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庫_連接_JdbcOdbc橋

 

驅動類
sun.jdbc.odbc.JdbcOdbcDriver

連接字符串
jdbc:odbc:haha
(haha爲數據庫名)
1、Oracle8/8i/9i數據庫(thin模式)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newInstance();
String url="jdbcracle:thinlocalhost:1521rcl"; //orcl爲數據庫的SID
String user="test";
String password="test";
Connection conn=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password);

2、DB2數據庫

Class.forName("com.ibm.db2.jdbc.app.DB2Driver ").newInstance();
String url="jdbc:db2://localhost:5000/sample"; //sample爲你的數據庫名
String user="admin";
String password="";
Connection conn=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password);

3、Sql Server7.0/2000數據庫

Class.forName("com.microsoft.jdbc.sqlserver.SQLServerDriver").newInstance();
String url="jdbc:microsoftqlserver://localhost:1433;DatabaseName=mydb";
//mydb爲數據庫
String user="sa";
String password="";
Connection conn=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password);

4、Sybase數據庫

Class.forName("com.sybase.jdbc.SybDriver").newInstance();
String url =" jdbcybase:Tds:localhost:5007/myDB";//myDB爲你的數據庫名
Properties sysProps = System.getProperties();
SysProps.put("user","userid");
SysProps.put("password","user_password");
Connection conn=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 SysProps);
5、Informix數據庫


Class.forName("com.informix.jdbc.IfxDriver").newInstance();
String url = "jdbc:informix-sqli://123.45.67.89:1533/myDB:INFORMIXSERVER=myserver;
user=testuser;password=testpassword"; //myDB爲數據庫名
Connection conn=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

6、MySQL數據庫

Class.forName("org.gjt.mm.mysql.Driver").newInstance();
String url ="jdbc:mysql://localhost/myDB?user=soft&password=soft1234&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8859_1"
//myDB爲數據庫名
Connection conn=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

7、PostgreSQL數據庫

Class.forName("org.postgresql.Driver").newInstance();
String url ="jdbcostgresql://localhost/myDB" //myDB爲數據庫名
String user="myuser";
String password="mypassword";
Connection conn=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password);

8、access數據庫直連用ODBC的
Class.forName("sun.jdbc.odbc.JdbcOdbcDriver") ;
String url="jdbcdbc:Driver={MicroSoft Access Driver (*.mdb)};DBQ="+application.getRealPath("/Data/ReportDemo.mdb");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
Statement stmtNew=conn.createStatement() ;
二、JDBC連接MySql方式
下面是使用JDBC連接MySql的一個小的教程

1、查找驅動程序
  MySQL目前提供的java驅動程序爲Connection/J,可以從MySQL官方網站下載,並找到mysql-connector-java-3.0.15-ga-bin.jar文件,此驅動程序爲純java驅動程序,不需做其他配置。

2、動態指定classpath
  如果需要執行時動態指定classpath,就在執行時採用-cp方式。否則將上面的.jar文件加入到classpath環境變量中。

3、加載驅動程序

try{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
 System.out.println(Success loading Mysql Driver!);
}catch(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rror loading Mysql Driver!);
 e.printStackTrace();
}

4、設置連接的url
jdbc:mysql://localhost/databasename[?pa=va][&pa=va]


三、以下列出了在使用JDBC來連接Oracle數據庫時可以使用的一些技巧
1、在客戶端軟件開發中使用Thin驅動程序
  在開發Java軟件方面,Oracle的數據庫提供了四種類型的驅動程序,二種用於應用軟件、applets、servlets等客戶端軟件,另外二種用於數據庫中的Java存儲過程等服務器端軟件。在客戶機端軟件的開發中,我們可以選擇OCI驅動程序或Thin驅動程序。OCI驅動程序利用Java本地化接口(JNI),通過Oracle客戶端軟件與數據庫進行通訊。Thin驅動程序是純Java驅動程序,它直接與數據庫進行通訊。爲了獲得最高的性能,Oracle建議在客戶端軟件的開發中使用OCI驅動程序,這似乎是正確的。但我建議使用Thin驅動程序,因爲通過多次測試發現,在通常情況下, Thin驅動程序的性能都超過了OCI驅動程序。

2、關閉自動提交功能,提高系統性能
   在第一次建立與數據庫的連接時,在缺省情況下,連接是在自動提交模式下的。爲了獲得更好的性能,可以通過調用帶布爾值false參數的Connection類的setAutoCommit()方法關閉自動提交功能,如下所示:

conn.setAutoCommit(false);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關閉了自動提交功能,我們就需要通過調用Connection類的commit()和rollback()方法來人工的方式對事務進行管理。

3、在動態SQL或有時間限制的命令中使用Statement對象
  在執行SQL命令時,我們有二種選擇:可以使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也可以使用Statement對象。無論多少次地使用同一個 SQL命令,PreparedStatement都只對它解析和編譯一次。當使用Statement對象時,每次執行一個SQL命令時,都會對它進行解析和編譯。這可能會使你認爲,使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比使用Statement對象的速度更快。然而,我進行的測試表明,在客戶端軟件中,情況並非如此。因此,在有時間限制的SQL操作中,除非成批地處理SQL命令,我們應當考慮使用Statement對象。

   此外,使用Statement對象也使得編寫動態SQL命令更加簡單,因爲我們可以將字符串連接在一起,建立一個有效的SQL命令。因此,我認爲,Statement對象可以使動態SQL命令的創建和執行變得更加簡單。

4、利用helper函數對動態SQL命令進行格式化
  在創建使用Statement對象執行的動態SQL命令時,我們需要處理一些格式化方面的問題。例如,如果我們想創建一個將名字O'Reilly插入表中的SQL命令,則必須使用二個相連的“''”號替換O'Reilly中的“'”號。完成這些工作的最好的方法是創建一個完成替換操作的helper方法,然後在連接字符串心服用公式表達一個SQL命令時,使用創建的helper方法。與此類似的是,我們可以讓helper方法接受一個Date型的值,然後讓它輸出基於Oracle的to_date()函數的字符串表達式。

5、利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提高數據庫的總體效率
  在使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執行SQL命令時,命令被數據庫進行解析和編譯,然後被放到命令緩衝區。然後,每當執行同一個 PreparedStatement對象時,它就會被再解析一次,但不會被再次編譯。在緩衝區中可以發現預編譯的命令,並且可以重新使用。在有大量用戶的企業級應用軟件中,經常會重複執行相同的SQL命令,使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帶來的編譯次數的減少能夠提高數據庫的總體性能。如果不是在客戶端創建、預備、執行PreparedStatement任務需要的時間長於Statement任務,我會建議在除動態SQL命令之外的所有情況下使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

6、在成批處理重複的插入或更新操作中使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
  如果成批地處理插入和更新操作,就能夠顯著地減少它們所需要的時間。Oracle提供的Statement和 CallableStatement並不真正地支持批處理,只有PreparedStatement對象才真正地支持批處理。我們可以使用 addBatch()和executeBatch()方法選擇標準的JDBC批處理,或者通過利用PreparedStatement對象的 setExecuteBatch()方法和標準的executeUpdate()方法選擇速度更快的Oracle專有的方法。要使用Oracle專有的批處理機制,可以以如下所示的方式調用setExecuteBatch():


PreparedStatement pstmt3D null;
try {
 ((OraclePreparedStatement)pstmt).setExecuteBatch(30);
 ...
 pstmt.executeUpdate();
}    調用setExecuteBatch()時指定的值是一個上限,當達到該值時,就會自動地引發SQL命令執行,標準的executeUpdate()方法就會被作爲批處理送到數據庫中。我們可以通過調用PreparedStatement類的sendBatch()方法隨時傳輸批處理任務。
 
7、使用Oracle locator方法插入、更新大對象(LOB)
  Oracle的PreparedStatement類不完全支持BLOB和CLOB等大對象的處理,尤其是Thin驅動程序不支持利用 PreparedStatement對象的setObject()和setBinaryStream()方法設置BLOB的值,也不支持利用 setCharacterStream()方法設置CLOB的值。只有locator本身中的方法才能夠從數據庫中獲取LOB類型的值。可以使用 PreparedStatement對象插入或更新LOB,但需要使用locator才能獲取LOB的值。由於存在這二個問題,因此,我建議使用 locator的方法來插入、更新或獲取LOB的值。

8、使用SQL92語法調用存儲過程
  在調用存儲過程時,我們可以使用SQL92或Oracle PL/SQL,由於使用Oracle PL/SQL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而且會給以後維護你的應用程序的開發人員帶來麻煩,因此,我建議在調用存儲過程時使用SQL92。

9、使用Object SQL將對象模式轉移到數據庫中
  既然可以將Oracle的數據庫作爲一種面向對象的數據庫來使用,就可以考慮將應用程序中的面向對象模式轉到數據庫中。目前的方法是創建Java bean作爲僞裝的數據庫對象,將它們的屬性映射到關係表中,然後在這些bean中添加方法。儘管這樣作在Java中沒有什麼問題,但由於操作都是在數據庫之外進行的,因此其他訪問數據庫的應用軟件無法利用對象模式。如果利用Oracle的面嚮對象的技術,可以通過創建一個新的數據庫對象類型在數據庫中模仿其數據和操作,然後使用JPublisher等工具生成自己的Java bean類。如果使用這種方式,不但Java應用程序可以使用應用軟件的對象模式,其他需要共享你的應用中的數據和操作的應用軟件也可以使用應用軟件中的對象模式。

10、利用SQL完成數據庫內的操作
  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最重要的經驗是充分利用SQL的面向集合的方法來解決數據庫處理需求,而不是使用Java等過程化的編程語言。

  如果編程人員要在一個表中查找許多行,結果中的每個行都會查找其他表中的數據,最後,編程人員創建了獨立的UPDATE命令來成批地更新第一個表中的數據。與此類似的任務可以通過在set子句中使用多列子查詢而在一個UPDATE命令中完成。當能夠在單一的SQL命令中完成任務,何必要讓數據在網上流來流去的?我建議用戶認真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SQL的功能。

   
ORACLE 數據庫備份技術
  ORACLE數據庫是一種大型關係型的數據庫,可以存貯達到存貯TB的數據,那麼如何保證這些數據的安全尤其至關重要,我們從1991年開始使用 ORACLE數據庫,通過這些年的使用,我們制定了一整套的ORACLE數據庫的備份制度。現在把我們的備份制度介紹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1.根據實際需要決定數據庫的運行方式
ORACLE數據庫有兩種運行方式:一是歸檔方式(ARCHIVELOG),歸檔方式的目的是當數據庫發生故障時最大限度恢復所有已提交的事物;二是不歸檔方式(NOARCHIVELOG),恢復數據庫到最近的回收點。我們根據數據庫的高可用性和用戶可承受丟失的工作量的多少,把我們正式運行的數據庫採用爲歸檔方式;那些正在開發和調試的數據庫採用不歸檔方式。

2如何改變數據庫的運行方式
2.1在創建數據庫時設置數據庫的運行的方式
  在創建數據庫時,作爲創建數據庫的一部分,就決定了數據庫初始的存檔方式。一般情況下爲NOARCHIVELOG方式。當數據庫創建好以後,根據我們的需要把需要運行在歸檔方式的數據庫改成ARCHIVELOG方式。
  
2.2改變不歸檔方式爲爲歸檔方式
  關閉數據庫,備份已有的數據
  改變數據庫的運行方式是對數據庫的重要改動,所以要對數據庫做備份,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保護。
  啓動Instance ,Mount數據庫但不打開數據庫,來改變歸檔方式

  sqldba lmode=y(svrmgrl)
  sqldba>connect internal
  sqldba>startup mount
  sqldba>alter database archivelog;

  使能自動存檔
  在初始化文件init*.ora(一般放ORACLE根目錄的下層目錄dbs下)加參數:
  log_archive_start=true
  指定存檔的重做登錄文件名和存放的位置
  同樣是在初始化文件init*.ora中加入下面的參數:
  log_archive_format=%S.arc
  log_archive_dest=/arch12/arch (arch12 是日誌文件存放的目錄)
  關閉數據庫,重新啓動數據庫,歸檔方式轉換完成。

3回收制度
3.1根據數據庫的運行方式和可承受丟失的工作量來決定數據庫的回收制度對於不歸檔方式,我們用的是ORACLE數據庫的邏輯備份Export ,回收的制度是:一個月作一次全備份(x01.dmp),一週作一次累積備份(c*.dmp),一天一次增量備份(I*.dmp),具體的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作增量備份,星期六做累積備份或全備份,每次做完備份後自動傳到其它的機器上存儲。這些備份都是自動執行的,後面給出程序文本。

  對於歸檔方式,我們用的是ORCALE的物理備份:當數據庫創建好以後,做一次物理上的全備份,平時在不關閉數據庫的前提下,一個星期對經常改變的數據文件做聯機的數據庫數據文件的物理備份;當數據庫的結構發生改變,如:增加表空間,加數據文件等,如允許關機,正常關閉數據庫,重新做數據庫全備份,否則,備份控制文件,備份數據文件照常。聯機的日誌文件我們是寫在陣列上的,不用鏡象和備份。

3.2回收的方法
3.2.1不歸檔方式
   我們拿曙光AIX操作系統爲例,來講解以下如何做自動備份:
---- a.首先建UNIX用戶 demo/demo
---- b.拷貝oracle用戶下的 .profile 到 demo 用戶下,以保證 demo 用戶可以用 Export命令
---- c.用root用戶登錄,編輯 /var/adm/cron/cron.allow 加入用戶名demo,這樣demo用戶就有權自動執行數據庫備份的shell程序;
---- d.創建數據庫備份程序,放到本用戶的下層目錄bin下,並且這些文件要有可執行權文件zlbf1:(增量備份1,星期一執行的程序)


. /u11/demo/.profile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INCREMENTAL file=i01.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i01.dmp
close
bye
!

文件zlbf2:(增量備份2, 星期二執行的程序)

. /u11/demo/.profile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INCREMENTAL file=i02.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i02.dmp
close
bye
!

文件zlbf3:(增量備份3, 星期三執行的程序)
. /u11/demo/.profile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INCREMENTAL file=i03.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i03.dmp
close
bye
!
文件zlbf4:(增量備份4, 星期四執行的程序)
. /u11/demo/.profile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INCREMENTAL file=i04.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i04.dmp
close
bye
!
文件zlbf5:(增量備份5, 星期五執行的程序)
. /u11/demo/.profile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INCREMENTAL file=i05.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i05.dmp
close
bye
!
文件zlbf6:(增量備份6, 星期六執行的程序)
. /u11/demo/.profile
js=`ls c*.dmp|wc -l`
if test  = 0
then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CUMULATIVE file=c01.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c01.dmp
close
bye
!
fi
if test  = 1
then
exp system/manger inctype=CUMULATIVE file=c02.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c02.dmp
close
bye
!
fi
if test  = 2
then
exp system/maneger inctype=CUMULATIVE file=c03.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c03.dmp
close
bye
!
fi
if test  = 3
then
exp system/manager inctype=COMPLETE file=x01.dmp
ftp -n< < !
open 10.10.10.40
user demo demo
binary
prompt
cd backup40
put x01.dmp
close
bye
!
rm c*.dmp
fi

---- e.在demo 用戶下建一個文件,假如叫:cron.demo,文件內容如下
59 22 * * 1 bin/zlbf1
59 22 * * 2 bin/zlbf2
59 22 * * 3 bin/zlbf3
59 22 * * 4 bin/zlbf4
59 22 * * 5 bin/zlbf5
59 22 * * 6 bin/zlbf6
---- f.在demo用戶下執行下面的命令:
crontab cron.demo 執行的結果放到
/var/spool/cron/crontabs/demo文件裏

---- g.重新啓動cron 進程,命令:kill -1 進程號
---- h.執行結果放在本用戶的郵件裏
---- i.查看結果是否執行,請看:/var/adm/cron/log文件

3.2.2歸檔方式
---- a. 找到要回收的數據文件、聯機重做登錄文件、控制文件和參數文件
---- b. 正常關閉數據庫,作一次全回收(用操作系統的TAR命令,可以寫成shell程序),然後打開數據庫供正常使用,shell程序如下:
tar cvf /dev/rmt/ctape2 /u1/oracle/dbs/ctrl1ora7.ctl
/u1/oracle/dbs/ctrl2ora7.ctl
/u1/oracle/dbs/ctrl3ora7.ctl
/u1/oracle/dbs/systora7.dbf
/u1/oracle/dbs/rbsora7.dbf
/u1/oracle/dbs/tempora7.dbf
/u1/oracle/dbs/toolora7.dbf
/u1/oracle/dbs/usrora7.dbf
/ls1/ls1.dbf
/u1/oracle/dbs/log1ora7.dbf
/u1/oracle/dbs/log2ora7.dbf
/u1/oracle/dbs/log3ora7.dbf
---- c. 經常作聯機的表空間和數據文件的部分回收
首先標記聯機表空間回收的開始
alter tablespace 表空間名 begin backup;
用操作系統命令備份數據文件
最後標記聯機的表空間回收結束
alter tablespace 表空間名 end backup
---- 多個表空間可以一起做標記,備份做標記的所有數據文件後,一起標記結束。
---- d. 當數據庫結構發生改變後,要對它的控制文件做回收
sqldba >alter database backup
controlfile to ’文件名’ reuse;  

數據庫設計中的14個技巧
1. 原始單據與實體之間的關係
  可以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它們是一對一的關係:即一張原始單據對應且只對應一個實體。在特殊情況下,它們可能是一對多或多對一的關係,即一張原始單證對應多個實體,或多張原始單證對應一個實體。這裏的實體可以理解爲基本表。明確這種對應關係後,對我們設計錄入界面大有好處。
  〖例1〗:一份員工履歷資料,在人力資源信息系統中,就對應三個基本表:員工基本情況表、社會關係表、工作簡歷表。這就是“一張原始單證對應多個實體”的典型例子。

2. 主鍵與外鍵
  一般而言,一個實體不能既無主鍵又無外鍵。在E—R 圖中, 處於葉子部位的實體, 可以定義主鍵,也可以不定義主鍵(因爲它無子孫), 但必須要有外鍵(因爲它有父親)。
  主鍵與外鍵的設計,在全局數據庫的設計中,佔有重要地位。當全局數據庫的設計完成以後,有個美國數據庫設計專家說:“鍵,到處都是鍵,除了鍵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是他的數據庫設計經驗之談,也反映了他對信息系統核心(數據模型)的高度抽象思想。因爲:主鍵是實體的高度抽象,主鍵與外鍵的配對,表示實體之間的連接。

3. 基本表的性質
  基本表與中間表、臨時表不同,因爲它具有如下四個特性:
  (1) 原子性。基本表中的字段是不可再分解的。
  (2) 原始性。基本表中的記錄是原始數據(基礎數據)的記錄。
  (3) 演繹性。由基本表與代碼表中的數據,可以派生出所有的輸出數據。
  (4) 穩定性。基本表的結構是相對穩定的,表中的記錄是要長期保存的。
   理解基本表的性質後,在設計數據庫時,就能將基本表與中間表、臨時表區分開來。

4. 範式標準
  基本表及其字段之間的關係, 應儘量滿足第三範式。但是,滿足第三範式的數據庫設計,往往不是最好的設計。爲了提高數據庫的運行效率,常常需要降低範式標準:適當增加冗餘,達到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
  〖例2〗:有一張存放商品的基本表,如表1所示。“金額”這個字段的存在,表明該表的設計不滿足第三範式,因爲“金額”可以由“單價”乘以“數量”得到,說明“金額”是冗餘字段。但是,增加“金額”這個冗餘字段,可以提高查詢統計的速度,這就是以空間換時間的作法。
  在Rose 2002中,規定列有兩種類型:數據列和計算列。“金額”這樣的列被稱爲“計算列”,而“單價”和“數量”這樣的列被稱爲“數據列”。
  表1 商品表的表結構
  商品名稱商品型號單價數量金額
  電視機 29吋 2,500 40 100,000

5. 通俗地理解三個範式
  通俗地理解三個範式,對於數據庫設計大有好處。在數據庫設計中,爲了更好地應用三個範式,就必須通俗地理解三個範式(通俗地理解是夠用的理解,並不是最科學最準確的理解):
  第一範式:1NF是對屬性的原子性約束,要求屬性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解;
  第二範式:2NF是對記錄的惟一性約束,要求記錄有惟一標識,即實體的惟一性;
  第三範式:3NF是對字段冗餘性的約束,即任何字段不能由其他字段派生出來,它要求字段沒有冗餘。
  沒有冗餘的數據庫設計可以做到。但是,沒有冗餘的數據庫未必是最好的數據庫,有時爲了提高運行效率,就必須降低範式標準,適當保留冗餘數據。具體做法是:在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時遵守第三範式,降低範式標準的工作放到物理數據模型設計時考慮。降低範式就是增加字段,允許冗餘。

6. 要善於識別與正確處理多對多的關係
  若兩個實體之間存在多對多的關係,則應消除這種關係。消除的辦法是,在兩者之間增加第三個實體。這樣,原來一個多對多的關係,現在變爲兩個一對多的關係。要將原來兩個實體的屬性合理地分配到三個實體中去。這裏的第三個實體,實質上是一個較複雜的關係,它對應一張基本表。一般來講,數據庫設計工具不能識別多對多的關係,但能處理多對多的關係。
  〖例3〗:在“圖書館信息系統”中,“圖書”是一個實體,“讀者”也是一個實體。這兩個實體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典型的多對多關係:一本圖書在不同時間可以被多個讀者借閱,一個讀者又可以借多本圖書。爲此,要在二者之間增加第三個實體,該實體取名爲“借還書”,它的屬性爲:借還時間、借還標誌(0表示借書,1表示還書),另外,它還應該有兩個外鍵(“圖書”的主鍵,“讀者”的主鍵),使它能與“圖書”和 “讀者”連接。

7. 主鍵PK的取值方法
  PK是供程序員使用的表間連接工具,可以是一無物理意義的數字串, 由程序自動加1來實現。也可以是有物理意義的字段名或字段名的組合。不過前者比後者好。當PK是字段名的組合時,建議字段的個數不要太多,多了不但索引佔用空間大,而且速度也慢。

8. 正確認識數據冗餘
  主鍵與外鍵在多表中的重複出現, 不屬於數據冗餘,這個概念必須清楚,事實上有許多人還不清楚。非鍵字段的重複出現, 纔是數據冗餘!而且是一種低級冗餘,即重複性的冗餘。高級冗餘不是字段的重複出現,而是字段的派生出現。
  〖例4〗:商品中的“單價、數量、金額”三個字段,“金額”就是由“單價”乘以“數量”派生出來的,它就是冗餘,而且是一種高級冗餘。冗餘的目的是爲了提高處理速度。只有低級冗餘纔會增加數據的不一致性,因爲同一數據,可能從不同時間、地點、角色上多次錄入。因此,我們提倡高級冗餘(派生性冗餘),反對低級冗餘(重複性冗餘)。

9. E--R圖沒有標準答案
  信息系統的E--R圖沒有標準答案,因爲它的設計與畫法不是惟一的,只要它覆蓋了系統需求的業務範圍和功能內容,就是可行的。反之要修改E--R圖。儘管它沒有惟一的標準答案,並不意味着可以隨意設計。好的E—R圖的標準是:結構清晰、關聯簡潔、實體個數適中、屬性分配合理、沒有低級冗餘。

10. 視圖技術在數據庫設計中很有用
  與基本表、代碼表、中間表不同,視圖是一種虛表,它依賴數據源的實表而存在。視圖是供程序員使用數據庫的一個窗口,是基表數據綜合的一種形式, 是數據處理的一種方法,是用戶數據保密的一種手段。爲了進行復雜處理、提高運算速度和節省存儲空間, 視圖的定義深度一般不得超過三層。若三層視圖仍不夠用, 則應在視圖上定義臨時表, 在臨時表上再定義視圖。這樣反覆交迭定義, 視圖的深度就不受限制了。
  對於某些與國家政治、經濟、技術、軍事和安全利益有關的信息系統,視圖的作用更加重要。這些系統的基本表完成物理設計之後,立即在基本表上建立第一層視圖,這層視圖的個數和結構,與基本表的個數和結構是完全相同。並且規定,所有的程序員,一律只准在視圖上操作。只有數據庫管理員,帶着多個人員共同掌握的“安全鑰匙”,才能直接在基本表上操作。請讀者想想:這是爲什麼?

11. 中間表、報表和臨時表
  中間表是存放統計數據的表,它是爲數據倉庫、輸出報表或查詢結果而設計的,有時它沒有主鍵與外鍵(數據倉庫除外)。臨時表是程序員個人設計的,存放臨時記錄,爲個人所用。基表和中間表由DBA維護,臨時表由程序員自己用程序自動維護。

12. 完整性約束表現在三個方面
  域的完整性:用Check來實現約束,在數據庫設計工具中,對字段的取值範圍進行定義時,有一個Check按鈕,通過它定義字段的值城。
  參照完整性:用PK、FK、表級觸發器來實現。
  用戶定義完整性:它是一些業務規則,用存儲過程和觸發器來實現。

13. 防止數據庫設計打補丁的方法是“三少原則”
  (1) 一個數據庫中表的個數越少越好。只有表的個數少了,才能說明系統的E--R圖少而精,去掉了重複的多餘的實體,形成了對客觀世界的高度抽象,進行了系統的數據集成,防止了打補丁式的設計;
  (2) 一個表中組合主鍵的字段個數越少越好。因爲主鍵的作用,一是建主鍵索引,二是做爲子表的外鍵,所以組合主鍵的字段個數少了,不僅節省了運行時間,而且節省了索引存儲空間;
  (3) 一個表中的字段個數越少越好。只有字段的個數少了,才能說明在系統中不存在數據重複,且很少有數據冗餘,更重要的是督促讀者學會“列變行”,這樣就防止了將子表中的字段拉入到主表中去,在主表中留下許多空餘的字段。所謂“列變行”,就是將主表中的一部分內容拉出去,另外單獨建一個子表。這個方法很簡單,有的人就是不習慣、不採納、不執行。
  數據庫設計的實用原則是:在數據冗餘和處理速度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三少”是一個整體概念,綜合觀點,不能孤立某一個原則。該原則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三多”原則肯定是錯誤的。試想:若覆蓋系統同樣的功能,一百個實體(共一千個屬性) 的E--R圖,肯定比二百個實體(共二千個屬性) 的E--R圖,要好得多。
  提倡“三少”原則,是叫讀者學會利用數據庫設計技術進行系統的數據集成。數據集成的步驟是將文件系統集成爲應用數據庫,將應用數據庫集成爲主題數據庫,將主題數據庫集成爲全局綜合數據庫。集成的程度越高,數據共享性就越強,信息孤島現象就越少,整個企業信息系統的全局E—R圖中實體的個數、主鍵的個數、屬性的個數就會越少。
  提倡“三少”原則的目的,是防止讀者利用打補丁技術,不斷地對數據庫進行增刪改,使企業數據庫變成了隨意設計數據庫表的“垃圾堆”,或數據庫表的“大雜院”,最後造成數據庫中的基本表、代碼表、中間表、臨時表雜亂無章,不計其數,導致企事業單位的信息系統無法維護而癱瘓。
  “三多”原則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該原則是“打補丁方法”設計數據庫的歪理學說。“三少”原則是少而精的原則,它要求有較高的數據庫設計技巧與藝術,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因爲該原則是杜絕用“打補丁方法”設計數據庫的理論依據。

14. 提高數據庫運行效率的辦法
  在給定的系統硬件和系統軟件條件下,提高數據庫系統的運行效率的辦法是:
  (1) 在數據庫物理設計時,降低範式,增加冗餘, 少用觸發器, 多用存儲過程。
  (2) 當計算非常複雜、而且記錄條數非常巨大時(例如一千萬條),複雜計算要先在數據庫外面,以文件系統方式用C++語言計算處理完成之後,最後才入庫追加到表中去。這是電信計費系統設計的經驗。
  (3) 發現某個表的記錄太多,例如超過一千萬條,則要對該表進行水平分割。水平分割的做法是,以該表主鍵PK的某個值爲界線,將該表的記錄水平分割爲兩個表。若發現某個表的字段太多,例如超過八十個,則垂直分割該表,將原來的一個表分解爲兩個表。
  (4) 對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進行系統優化,即優化各種系統參數,如緩衝區個數。
  (5) 在使用面向數據的SQL語言進行程序設計時,儘量採取優化算法。
   總之,要提高數據庫的運行效率,必須從數據庫系統級優化、數據庫設計級優化、程序實現級優化,這三個層次上同時下功夫。
  上述十四個技巧,是許多人在大量的數據庫分析與設計實踐中,逐步總結出來的。對於這些經驗的運用,讀者不能生幫硬套,死記硬背,而要消化理解,實事求是,靈活掌握。並逐步做到:在應用中發展,在發展中應用。

  後記:這些文章可能時間比較長,就像有的站友說得“有些過時了”,可是考慮到大家的水平不是那麼平均,覺得很有必要在基礎知識方面也做一些整理;另外,個人覺得沒有過時的技術,只有過時的觀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