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編程經驗彙總(10)

Java雜談(十)--Struts2

這次準備繼續上次的話題先講講Struts-2,手下簡短回顧一段歷史:隨着時間的推移,Web應用框架經常變化的需求,產生了幾個下一代 Struts的解決方案。其中的Struts Ti 繼續堅持 MVC模式的基礎上改進,繼續Struts的成功經驗。 WebWork項目是在2002年3月發佈的,它對Struts式框架進行了革命性改進,引進了不少新的思想,概念和功能,但和原Struts代碼並不兼容。WebWork是一個成熟的框架,經過了好幾次重大的改進與發佈。在2005年12月,WebWork與Struts Ti決定合拼,再此同時, Struts Ti 改名爲 Struts Action Framework 2.0,成爲Struts真正的下一代。

看看Struts-2的處理流程:
1) Browser產生一個請求並提交框架來處理:根據配置決定使用哪些攔截器、action類和結果等。
2) 請求經過一系列攔截器:根據請求的級別不同攔截器做不同的處理。這和Struts-1的RequestProcessor類很相似。
3) 調用Action: 產生一個新的action實例,調用業務邏輯方法。
4) 調用產生結果:匹配result class並調用產生實例。
5) 請求再次經過一系列攔截器返回:過程也可配置減少攔截器數量
6) 請求返回用戶:從control返回servlet,生成Html。

這裏很明顯的一點是不存在FormBean的作用域封裝,直接可以從Action中取得數據。這裏有一個Strut-2配置的web.xml文件:
<filter>
<filter-name> controller </filter-name>
<filter-class> org.apache.struts.action2.dispatcher.FilterDispatcher </filter-class>
</filter>
<filter-mapping>
<filter-name> cotroller </filter-name>
<url-pattern> /* </url-pattern>
</filter-mapping>

注意到以往的servlet變成了filter,ActionServlet變成了FilterDispatcher,*.do變成了/*。filter 配置定義了名稱(供關聯)和filter的類。filter mapping讓URI匹配成功的的請求調用該filter。默認情況下,擴展名爲 ".action "。這個是在default.properties文件裏的 "struts.action.extension "屬性定義的。

default.properties是屬性定義文件,通過在項目classpath路徑中包含一個名爲“struts.properties”的文件來設置不同的屬性值。而Struts-2的默認配置文件名爲struts.xml。由於1和2的action擴展名分別爲.do和.action,所以很方便能共存。我們再來看一個Struts-2的action代碼:
public class MyAction {
public String execute() throws Exception {
//do the work
return "success ";
}
}

很明顯的區別是不用再繼承任何類和接口,返回的只是一個String,無參數。實際上在Struts-2中任何返回String的無參數方法都可以通過配置來調用action。所有的參數從哪裏來獲得呢?答案就是Inversion of Control技術(控制反轉)。筆者儘量以最通俗的方式來解釋,我們先試圖讓這個Action獲得reuqest對象,這樣可以提取頁面提交的任何參數。那麼我們把request設爲一個成員變量,然後需要一個對它的set方法。由於大部分的action都需要這麼做,我們把這個set方法作爲接口來實現。
public interface ServletRequestAware {
public void setServletRequ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public class MyAction implements ServletRequestAware {
private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public void setServletRequ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this.request = request;
}

public String execute() throws Exception {
// do the work directly using the request
return Action.SUCCESS;
}
}

那麼誰來調用這個set方法呢?也就是說誰來控制這個action的行爲,以往我們都是自己在適當的地方寫上一句 action.setServletRequest(…),也就是控制權在程序員這邊。然而控制反轉的思想是在哪裏調用交給正在運行的容器來決定,只要利用Java反射機制來獲得Method對象然後調用它的invoke方法傳入參數就能做到,這樣控制權就從程序員這邊轉移到了容器那邊。程序員可以減輕很多繁瑣的工作更多的關注業務邏輯。Request可以這樣注入到action中,其他任何對象也都可以。爲了保證action的成員變量線程安全, Struts-2的action不是單例的,每一個新的請求都會產生一個新的action實例。

那麼有人會問,到底誰來做這個對象的注入工作呢?答案就是攔截器。攔截器又是什麼東西?筆者再來儘量通俗的解釋攔截器的概念。大家要理解攔截器的話,首先一定要理解GOF23種設計模式中的Proxy模式。

A對象要調用f(),它希望代理給B來做,那麼B就要獲得A對象的引用,然後在B的f()中通過A對象引用調用A對象的f()方法,最終達到A的f()被調用的目的。有沒有人會覺得這樣很麻煩,爲什麼明明只要A.f()就可以完成的一定要封裝到B的f()方法中去?有哪些好處呢?

1) 這裏我們只有一個A,當我們有很多個A的時候,只需要監視B一個對象的f()方法就可以從全局上控制所有被調用的f()方法。
2) 另外,既然代理人B能獲得A對象的引用,那麼B可以決定在真正調A對象的f()方法之前可以做哪些前置工作,調完返回前可有做哪些後置工作。

講到這裏,大家看出來一點攔截器的概念了麼?它攔截下一調f()方法的請求,然後統一的做處理(處理每個的方式還可以不同,解析A對象就可以辨別),處理完畢再放行。這樣像不像對流動的河水橫切了一刀,對所有想通過的水分子進行搜身,然後再放行?這也就是AOP(Aspect of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編程)的思想。

Anyway,Struts-2只是利用了AOP和IoC技術來減輕action和框架的耦合關係,力圖到最大程度重用action的目的。在這樣的技術促動下,Struts-2的action成了一個簡單被框架使用的POJO(Plain Old Java Object)罷了。實事上AOP和IoC的思想已經遍佈新出來的每一個框架上,他們並不是多麼新的技術,利用的也都是JDK早已可以最到的事情,它們代表的是更加面向接口編程,提高重用,增加擴展性的一種思想。Struts-2只是部分的使用這兩種思想來設計完成的,另外一個最近很火的框架 Spring,更大程度上代表了這兩種設計思想,筆者將於下一篇來進一步探討Spring的結構。

PS: 關於Struts-2筆者也沒真正怎麼用過,這裏是看了網上一些前輩的帖子之後寫下自己的學習體驗,不足之處請見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