思考力的編寫教科書方法
  第八節 創造力、規劃能力的基礎是記憶力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記憶。如果我們把他人長時間研究得出的成果總結記憶下來,
不僅高效便捷,也能爲自身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記憶力可以分成儲存能力和應用能力兩部分。無論儲存了多少,沒辦法應用出來的話其實是毫無作用的。

第九節 思考力和記憶力是靠不斷實踐培養起來的
在我看來,職業棋手用直覺下棋其實就是在計算。只不過他已經將計算方法變成了自己功能,
計算速度很快,能夠做到無自身意識的計算罷了。
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原中的一些組合,每次都是按照同樣的方式對一種刺激做出反應,所
以就會將刺激與反應結合起來,如果再遇到這種刺激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我們把這種情況稱之爲條件反射。

既然是基礎,就需要反覆地循環應用才能掌握,這其中是沒有捷徑的。
只有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定的知識模式,才能進而更好地應用。
這就需要無數次的反覆刺激大腦神經原從而形成條件反射。

第十節 和不同領域專家的智慧對決
從事計算機技術行業的人,通常會發現自己隨着年齡的增長很難再有進步。其原因不僅是吸
收新技術的能力減弱了,更主要的原因是其自身的固有思維方式阻礙了吸收不同領域的新的
思考方式和知識。

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產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接觸未知事物。接觸未知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
聽其他領域的專家的講話,跟他們交談。之後就會驚奇地發現,世界上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事
情的人、比自己優秀的人、想到自己根本沒想過的東西的人有這麼多啊。

抓住要點,在講話和做研究上都是一樣的
我在日本的時候,“要是有名字在論文或者報紙上出現過的人來,我一定要見面談一下”,一
年最多就兩三回。

無論在什麼領域裏有所建樹的人,都有能力把自己專業的問題抽象化,再進行思考。即使是
不同的領域,抽象化後的思考方法也是相同的。用這種方法,不同領域的人之間就可以瞭解
得更多。

----客場作戰贏了纔是真正實力的體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