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嵌入式生涯


三人team

從大一開始, 因自己的小愛好,就開始了嵌入式的學習.從一開始啥都不懂, 啥都覺得神奇,到後來半吊子水平, 對任何東西都抱着就那麼回事的態度. 自學c語言, 看的是, 裏面不像中國地課程,第一章講什麼,第二章講什麼,雖然第一個也是那個世界通用的hello world, 但是內容的描述的啓發性和很多教程還是有所不同的, 也許這種感覺是因爲那時候的新奇的態度吧. 之後開始學習了51單片機, 開始接觸所謂的馮諾依曼架構和哈佛架構, 知道了複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 知道了數據總線和指令總線與指令流水線, 但是現在的我, 你要我講講他們的區別和不同,或者講出個所以然來, 我只能呵呵呵了.

就像所有人得開始一樣, 流水燈是個開始, 液晶屏是個提高, 串口, 藍牙, spi, memory 讀寫, 網口, 藍牙, 伺服電機, 馬達....etc. 所有的這些順利成章的一個一個延續下去了, 那時候畢竟是窮學生{ps: 現在也窮!}; 所以很多基礎的學習就在proteus上模擬了, 實踐都發生在一些校園比賽或者其他性質的比賽之上, 大一校內在學長{杜學長, 贊一個}的苦心經營下, 校園電子創新設計大賽一步步的做了起來, 社團也成立了. 後來的我也一步步的學習了PIC, atmel, arm架構的stem32, 接觸linux, 用上linux, 期間也開始用altium design畫圖, 銅板腐蝕電路, 後來大二參加freescale smart car, 用了接近4個月的時間準備比賽, 後來的我才知道, 一些傳統強校的學生花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包括逃課去學習,做這個比賽;{我覺得他們搞笑, 他們覺得我搞笑, ps:絕不是嘲笑, 這裏的每一個人都值得稱讚和敬佩!}; 而我們團隊,至始至終都沒有逃過一節課, 比賽只是讓我們更加認真地去聽課, 去討論和學習去了, 那時候每天早出晚歸, 生活卻過得如此安定充實. 內心的空虛和幻想全都用一點點得汗水和進步填滿; 那年, 我們已華北賽區第9{如果沒記錯的話}無緣了全國賽; 但依舊是個一等獎, 而我可能感觸更深得是北京郵電的那個團隊,用3毫秒的優勢將我們擠了出來; 我當時在賽場上拿着我們那輛被改裝的醜陋無比的車,拍完照片後回到了我們的大部隊中. 而在比賽的前一個晚上, 我們還對車的電路和機械結構進行了不小的改動.

拿着妹子的車

後來大三的日子,被恍恍惚惚的過去了, 學習了一下qt, 現在看來陳舊不堪的MFC,這些學習都是皮毛中得皮毛,沒有任何進步; 自己每天想得很多, 帶着些憂鬱和不安過完了整個大三, 一事無成的開始了大四的生活, 那時候對知識和科學的敬仰和興趣是有的, 所以準備了考研, 因爲自己那時候已經看到了理論科學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並深深的崇拜; 但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的矛盾和不安的困擾, 後來亂七八糟的又莫名其妙的參加了兩個狗血的比賽; 搞笑的是, 當我畢業離校後快半年多後, 我竟然收到了學校發過來的比賽的獎金; 不過這些日子裏, 我由衷地感謝我的那些老師, 他們值得令我尊敬和敬佩; 同時也惋惜自己沒能早日覺悟, 錯過了一些老師; 遇上他/她們, 又匆匆的錯過他/她們, 的確帶着一些遺憾; 但是追求完美總會讓自己過得不那麼完美,對吧~;

考研數學失利敗北. 開始了找工作的日子; 複習基礎, 準備簡歷包裝簡歷; 這個過程讓我深深的感覺到了社會的氣息, 見過各式各樣的面試官,公司, 也聽到了實實在在的狗血回覆, 什麼我們只招研究生, 我們只招985,211, 我們只招做過bootload的, 我們只招xxx周邊地區的,我們只要男生,我們只要xx學院的,我們不要精通的只要各個方面都能做的, 我們只要能長久呆在公司的....真的是無窮無盡, 當然我對自己找份工作的信心沒有半分下降; 下降的只是薪資這份籌碼而已, 這個過程中深深的感覺到了學校所在城市的重要性,和所謂的學歷比能力重要的狗血事實; 同時也感受到, 大學生實踐能力如此的匱乏和無知; 技術型公司並不多, 能在篩選簡歷時將條件放到一本以下的技術公司更加少,何況是以重工業包圍的地區; 陰差陽錯的面了動車控制的{vxworks fresscale}G公司, 中石油中石化電氣化項目的小公司, 北京一家所謂的大型軟件公司的信息安全方面, 投過ubuntukylin{被英語無情的pass掉了}, 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公司, 總之就是一個循環鄙視鏈, 不是我鄙視他們就是他們鄙視我; 還有我最後選擇的W研究所;

對於我最後簽下的這家公司, 恐怕說不出什麼東西來, 不是沒有故事, 而是故事說出來不是誤導你,就是誤導我自己; 進入這家公司的過程,就當做是一段memory吧; 而在研究所裏工作的日子, 開始的就是另一段大學時光而已, 吃喝拉撒不花錢, 富不起,窮不死, 同時也讓我體會到了這種創業型產業研究所的無奈和無可奈; 包括後來離開後所發生的所有匪夷所思的變動, 無不讓我感慨唏噓. 期間,也感受到了研究和市場這個不對等的雙方的博弈; 因爲部門小,過着羣居的生活,每個人都會讓我記憶尤新. 從華爲來這裏考研東南大學之後離開的S, 西電去過德國半途回來的W, 清華過來完成我從來沒聽過的電路模擬的實習生F, 做電路的S, 算法路徑規劃的D, DSP實現的ZHOU博士, FPGA的W, 一直以實習身份工作的H,S,Z, 當然還有讓幾乎每個人感慨的所長ZJL博士 等等, 還有一件驚奇的事情就是公司的存儲室--那個屋子裏整整一面牆堆砌着的據說是清華大學送過來的金箔酒; 而對工作: 興趣和知識讓我開始了嵌入式linux的工作. Freescale的IMX6Q平臺 和 TI的達芬奇系列的DM8168平臺, 只能說這兩個算是在國內控制領域來說頂級的開發平臺了, 可惜,我在這上面可以說毫無成就; 但是我並不承認我沒成長, 這裏我依舊可以像大學一樣毫無壓力的學習, 並且這裏學習可以得到鼓勵. 完成了對整個嵌入式linux系統知識的完備認知和實踐, porting uboot, kernel, 打包rootfs, 包括其他原本芯片廠商沒有提供的一些包得移植, 最新的qt{當時是5.3.1}的開源版本的完整移植, 順帶的fix了qt在平臺適配上的bug, 不過遺憾的是我當時提交給社區的補丁並沒有被接受, 也許是不規範吧. 之後進一步的寫了套簡單地字符驅動程序, 完成了EIM總線的擴展, 成功的將FPGA 與 IMX6Q對接上, 後來有完成了臺灣奇美電子的一個新的液晶屏的適配,包括觸摸屏的部分; 直到現在,前段時間還有人通過社區論壇找到我, 諮詢我EIM的事情; 很可惜也很抱歉我沒有很好地將我知道的部分幫助上他們, 可能是我太忙了,也可能是我很容易將這類事情拋到腦後; 所以對那幾位夥伴真的非常抱歉; 之後接觸因爲需要接觸了IT達芬奇系類的DM8168平臺, 第一次被這種多核架構和多核通信的體系的複雜程度說震撼到, 也許對於熟悉他們來說也不過是一個設計結構而已, 可對於我這種菜鳥, 我是真的非常震撼; 光雙A8 配上 C6000系列的DSP 這樣的配置我就已經非常驚訝了, 還有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的開發工具包; 因爲從接觸到我離開公司, 我也沒能繼續接觸和學習, 所以到目前來看, 我對它是一片空白的; 期間我也有幸地接觸到了像yocto這樣的開源項目, 不過比較遺憾, 沒能實踐一番, 不過的確開闊了我的視野....;

到我離開, 我所開發和完成的所有事情完全沒有給公司帶來太多價值, 這讓我有所失落. 也不知道離開之後, 我的工作誰接手, 基於v4l2做的視屏採集部分還是否有人在繼續; 而我, 從那時開始,已經來到了上海這個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和旅程. 生活應該被銘記, 工作也是. 好的壞的,留下的總不會讓你再回去重新來一遍了. 你在路上, 不管怎麼走, 總是前行.

2016/05/22 HuanGon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