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AC米蘭與返老還童

如果讓我挑選十個我最喜愛的作家和十個我最喜愛的導演的話,美國小說家F-司各特-菲茨傑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和導演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在各自領域入選,大概是一件沒有什麼懸念的事。所以在上映前,我對於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的滿滿期待就很好理解了:來自菲茨傑拉德的原著,大衛-芬奇的執導。

說老實話,剛開始看這片的時候我是有些失望的。一方面,菲茨傑拉德的同名小說在銀幕上變得讓我難以辨認:一個簡單的短篇小說變成了一個關於時間的寓言,除了題目和故事前提,小說和電影二者之間,基本沒有什麼其他太大的關聯了;另一方面,導演大衛-芬奇也讓我感到陌生,他過往在《搏擊俱樂部》和《七宗罪》所展現出的極致個人化的電影語言和影像風格,此時卻顯得十分收斂。

不過,當影片《本傑明-巴頓奇事》來到結尾的時候,我必須承認自己已經被深深打動了。這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愛的電影,它通過主人公本傑明-巴頓的“逆生長過程”(故而此片又名《返老還童》,並憑藉這樣的造型藝術拿到了2009年第八十一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化妝、最佳視覺效果以及最佳美術指導),把愛情、親情、友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待人生,從而將夢想、孤獨、衰老、死亡等主題一一呈現。

而在足球世界,有一個俱樂部也像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一樣,爲球迷講述着時間和愛的故事,那就是AC米蘭。我相信不少米蘭球迷希望AC米蘭也能像影片中的本傑明-巴頓一樣,擁有着“返老還童”的本領,回到他的黃金時代——那時節,中央電視臺剛開始直播意甲,我們第一眼看到的AC米蘭,就是他最美的瞬間,然後立即,墜入愛河。

或者,在AC米蘭球迷的記憶中,AC米蘭和他的球員,永遠都是那麼年輕。

在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中,由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飾演的本傑明-巴頓曾經向一位教鋼琴的老太太袒露了他的祕密:他沒有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更老,而是更加年輕。老太太則告訴他,“那真不幸。你必須看着你愛的人先你而去,真是可怕的責任。本傑明,我們命中註定要失去所愛之人,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多重要?”

在2009年5月24日的告別賽之前,我們還沒法想象AC米蘭的陣容中,會沒有保羅-馬爾蒂尼的名字。24個春夏秋冬,902場比賽,對於很多中國球迷來說,有AC米蘭,就一定有馬爾蒂尼——自從他穿上那件紅黑劍條衫,就再也沒有脫下來過。

對於馬爾蒂尼這樣的傳奇球員來說,爭論他到底是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左後衛(七次意大利甲級聯賽冠軍,五次歐洲冠軍盃冠軍,永遠的隊長,絕對的核心),似乎都已經是一件焚琴煮鶴的事情。我想表達的意思是,馬爾蒂尼本身,就已經是一部活的歷史。

從古利特、裏傑卡爾德、範巴斯滕的“荷蘭三劍客”,到安切洛蒂時代的“四個10號”,AC米蘭經歷了幾代天子幾朝臣,始終不變的,唯有馬爾蒂尼。時至今日,我想很多AC米蘭球迷仍然沒有適應三號球衣已經在聖西羅退役的現實——那感覺,就是哪兒哪兒都變了,哪兒哪兒都不一樣了。

畢竟在那之前,AC米蘭和他的球迷,還沒有過過沒有馬爾蒂尼的日子。

貫穿在影片《本傑明-巴頓奇事》中的愛情主線,是在本傑明-巴頓和由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飾演的黛茜之間展開的。相比與二人前兩次和後兩次見面的“時間錯位”——之前是本傑明-巴頓面相太老之後則是幾近嬰兒——他們的第三次見面,可謂是恰到好處的身心交匯。

而當2002年夏天亞歷山德羅-內斯塔加盟AC米蘭的時候,你幾乎能感覺到那是一個王朝的開端。那時節,AC米蘭的陣容日趨鼎盛,內斯塔則和馬爾蒂尼一起組成了堪稱完美的後防搭配。三年之後,隨着荷蘭人斯塔姆的到來,面對卡福、內斯塔、斯塔姆、馬爾蒂尼這樣的一條防線,你很難再找到另外一支球隊,可以與之匹敵。

就像《本傑明-巴頓奇事》中本傑明-巴頓和黛茜的第三次見面一樣,內斯塔和AC米蘭,也把各自最好的時光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對方。內斯塔爲AC米蘭構築了堅不可摧的防禦堡壘,AC米蘭也讓內斯塔獲得了一個球員所能企及的所有團隊榮譽。

儘管,總會有人詬病與內斯塔的傷病問題,甚至在他職業生涯的後期質疑的能力是否還配得上這支球隊,但是,內斯塔總能用他一以貫之的優雅姿態,來回應所有的問題。沒有人會忘記,三十六歲的內斯塔,依然可以在比賽中完成對足壇球王梅西的高質量防守——如你所知,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沒錯,必定是優雅,內斯塔優美的走着,就像夜色一樣。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用這樣的臺詞來描述人生命運的註定和無常:“有些人,就在河邊出生;有些人,被閃電擊中過;有些人,對音樂有着非凡的天賦;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游泳;有些人,懂得鈕釦;有些人,知道莎士比亞;而有些人,是母親;也有些人,能夠跳舞。”

同樣,在AC米蘭,有些人,能夠在場上闡釋技藝和美妙;有些人,能夠爲球隊奉獻激情和力量。

安德烈亞-皮爾洛和格納羅-伊萬-加圖索,他們就這樣在AC米蘭,互相成就着彼此。很難想象,沒有加圖索“拼命三郎”般的保護,皮爾洛還能不能在後腰的位置上完成攻防兩端的任務;也很難設想,沒有皮爾洛的幫襯,加圖索這樣功能如此單一的球員,還能否在球隊的首發陣容中謀得一席之地。

正是因爲他們的技術特點實在太過互補,所以一旦組合在一起,就會成爲一個完美的後腰搭檔。加圖索在進攻方面的不足衆所周知,但他令人恐怖的防守面積,卻能爲其他球員贏得更多的進攻空間。皮爾洛稍顯單薄的身體很容易成爲對手的攻擊對象,但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將才,卻能爲球隊提供想象力和無線可能。

你簡直沒法把皮爾洛和加圖索的AC米蘭歲月割裂開來,他們幾乎就是不分彼此的。就像沒有人可以躲過蛇髮女妖美杜莎的冷酷凝視一樣,他們也躲不過歲月的洗禮。當皮爾洛在場上的擺脫愈發遲緩的時候,當加圖索已經成爲球隊主教練的時候,他們也經常會想起那個遠方的老夥計的,我猜。

不信你看,皮爾洛現在,就留着當年加圖索的鬍子。

影片《本傑明-巴頓奇事》中,當歷經世事的本傑明-巴頓回到家鄉新奧爾良的時候(順便說句,布拉德-皮特的眼神實在透着十二分的純真),他說,“回家是一件令我感到新奇的事情,周遭一切看起來依舊,聞起來依舊,感覺起來也依舊。你才意識到,其實真正發生改變的,是你自己。”

去年九月,當卡卡時隔四年再次回到米蘭內洛的時候,不知道他是否跟本傑明-巴頓有着同樣的心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聖西羅,纔是他的家。他在這裏與家人一起開創了輝煌的王朝(五年三進歐冠決賽),他也在這裏,以一己之力,承載了米蘭大家庭的重任。

儘管很多AC米蘭球迷在卡卡轉會皇馬時,心中充滿着失望和怨恨,就像自己被最親愛的戀人背叛了的感覺一樣。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球迷們也沒法忘記,卡卡是怎麼用自己的努力,扛着球隊不斷前行。特別是2006-2007賽季的歐洲冠軍盃,卡卡在八分之一決賽中單騎闖關絕殺凱爾特人,四分之一決賽中,他兩回合一粒進球一次助攻幫助球隊淘汰拜仁慕尼黑,半決賽卡卡先是在客場一個人單挑曼聯整條防線讓老特拉福德球場陷入一片寂靜,回到聖西羅又在大雨中痛擊紅魔闖入決賽。

然後,決賽,卡卡製造了一個產生進球的前場任意球,接着親自給因扎吉送出助攻,完成對利物浦的完美復仇。那是AC米蘭隊史上的第七座歐洲冠軍盃獎盃,卡卡個人也收穫了十個進球五個助攻,拿到了當季歐冠的最佳射手和最佳球員。當然,一同到來的,還有那一年的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

所以,2013年9月2日,當卡卡回到聖西羅的時候,可能AC米蘭球迷已經忘卻了當年的怨恨,也不會去在意卡卡的競技狀態已經難復當年之勇,那心態,大概正像宋冬野在《安和橋》中所唱的那樣——

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通過主人公本傑明-巴頓的“異樣”人生告訴我們,一件事無論太晚或太早,都不會阻攔你成爲你想成爲的那個人,這個過程沒有時間的期限,只要你想,隨時都可以開始,要改變或者保留原狀都無所謂,做事本不應有所束縛,我們可以辦好這件事,卻也可以把它搞砸。“但我希望,最終你能成爲你想成爲的人,我希望你有時能駐足於這個令你感到驚歎的世界,體會你從未有過的感覺,我希望你能見到其他與你觀點不同的人們,我希望你能有一個值得自豪的一生,如果和你想象的生活不一樣,我希望你能有勇氣,重新啓程。”

菲利普-因扎吉,一個實在太不一樣太屬異類的前鋒。他沒有羅納爾多那樣的技術,沒有維耶裏那樣的體格,沒有勞爾那樣的左腳,沒有皮耶羅那樣的右腳,沒有亨利那樣的速度,沒有克雷斯波那樣的頭球,沒有巴蒂斯圖塔那樣的力量,沒有羅伯特-巴喬那樣的優雅......如果你願意,這個“沒有”的單子,可以列得很長很長。

但是,等到因扎吉退役時,他當過了意甲聯賽的最佳射手,拿到了意大利和歐戰一切能拿到的集體榮譽。如果你問,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或許因扎吉年輕時候的一句話,可以作爲最好的解答——

“我知道,球門就在那裏。”

因扎吉的AC米蘭歲月充滿着傷病和掙扎,但只要他知道“球門就在那裏”,他就可以爲球隊完成進球。2007年5月23日的歐冠決賽,因扎吉用兩粒進球讓AC米蘭擺脫了兩年前伊斯坦布爾的夢魘;2007-2008賽季,當球隊在賽季尾聲陷入困境的時候,還沒有從傷病中痊癒的因扎吉再次在賽季末的7場比賽中爲球隊奉獻了寶貴的10個進球。

關於因扎吉,《9號傳奇》中有一段太過經典的描述:春天的風吹亂你飄逸的長髮,卻吹不散你執着的夢想;夏天的雨拍打你俊秀的臉龐,卻拍不垮你勝利的渴望;秋天的霜冰封你清澈的雙眸,卻封不住你燃燒的激情;冬天的雪困住你前行的腳步,卻困不住你勇士的信念。當足球遇到因扎吉,當天長遇到地久。

的確,永不消逝的PIPPO從來沒有離開過足球,現在,他又在AC米蘭的主教練職位上,鼓起勇氣,重新啓程。

如果說看完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感覺就像走完一段人生的話,那麼陪伴AC米蘭十多年來的輝煌歲月,同樣也是走過了這支球隊的一段“人生”。就像電影中的本傑明-巴頓遇到很多人,看過很多風景一樣,AC米蘭的球迷也看着他們的球隊,迎來送往。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名字,由於篇幅所限,我沒法在這裏聊聊米蘭防守文化的活化石科斯塔庫塔,天道酬勤終有一日戴上米蘭隊長袖標的安布羅西尼,在聖西羅總是拉下半截球襪露出半截護腿板的魯伊-科斯塔,在米蘭德比中一次次進球的舍甫琴科,還有永遠的米蘭政委西多夫,等等等等。

人生就是遇見,本傑明-巴頓遇見黛茜,大衛-芬奇則遇見電影觀衆。對於AC米蘭的球迷來說,值得慶幸的是,球隊對於當家球星的保護和寵愛,總能讓他們和心中的英雄,遇見的更久一點:巴雷西、馬爾蒂尼、因扎吉都在球隊完成了退役,科斯塔庫塔、內斯塔、加圖索們也都經歷了幾代更替。

儘管,現在我們眼前的這支米蘭,3號已經不再是馬爾蒂尼,4號不是阿爾貝蒂尼,7號不是舍普琴科,8號不是加圖索,9號不是因扎吉,10號不是西多夫或者魯伊-科斯塔,13號不是內斯塔,21號不是皮爾洛,22號不是卡卡,整個球隊也不會像電影世界中那樣真的“返老還童”——

但或許,這一個個號碼和一個個名字,能陪伴我們度過最美好的十年,就已經足夠。

說回開頭:《本傑明-巴頓奇事》和AC米蘭,其實都是關於時間,關於愛。想想看,在你年少輕狂只愛強者的時候,AC米蘭就是那個強者;而現在,當他不再強大的時候,你只愛他。

電影中本傑明-巴頓和黛茜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在想什麼?

——我在想,爲什麼世上沒有永恆呢?多可惜。

——有些事情,是永恆的。

——晚安,黛茜。

——晚安,本傑明。

嗯,儘管有太多逃不掉的人來人往,但有些事情,是永恆的。大概已經是一種習慣,現在,當我們看完一場AC米蘭的比賽,無論好看難看,甚至無論輸贏,也都會說一聲,“晚安,AC米蘭。”

轉自:http://www.dongqiudi.com/news/42253.html#6825725-tsina-1-65568-b963efce9595b857a0f71bdc65c2fdc5

後感:一路跟着米蘭過來,從輝煌到平庸,摯愛仍在。以前看比賽是激情,激動。現在即使工作再忙,生活再累,都會一場不落平靜賞析。曾經的記憶把我們的心印在了紅黑間條衫上,永遠,永遠無法抹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