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

作者按:Internet到今年是43歲。筆者擬從過去43年中每年挑出一件大事,圖說Internet的歷史。所謂“大事”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恐怕除了最初五年,其後的幾十年都會有爭議。不過這種爭議是好事情,歡迎評論。

1969年:Arpanet

Arpanet是世界上第一個分組交換網。1969年10月29日,斯坦福研究所(SRI,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和UCLA之間通過計算機網第一次連接。第一條傳送的消息是“Login”,不過在敲到字母g的時候鏈路中斷了。

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

1969年:Unix。不用多說了,Dennis Ritchie大師去年離世,可能在Golden Gate還遇見了喬布斯

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

1970年:BBN與接口報文處理器IMP(路由器的前身)

Arpanet網絡在哈佛、MIT和BBN之間建立連接。BBN就是IMP的第一個製造者。其實早在1969年8月30日,世界上第一臺IMP運到了UCLA,同年10月1日,第二臺IMP運到SRI,纔有了10月29日的第一次分組交換連接實驗。IMP軟件和其上運行的Arpanet通信協議在RFC 1中有討論。

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

1971年:Email

Ray Tomlinson同學1971年發明了email,並決定採用@符號分隔用戶名和計算機名(後來計算機名演變成了域名)。

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

1971年:Gutenberg項目與eBook

1971年有一項影響了世界的項目開始啓動,可能很多人今天都不知道其名字,Gutenberg。這個項目致力於推動全球範圍內公共領域的書籍和文檔電子化或者ebook化,並供用戶免費使用。Gutenberg被公認爲數字圖書館和ebook的開端。

下圖左邊就是Gutenberg項目的創始人,Michael S. Hart. 1971年,Hart還是UIUC的一名學生,由於朋友的幫助,他能夠使用UIUC材料研究實驗室的Xerox System V mainframe計算機,並得到了當時看來是天價的“計算時間”。他的決定是把這筆“計算時間”轉換成信息來讓公衆分享。那臺計算機恰恰是Arpanet當時的十五個節點之一,於是最初他決定錄入美國獨立宣言來給公衆分享。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快他發現通過email分享是一定會把網絡弄崩潰的。於是他決定把錄入的文字變成某種電子格式存儲起來讓大家下載。

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電子書、電子格式、數字圖書館等等都由此開始。2011年9月,比Dennis Ritchie和喬布斯稍微早一點,Michael Hart離開人世。

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

1972年:CYCLADES

CYCLADES就是法國的Apranet。法國政府通過INRIA資助CYCLADES的研究。儘管最終CYCLADES沒有生存下來,但是Internet的一個原則卻是在這裏發源的:“主機,而不是網絡,應該負責可靠數據的傳送。”TCP最終實現了這個原則。時至今日,CYCLADES仍然被認爲是對Internet技術影響最大的先驅系統之一。

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

1973: 第一次跨大西洋的連接,以及email的流行

Arpanet網於1973年首次跨越大西洋與the 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連接。同年,email使用佔據了所有Arpanet網絡流量的75%。

1974年:TCP/IP

1974是劃時代的一年。這一年,有提案建議把所有類似Arpanet的網絡連接起來變成一個所謂的”inter-network”,這個inter-network沒有中央控制,大家都遵循特定的傳輸控制協議。這個提案最終就是RFC675,而這個“特定的傳輸控制協議”,最終成爲了TCP/IP協議族

Internet大事記,1969-1974http://blog.jobbole.com/22158/

轉自 伯樂在線 原文鏈接http://blog.jobbole.com/2215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