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内存管理详解

C++堆和栈的分配

腾讯、金山笔试常考

  • 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 堆区(heap) —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类似于链表。

  • 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 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 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ain.cpp 程序代码区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int b; //栈 
    char s[] = "abc"//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malloc必须进行强制类型转换。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stack: 

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分配方式: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大小限制: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分配效率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调用过程: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heap: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 

如p1 = (char *)malloc(10); 

在C++中用new运算符 

如p2 = (char *)malloc(10); 

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栈中的。

分配方式: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大小限制: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分配效率:堆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调用过程: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由程序员安排


char s1[] = "aaaaaaaaaaaaaaa"; 

char *s2 = "bbbbbbbbbbbbbbbbb"; 

aaaaaaaaaaa 是在运行时刻赋值的; 而bbbbbbbbbbb是在编译时就确定的; 

char *s1 = "abc";实际上先是在文字常量区分配了一块内存放"abc",然后在上分配一地址给c1并指向

这块地址,然后改变常量"abc"自然会崩溃

然而char s2[] = "abc",实际上abc分配内存的地方和上者并不一样,可以从
4199056
2293624 看出,完全是两块地方,推断4199056处于常量区,而2293624处于栈区

2293628
2293624
2293620 这段输出看出三个指针分配的区域为栈区,而且是从高地址到低地址

2293620 4199056 abc 看出编译器将c3优化指向常量区的"abc"



1.1.3 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

发生内存错误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编译器不能自动发现这些错误,通常是在程序运行时才能捕捉到。而这些错误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时隐时现,增加了改错的难度。有时用户怒气冲冲地把你找来,程序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你一走,错误又发作了。 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如下:

  内存分配未成功,却使用了它。

  编程新手常犯这种错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内存分配会不成功。常用解决办法是,在使用内存之前检查指针是否为NULL。如果指针p是函数的参数,那么在函数的入口处用assert(p!=NULL)进行

  检查。如果是用mallocnew来申请内存,应该用if(p==NULL) if(p!=NULL)进行防错处理。

  内存分配虽然成功,但是尚未初始化就引用它。

  犯这种错误主要有两个起因:一是没有初始化的观念;二是误以为内存的缺省初值全为零,导致引用初值错误(例如数组)。 内存的缺省初值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有些时候为零值,我们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所以无论用何种方式创建数组,都别忘了赋初值,即便是赋零值也不可省略,不要嫌麻烦。

  内存分配成功并且已经初始化,但操作越过了内存的边界。

  例如在使用数组时经常发生下标“多1”或者“少1”的操作。特别是在for循环语句中,循环次数很容易搞错,导致数组操作越界。

  忘记了释放内存,造成内存泄露。

  含有这种错误的函数每被调用一次就丢失一块内存。刚开始时系统的内存充足,你看不到错误。终有一次程序突然死掉,系统出现提示:内存耗尽。

  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程序中mallocfree的使用次数一定要相同,否则肯定有错误(new/delete同理)。

  释放了内存却继续使用它。

    有三种情况:

  (1)程序中的对象调用关系过于复杂,实在难以搞清楚某个对象究竟是否已经释放了内存,此时应该重新设计数据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对象管理的混乱局面。

  (2)函数的return语句写错了,注意不要返回指向“栈内存”的“指针”或者“引用”,因为该内存在函数体结束时被自动销毁。

  (3)使用freedelete释放了内存后,没有将指针设置为NULL。导致产生“野指针”。

  【规则1】用mallocnew申请内存之后,应该立即检查指针值是否为NULL。防止使用指针值为NULL的内存。

  【规则2】不要忘记为数组和动态内存赋初值。防止将未被初始化的内存作为右值使用。

  【规则3】避免数组或指针的下标越界,特别要当心发生“多1”或者“少1”操作。

  【规则4】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防止内存泄漏。

  【规则5】用freedelete释放了内存之后,立即将指针设置为NULL,防止产生“野指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