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不需要過多的假設

有時我們不需要過多的假設

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次,我教一個小朋友練習投籃。上來就講動作要領,什麼上臂垂直,肩膀放鬆,手掌儘可能伸張,托住球等等。。

教了半個小時,一個球都沒投進去。

後來,我說:這太難了,你看我隨便怎麼投,也能進。然後我模仿女式投籃的動作,做了一次進球示範。小孩表示不服氣,也學着我的樣子,試了試,結果沒幾下,球進了!他高興的跳了起來,連我都忍不住和他激動的擊掌。

這時我好像想到了什麼。

是的,我給他太多假設,期望太高了,反而把自己陷在了思維定勢裏。總覺得,投籃姿勢要從一開始就糾正,做對了,勤加練習,將來一定容易成功,要是動作不規範,還容易練錯,以後想改也很難了。

又想到自己打遊戲憋裝備,即使被人當白菜切,也不願意花錢買些基礎裝,扛不住也要死扛,最好能憋出神裝,不然就GG了。

又或者是學習一門新技術,新框架。看網上的大神神吹,一體化解決方案,框架定勢。於是還什麼都不懂,就拿來學,拿來用。結果往往苦了自己,又坑了項目,學習成長緩慢。

這都是對自己(對人)或者對事有太多太多的假設,假設自己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或假設自己有相應的資源,而恰恰這兩樣我都還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老司機除了對我誇一句:勇氣可嘉,就只剩下too yang,too naive外加呵呵二字。

金庸武俠也已證明你我,沒有內功深厚,就學不來武學至尊,沒有金剛鑽,就攬不來瓷器活,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其實最好,也是當時當下,相對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對於小朋友來說,要想進球,雙手從胸前發力的方式,遠比單手舉過頭頂,用投籃的方式,來得更妥帖。這樣一方面積累了自信,熟悉了球感,另一方面,隨着身體的成長,動作習慣的改變,相信也更加能體會出投籃姿勢的重要性和靈活性。

其實,有比較的學習,纔是更快、更好的。

對於一個編程初學者來說,與其聽人一知半解的學習牛掰的框架,技術,架構,方法,不如快速學習Hello world,瞭解基本實現方式,才能真正領悟這些框架的重要性,知道爲什麼最後會演變成用架構來解決這些問題。

也許,當時我能想開點兒,買點基礎裝,就能少幾次團滅了。可惜真理總是太晚明白,怪我,,怪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