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ux進階系列2: 如何合理地設計State

Redux是一個非常流行的狀態管理解決方案,Redux應用執行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是一個狀態的反映。可以說,State 驅動了Redux邏輯的運轉。設計一個好的State並非易事,本文先從設計State時最容易犯的兩個錯誤開始介紹,然後引出如何合理地設計State。

錯誤1:以API爲設計State的依據

以API爲設計State的依據,往往是一個API對應一個子State,State的結構同API返回的數據結構保持一致(或接近一致)。例如,一個博客應用,/posts接口返回博客列表,返回的數據結構如下:

[
  {
    "id": 1,
    "title": "Blog Title",
    "create_time": "2017-01-10T23:07:43.248Z",
    "author": {
      "id": 81,
      "name": "Mr Shelby"
    }
  }
  ...
]

我們還需要查看一篇博客的詳情,假設通過接口/posts/{id}獲取博客詳情,通過接口/posts/{id}/comments獲取博客的評論,返回的數據結構如下:

{
    "id": 1,
    "title": "Blog Title",
    "create_time": "2017-01-10T23:07:43.248Z",
    "author": {
      "id": 81,
      "name": "Mr Shelby"
    },
    "content": "Some really short blog content. "
}
[
  {
    "id": 41,
    "author": "Jack",
    "create_time": "2017-01-11T23:07:43.248Z",
    "content": "Good article!"
  }
  ...
]

上面三個接口的數據分別作爲3個子State,構成應用全局的State:

{
  "posts": [
    {
      "id": 1,
      "title": "Blog Title",
      "create_time": "2017-01-10T23:07:43.248Z",
      "author": {
        "id": 81,
        "name": "Mr Shelby"
      }
    },
    ...
  ],
  "currentPost": {
    "id": 1,
    "title": "Blog Title",
    "create_time": "2017-01-10T23:07:43.248Z",
    "author": {
      "id": 81,
      "name": "Mr Shelby"
    },
    "content": "Some really short blog content. "
  },
  "currentComments": [
    {
      "id": 1,
      "author": "Jack",
      "create_time": "2017-01-11T23:07:43.248Z",
      "content": "Good article!"
    },
    ...
  ]
}

這個State中,posts和currentPost存在很多重複的信息,而且posts、currentComments是數組類型的結構,不便於查找,每次查找某條記錄時,都需要遍歷整個數組。這些問題本質上是因爲API是基於服務端邏輯設計的,而不是基於應用的狀態設計的。比如,雖然獲取博客列表時,已經獲取了每篇博客的標題、作者等基本信息,但對於獲取博客詳情的API來說,根據API的設計原則,這個API依然應該包含博客的這些基本信息,而不能只是返回博客的內容。再比如,posts、currentComments之所以返回數組結構,是考慮到數據的順序、分頁等因素。

錯誤2:以頁面UI爲設計State的依據

既然不能依據API設計State,很多人又會走到另外一個反面,基於頁面UI設計State。頁面UI需要什麼樣的數據和數據格式,State就設計成什麼樣。我們以todo應用爲例,頁面會有三種狀態:顯示所有的事項,顯然所有的已辦事項和顯示所有的待辦事項。以頁面UI爲設計State的依據,那麼State將是這樣的:

{
  "all": [
    {
      "id": 1,
      "text": "todo 1",
      "completed": false
    },
    {
      "id": 2,
      "text": "todo 2",
      "completed": true
    }
  ],
  "uncompleted": [
    {
      "id": 1,
      "text": "todo 1",
      "completed": false
    }
  ],
  "completed": [
    {
      "id": 2,
      "text": "todo 2",
      "completed": false
    }
  ]
}

這個State對於展示UI的組件來說,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當前應用處於哪種狀態,就用對應狀態的數組類型的數據渲染UI,不用做任何的中間數據轉換。但這種State存在的問題也很容易被發現,一是這種State依然存在數據重複的問題;二是當新增或修改一條記錄時,需要修改不止一個地方。例如,當新增一條記錄時,all和uncompleted這兩個數組都要添加這條新增記錄。這種類型的State,既會造成存儲的浪費,又會存在數據不一致的風險。

這兩種設計State的方式實際上是兩種極端的設計方式,實際項目中,完全按照這兩種方式設計State的開發者並不多,但絕大部分人都會受到這兩種設計方式的影響。請回憶一下,你是否有過把某個API返回的數據原封不動的作爲State的一部分?又是否有過,爲了組件渲染方便,專門爲某個組件的UI定義一個State?

合理設計State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應該如何合理地設計State。最重要最核心的原則是像設計數據庫一樣設計State。把State看做一個數據庫,State中的每一部分狀態看做數據庫中的一張表,狀態中的每一個字段對應表的一個字段。設計一個數據庫,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數據按照領域(Domain)分類,存儲在不同的表中,不同的表中存儲的列數據不能重複。
  2. 表中每一列的數據都依賴於這張表的主鍵。
  3. 表中除了主鍵以外的其他列,互相之間不能有直接依賴關係。

這三個原則,可以翻譯出設計State時的原則:

  1. 把整個應用的狀態按照領域(Domain)分成若干子State,子State之間不能保存重複的數據。
  2. State以鍵值對的結構存儲數據,以記錄的key/ID作爲記錄的索引,記錄中的其他字段都依賴於索引。
  3. State中不能保存可以通過已有數據計算而來的數據,即State中的字段不互相依賴。

按照這三個原則,我們重新設計博客應用的State。按領域劃分,State可以拆分爲三個子State: posts、comments、authors,posts中的記錄以博客的id爲key值,包含title、create_time、author、comments,同樣的方式可以設計出comments、authors的結構,最終State的結構如下:

{
  "posts": {
    "1": {
      "id": 1,
      "title": "Blog Title",
      "content": "Some really short blog content.",
      "created_at": "2016-01-11T23:07:43.248Z",
      "author": 81,
      "comments": [
        352
      ]
    },
    ...
  },
  "comments": {
    "352": {
      "id": 352,
      "content": "Good article!",
      "author": 41
    },
    ...
  },
  "authors": {
    "41": {
      "id": 41,
      "name": "Jack"
    },
    "81": {
      "id": 81,
      "name": "Mr Shelby"
    },
    ...
  }
}

現在這個State看起來是不是很像有三張表的數據庫呢?但這個State還有不滿足應用需求的地方:鍵值對的存儲方式無法保證博客列表數據的順序,但對於博客列表,有序性顯然是需要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定義另外一個狀態postIds,以數組格式存儲博客的id:

{
  "posts": {
    "1": {
      "id": 1,
      "title": "Blog Title",
      "content": "Some really short blog content.",
      "created_at": "2016-01-11T23:07:43.248Z",
      "author": 81,
      "comments": [
        352
      ]
    },
    ...
  },
  "postIds": [1, ...],
  "comments": {
    "352": {
      "id": 352,
      "content": "Good article!",
      "author": 41
    },
    ...
  },
  "authors": {
    "41": {
      "id": 41,
      "name": "Jack"
    },
    "81": {
      "id": 81,
      "name": "Mr Shelby"
    },
    ...
  }
}

這樣,當顯示博客列表時,根據postIds獲取列表順序,然後根據博客id從posts中獲取博客的信息。這個地方有些同學可能有疑惑,認爲posts和postIds都保存了id數據,違反了不同State間不能有重複數據的原則。但其實這並不是重複數據,postIds保存的數據是博客列表的順序,只不過“順序”這個數據是通過博客id來體現的。這和一張表的主鍵同時可以用作另外一張表的外鍵,是同樣的道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當新增加一條博客時,posts和postId這兩個狀態都要進行修改。這看似變得麻煩,不如直接使用一個數組類型的狀態操作簡單,但是當需要修改某一篇博客的數據時,這種結構就有了明顯的優勢,而且直接使用數組保存狀態,會存在對象嵌套層級過深的問題,想象下訪問評論的內容,需要通過類似posts[0].comments[0].content三層結構才能獲取到,當業務越複雜,這個問題越突出。扁平化的State,才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擴展性。

截至目前爲止,我們的State都是根據後臺API返回的領域數據進行設計的,但實際上,應用的State,不僅包含領域數據,還需要包含應用的UI邏輯數據,例如根據當前是否正在與服務器通信,處理頁面的加載效果;當應用運行出錯時,需要顯示錯誤信息等。這時,State的結構如下:

{
  "isFetching": false,
  "error": "",
  "posts": {
    ...
  },
  "postIds": [1, ...],
  "comments": {
    ...
  },
  "authors": {
    ...
  }
}

隨着應用業務邏輯的增加,State的第一層級的節點也會變得越來越多。這時候我們往往會考慮合併關聯性較強的節點數據,然後通過拆分reducer的方式,讓每一個子reducer處理一個節點的狀態邏輯。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把posts、postIds進行合併,同時狀態名做了調整,把isFetching、error作爲全局的UI邏輯狀態合併:

{
  "app":{
    "isFetching": false,
    "error": "",
  },
  "posts":{
    "byId": {
      "1": {
        ...
      },
      ...
    },
    "allIds": [1, ...],
  } 
  "comments": {
    ...
  },
  "authors": {
    ...
  }
}

這樣,我們就可以定義appReducer、postsReducer、commentsReducer、authorsReducer四個reducer分別處理4個子狀態。至此,State的結構設計完成。

總結一下,設計Redux State的關鍵在於,像設計數據庫一樣設計State。把State看作應用在內存中的一個數據庫,action、reducer等看作操作這個數據庫的SQL語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