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后感

      本周一气呵成地读完了《浪潮之巅》这本书,感觉很爽,难得一见的好书。 这本书中,详尽地介绍了美国硅谷一个个处于浪潮之巅的科技企业。他们成功的背景,或之后衰退的原因,或转型成功的内外因。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与一身的斯坦福大学,他不光提供了创新的教育,优秀的人才,良好的环境,还特别提供创业学子机会。书中说,“斯坦福大学无疑在扶植学生创业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对创业的教授和学生直接的帮助就是建立他们和工业界之间的桥梁。斯坦福专门有一个办公室帮助想创业的在校学生和在硅谷成功的校友或者和斯坦福有来往的企业家、投资家联系,寻找投资。Google 的佩奇和布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第一笔投资的。1998年,在开发  Google 搜索引擎不多久,这两个创始人很快就用光了自己口袋里不多的钱和信用卡能借到的全部的钱。他们自己也曾经努力寻找过天使投资,但是由于他们当时只是两名普普通通的博士生,在当时硅谷多如牛毛的创业者中并不引人注意,开始找钱并不顺利。这时他们通过学校的这个帮助学生创业的办公室,联系上了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克托森。贝克托森虽然是计算机技术出身,但是对搜索引擎技术并不熟悉,以前也没有用过  Google 的搜索。但是因为是母校介绍来的人,安迪还是在百忙中约见了这两个只有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据佩奇讲,安迪很忙,因此把他们约到了上班前在公司见面,他和布林带著自己的服务器到了安迪的办公室,安迪当场搜索了一些东西,非常满意,当即写下了十万美元的支票给了他们。这就是  Google 作为一个公司的开始。虽然这笔钱没多久就用完了,但是这笔钱的广告效应远远不止这十万美元。以后有些投资者听说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工业界的领袖投资给Google 了,也就相信了Google的水平。在  Google 最早的投资人中,包括篮球明星奥尼尔、电影明星后来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等根本不懂技术的天使投资人。这些人是通过一个天使投资团,随着贝克托森糊里糊涂地发了一笔财。”想想天朝的教育模式,真是。。。我觉得,教育不是让引导大家去当官、做明星、做科学家,形成一个个拜金主义,而应当是让大家都能追寻自己的兴趣,即使普通人也有乐趣,也有成功,简单来说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

      另外,科技企业的文化基因让我很感叹,确实受到创始人最大的影响,比如:苹果的创新基因,微软强大的商业运作能力基因却创新乏力,Google强大的技术优势及其转化能力,雅虎开拓全新的商业模式与媒体接气,,,这些都让人叹为观止。而太阳公司,网景公司那与浪潮之巅失之交臂的过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惋惜。

      最后,国内《货币战争》广为流传,让人以为欧美金融幕后黑手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此作者实证精神使然发现这个家族早已没落,看来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此书中写道,“谈到私有银行,我必须在这里澄清一些在中国广泛流传的误解和谬误。这些误解从某种程度上让中国投资人在美国的投资蒙受了巨额的损失。而所有的误解中最为荒谬的就是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控制美联储、控制世界以及该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说法。Rothschild 家族原本是德国的犹太人,因此根据德语的发音,这个词应该翻译成罗特希尔德(在德语中  th 发  t  的音,sch 在一起发  sh 的音,这个词的正确读音应该是ro-t-sh-ild)。鉴于罗斯柴尔德这个名字在中国知识界已经流行开来,我们只能将错就错。罗斯柴尔德家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他们靠拿破仑战争发了国难财,他们的直系子侄的一度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都有不小的生意,罗斯柴尔德的后人也曾经参加了由美国金融大亨  J.P.摩根发起的联邦储备银行的筹备工作,但是所做的工作远远无法和摩根相比。今天,这个家族现在对世界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一本好书启迪人的智慧,看来是要多看好书啊,尤其是技术之外的书籍,技术虽好,但开拓的视野更为可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