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女老師教書12年 課堂在山坡等多地流動(圖)

在一間租用的民房裏,陳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 她將離家遠的孩子帶到自家免費吃飯 早上,帶着娃兒們在山坡上晨讀。老師家的土狗,守護在他們身旁。 帶着山娃子,察看山裏的春天。

  六七歲的娃兒,

  跑不動一二十里遠的山路,

  可又沒老師願來教書;

  怕娃兒們成爲新時期的“瞪眼瞎”――

  深山裏的一位大嫂,

  扔掉鋤頭,拿起教鞭,

  一教就是12年……

  □首席記者 李釗 通信員 李凱 文圖

  瀏覽提醒

  桐柏山系的大山深處,有這樣一位大嫂:不是老師卻教學,山坡上、民房裏,到處是她給娃兒們上課的流動課堂。

  山裏人提起她,肅然起敬,說她是山娃子的“啓明燈”;山外的教師提起她,說她是“太陽底下最令人敬佩的老師”。

  她叫陳愛霞,初中畢業,現年42歲,泌陽縣馬谷田鎮廟街村油坊溝人。

  A

  大山深處,藏着一所“流動學校”

  15日上午,記者來到泌陽、桐柏兩縣接壤的大山深處訪問護林員時,北側的羊蹄山上飄來了琅琅讀書聲:“春雷給柳樹說話了,說着說着,小柳樹呀,醒了;春雨給柳樹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喲,軟了;東風給柳樹梳頭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啊,綠了……”

  讀書聲,是稚嫩的童音,如同天籟在安靜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讓久居城市的記者大爲驚訝。

  “是娃兒們在山坡上早讀呢。”護林員王本宇向記者感嘆:在這裏,有一所不爲外界所知的“流動學校”,名字叫(泌陽縣馬谷田鎮)廟街小學教學點。

  “說它是‘流動學校’,是因爲它有‘學’沒‘校’。”王本宇說,山裏村落疏散,娃兒們趕到“學校”上學的時光不一。每天早飯後,老師就早早來到羊蹄山半山坡上等待;每來一個娃,就乖乖地在那裏讀書。待前來上學的娃兒們聚齊了,山坡上再讀一會兒書,老師就領着他們下山,進教室上課。

  學校,是山腳下一間租來的民房

  王本宇所說的老師,名叫陳愛霞,家在羊蹄山東側的油坊溝。

  當天上午9時許,陳老師帶着6個山裏娃下山,記者跑着迎了從前。

  陳老師愛笑,談話快言快語。“該上第二節數學課了。”陳老師指了指不遠處的坐西朝東平房,“這學期,6個學生,都是一年級,最南頭的那間就是教室。”

  記者走進教室。教室十分簡陋:面積十多平方米,牆上掛着一張老漆早已斑駁的木質黑板,講壇下是幾張桌凳。

  “桌凳是廟街小學贈予的,黑板已用20多年了,這是俺校的全體家當。”陳老師邊說邊召喚娃兒們進班。

  “上課啦――”教室外不電鈴,陳老師這樣喊了一聲,就開端在黑板上板書。“20以內減法”幾個大字,是當天上午的第二節授課內容。

  趁陳老師上課,記者走進房主楊德玲大嫂家。

  楊大嫂說,她家的那間屋子,當教室幾十年了。“不要租租金,村幹部硬往兜裏塞,一年200塊;不外,給娃兒們縫補綴補,天天燒多少瓶茶水,又都補助到娃兒們身上了。”

  據楊大嫂先容:他們村兒叫井莊,是廟街村的一個小山村。廟街小學,距這兒十多裏,還要過7道河,六七歲的娃上學跑那麼遠,一天往返4趟,基本不可能。楊大嫂說:更爲要命的是,從井莊再往深山裏走,還有彭老家、油坊溝、瓦房莊和元窪4個小山村。“這兒如果沒一間教室,沒個老師上課,這一帶的娃兒們沒學上,都將會成爲新一代的‘努目瞎’(即文盲)。”

  C

  上課老師,實在是一位山村大嫂

  “在俺們這一帶,人人敬仰陳愛霞老師;如果她不教,入學的娃就沒學上,她是山娃子的‘啓明燈’。”記者走進井莊小山村,山民們向記者“透密”:陳老師,其實以前是掂鋤頭地裏打坷垃的(種地),不是正式先生。正式教師不願來,來了也呆未幾。

  當地山民說,在陳老師之前,一共有15位老師來這兒任教。“都是一年半載就走了,不是老師不好,是由於這裏前提太艱難,老師來教學沒處住,山坡上、民房裏流動上課,個別人吃不了這個苦。”

  第二節下課休息,陳老師追憶了當初任教時的情景。“我是初中畢業,在咱們這一帶,文盲多,初中畢業的很少。2000年春節過後,井莊教學點沒老師來上課,村幹部找到我,讓我頂這塌下來的天。”

  “我父親年青時,曾當過代課老師,他常把學生的功課帶回家,夜裏在油燈下批改,我從小就愛慕教師這一職業。我公爹是文盲,勸我接手,說‘不接山裏又要出瞪眼瞎’了。我丈夫勸我,說只要我教山裏的娃兒,他就下礦井榦苦力掙錢養家。山裏需要,家裏支撐,我又很愛好,就這樣扔下了鋤頭,拿起了教鞭。” 陳老師說。請持續閱讀A05版

  (上接A04版)

  不是“老師”的陳老師

  已任教了12年,她說:

  D

  只要需要,我將永遠在這兒做不是老師的“陳老師”

  至今年3月,陳老師已在廟街小學井莊教學點任教了整整12年。

  “每學期測驗,她教的語文、數學,孩子們考試簡直都是滿分。井莊教學點,只有一年級,接着(去廟街小學)上二年級時,二年級的老師都爭搶她教過的學生。”據說採訪,廟街小學教誨主任易洪法老師騎着摩托車趕來,他說:“陳老師教學,器重朗誦和背誦,語文、數學課本上,每一頁是啥內容,她教的每一個孩子都會背誦。她雖不是正式教師,但她是全鎮老師的學習模範。”

  “陳老師的工資,是從村委和鎮核心學校的辦公經費裏擠出來的,低得可憐,以前每個月100塊,從去年起才漲到每月500塊。”該村民調主任吉遂旺說。

  “我不是老師,在這兒教學,是因爲沒人教,不是爲了錢。”當天上午11時30分,井莊教學點上午放學,記者與陳老師一起去她家的路上,陳老師幾回揩淚,她說:“如果是爲了錢,早就出去打工去了;娃兒們的語文、數學成就之所以好,是因爲在這兒只開了這兩門功課,沒專業的老師教他們音樂、美術和做作等作業。”

  “這裏,因沒教室,沒老師住的地方,興許正式老師永遠不來教學。我只有能掂動教鞭,就永遠站在講臺上給娃兒們上課。”15日下晝,記者離別這所“流動學校”時,陳老師聲音雖不高,但語氣動搖。她說:不這樣撐下去,這裏很快就會呈現不識字的可憐娃;只要須要,我將永遠在這兒做不是老師的“陳老師”。

  E

  盼望愛心人士 關注這所“流動學校”

  中午,又有兩個孩子在陳老師家吃飯。陳老師的街坊說:她教養12年來,每天中午都有幾個孩子在她家吃飯。“都是離家遠的,都是免費午餐。假如不在她家吃飯,下戰書趕來就會延誤上課。”

  當天薄暮,廟街村委負責人給記者打來電話說,如果教學點能蓋起幾間教室跟老師住的處所,有老師願來,這兒的孩子也能學音樂、美術和天然了。

  去年3月,本報發動“大愛,暖和大山深處”愛心運動,我省有5所偏僻的深山窮學校得到救助,教學條件得到了徹底轉變。

  “沒教室(租用民房),沒老師(山村大嫂上課),如斯‘流動學校’,全國常見。”駐馬店市關懷下一代協會相干負責人說,爲了不讓山裏娃成爲“瞪眼瞎”,這位可敬的山村大嫂站出來了,願望社會上有更多的愛心人士站出來,關注這所“流動學校”,關注這裏的孩子們。

  線索供給 王有震

| (編纂:SN00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