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成功不是本事,會篩選頂級offer纔是真本事

找工作的時間又要來了,自己離開學校足足三年。感嘆光陰,卻更希望師弟師妹們能有很好的歸宿。
選擇企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因爲他帶給你的,是不同的思維方式、行爲習慣。這裏我不探討這些內容,我只想用自己的實踐來說明一下選擇企業的終極標準,以期對師弟師妹們有點小小的幫助。
我認爲評價一個offer是否是頂級的,標準很簡單:
1、薪酬,尤其應該注意全面薪酬以及增長加速度,月薪只是薪酬的一部分。
2、培養,尤其關注主要依靠內部培養晉升企業、選擇沒有空降兵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在培訓培養力度、重視程度上都遠遠高於其他企業。

一、培養:最重要的選擇標準
一個企業的“培養”意識、“培養”資源、“培養”成本,這對畢業生來說是最最重要的。企業創造利潤的本質就是剝削你的生產力,但是一個大學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在短時間內根本不足以爲企業創造可觀的利潤。
一個企業如果重視培養,那證明這家僱主具備這麼幾個特質:
(1)他是行業內的領導企業,他只能選擇靠自己造血,因爲輸的血的品質肯定不如自己造的血;標準就看這家企業的管理人員“是否主要依靠內部培養晉升”,空降兵的比例一定相對比較低。
(2)他是傢俱備社會責任心的僱主企業,立足於長期發展;
(3)這家企業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給予大學畢業生。
對畢業生來說,好處也是明顯的:
(1)企業給予了你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去成長,再爲企業回報高額利潤;
(2)企業對畢業生的投入將巨大——你能得到的培養資源,將比其他企業更多,一年後你會發現比同齡人成熟更多;
(3)成長速度是飛快的——如果員工成長不快,自然會流失,所以這些企業有足夠能力和準備讓員工很快成長,自然薪酬就上去了。

二、薪酬:注意兩點認識
薪酬方面,我有兩點建議,解決大家兩個認識論的問題:
(1)注意全面薪酬
不要只在乎企業宣稱的月薪,其實那只是很少一部分。
一間FMCG行業的家族企業8000,學弟們們聽着8000就蠢蠢欲動,其實這個數字真的不算什麼。
簡單例子,一個電子行業的內地企業。碩士月薪3800*12個月 + 半年獎3W + 年終獎5W + 過節費(2000*3次) + 免費旅遊 + 食堂免費 + …,你自己去算算。
現在我在想,其實外企有時也不一定比內地企業好,因爲外企很多都是固定的(好多都沒有免費旅遊);或者說,外企把月薪調高,其它福利調低;而內資可能月薪不高,但是年終獎和福利高。這個無非是HR的側重點了。
(2)要看加速度
你不要過於關注第一年的薪酬,我同學在某個著名的地產企業,第一年似乎10W左右,第二年倍增,第三年…,房子車子都有了(地產企業確實沾光,人生大問題房子比其他行業更容易解決)…

三、尤其關注“內部培養晉升”的企業
剛纔在討論企業培養力的時候談到了一條“內部培養晉升”。我當年找工作時,從P&G的哲學中發現了這個定律,所以我當時應聘的主要目標企業包括以下這些,推薦大家去努力爭取:
1、快速消費品FMCG:寶潔(Procter & Gamble)
- 沒有外部直接內灌高層的先例
- 聯合利華(Unilever)的市場部,從line manager, band manager, senior manager一直到director級的,好多都是寶潔跳槽過去的。不過,必須承認,Unilever對這個行業人才的培養,也是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它的MT很殘酷,但更能產出高效能人士)
- 高露潔的市場部,不少是寶潔跳槽過去的
- 藝龍CEO、李寧市場副總監(李寧“產品經理制”的發起者)、…
- 缺點就是每年招聘規模太少,中國員工的規模已經很大了。
2、電子Electro:通用電氣GE
- 內部培養的典範。130年來,總裁全部是內部培養起來。
- 太多傳奇的人物,超級喜歡GE的氣勢和前瞻性(機場的廣告太震撼了)
- 本來很想推薦西門子(Siemens),可是他的CEO是空降的,而且在GE工作過

3、房地產Property:中海地產(China Overseas)
- 房地產唯一沒有空降高層的企業
- 這個行業曾經有一個“海盜計劃”,是萬科專門針對中海制訂的,萬科(Vanke)百分之數十的總經理、工程總監都是從中海挖去的
- 龍湖只要一開地區公司,就要給中海當地的每位員工打一通電話(同學受過騷擾),目前龍湖百分之六十的地區公司總經理都是近兩年從中海挖去的
- 我非常欣賞中海的務實低調穩健,不像有的企業生意做得不大,嘴巴卻挺大。最近也不太喜歡萬科,王石本人是硬幣的兩面

4、化工 Chem:殼牌(SHELL)和陶氏化學(Dow)
- 殼牌不用多說了,我一直對他有神祕和崇拜感,很推崇
- 陶氏化學是全球第二的老大
- 最近幾年,給500名學生提供了300萬元獎學金,很不容易了,有同學在裏面做HR,呵呵
- 每位員工3年可以有3次輪崗機會,相當誘人

5、IT:IBM、Intel、HP,華爲
- 3個企業都不分伯仲,都是頂級offer
- 特別強調下HP,HP商學院是非常著名的,對於內部高級人才的培養,是很龐大的知識系統,贊!《惠普之道,HP way》值得大家去學習

6、家電零售:蘇寧
- 蘇寧的中層將近2萬人,每年的職務晉升比例是50%,這個數字太驚人了,呵呵
- 蘇寧有畢業生5年不到,就提職到副總監,這是相當誘人的
- 優點是每年招募規模龐大,缺點是僱主品牌的一般

7、零售Retail:沃爾瑪(Wal-Mart)
- 朋友在裏面,有相當比例的管理層是女性噢,呵呵。
- 員工提升速度很快,朋友的部門有實習生3年提升到副總經理。在沃爾瑪的管理者,是很多零售企業爭奪對象,特別是零售行業最近幾年發展非常快,一定很缺人
- 缺點是僱主品牌一般,薪酬一般

四、不受上述原則限制的企業
有些行業本身流動就很快,因爲他們手裏面的最大資源就是客戶,所以他們相互挖取。不過,這些行業的企業本身非常優秀。比如:
1、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像KPMG、Deloitte、Ernst Young、PwC(全球最長的商標,哈哈,全名是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2、銀行金融
很少聽說銀行內部培養(但是我更加推崇HSBC,他的職業經理人非常著名,當然不少高層也是內部成長的),也是屬於不受上述原則限制的企業。

五、總結
總結來說,如果你是學財務、金融的,自然是四大,但是在四大的發展其實見仁見智,以後有機會再單獨另擬文;化工和IT類的,沒有相應的專業基礎,進去公司是會很辛苦的;零售行業相對來說,競爭水平是較低的,對重點高校的研究生、優秀本科生來說,不應作爲首選。
在國電等之外的非壟斷性、國企性的企業中,我的推薦是:P&G、中海地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