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4.0消滅淘寶大概只需十年(搜狐,2015.4.27)

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正呼之欲出。從時間來看,淘寶被“工業4.0”淘汰出局大概只需要10年時間。

  

  阿里巴巴的命運恐怕很快會被工業4.0改寫

  據商業見地網4月13日報道稱,德國政府於2013年提出的“工業4.0”概念,雖說是個務虛項目,卻得到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高達2億歐元的資助金額。與此同時,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也呼之欲出。

  近日,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宣佈《中國製造2025》將於近期正式出臺。隨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也對外就《中國製造2025》的編制背景、總體思路以及主要內容等進行了闡述,《中國製造2025》迅速成爲市場關注焦點。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總理李克強透露了這份規劃的大致方向:今年將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着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佔先機、取得突破。

  而從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信息來看,“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更加明晰:未來中國製造2025將採用“1+X”的規劃體系,在現有規劃之外,還將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專門制定類似於“德國工業4.0”的規劃。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董明表示,《中國製造2025》本質上是推進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規劃指引,是爲中國製造業在經濟新常態中指明發展方向。

  那麼,工業4.0究竟是什麼?人類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這一次,“工業4.0”是利用基於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智能化來促進產業變革的時代。

  “工業4.0”概念由德國業界最早提出,其源於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最初的想法只是通過物聯網等媒介來提高德國製造業水平。

  兩年後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產官學”組成的德國“工業4.0工作組”發表了題爲《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實施建議》(《建議》),稱物聯網和製造業服務化宣告着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借鑑德國版工業4.0計劃,也是擬議中的中國製造業頂層設計——“中國製造2025”的既定方略。

  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副主席這樣解釋這一變化:“所有進入生產環節的物體都可以準確地說出‘我是哪個零部件,最終產品是哪件,客戶是誰’。”也就是說,未來,你在哪,汽車廠都知道。

  從消費意義上來說,“工業4.0”就是一個將生產原料、智能工廠、物流配送、消費者全部編織在一起的大網,消費者只需用手機下單,網絡就會自動將訂單和個性化要求發送給智能工廠,由其採購原料、設計並生產,再通過網絡配送直接交付給消費者。

  在不久的將來,買車可能實現個性化定製——在手機裏打開智能汽車工廠的App,從數百種配置中選擇一款車型,然後在個性化訂單中輸入諸如“把轎車內飾設計成綠巨人”的要求,約一個月,一輛用工業4.0流水線爲你度身設計、製造的“綠巨人版轎車”就會送到買家家門口,價格並不比量產車貴多少。

  德意志銀行亞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表示,德國小公司正在4.0工業革命領域不斷開發。包括3D打印、智能化生產、複合材料、物聯網還有很多的醫療設備。並有些成績已經令人震撼。

  其中有遠程醫療的項目:將一個很小的設備註射到人體靜脈,則可以在德國操作美國手術檯上進行的心臟搭橋,不用動手術也不用麻醉,遠程就可以實現。

  此前,工博會上展出的工業4.0流水線,在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在線條碼、二維碼比對、影像識別、機器人應用等實現了突破。

  由於“工業4.0”直接將人、設備與產品實時聯通,工廠接受消費者的訂單直接備料生產,省卻了銷售和流通環節,整體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物料成本、管理成本)比過去下降近40%,消費者通過“工業4.0”訂購的商品比淘寶網購還要便宜。

  上海明匠智能創始人陳俊陳俊說,該技術已經通過英國評審,取得路虎極光、神行者2代兩個品牌共計1600萬元的設備合同。按照計劃,採用“工業4.0”流水線生產製造的個性版路虎極光汽車,今年年底就將在江蘇常熟下線。

  一名德國展商驚訝地表示,沒想到中國這麼快就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工業4.0設備,並且已經安裝在跨國公司的生產流水線上。

  隨着阿里巴巴的上市,中國的互聯網流通、消費、零售、溝通行業的高潮已經到了,但也就快結束了。在工業4.0時代,當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廠定製商品且價格更低時,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城也將面臨覆滅。

  “淘寶連接的只是網店賣家和消費者,扮演的只是網絡銷售渠道商的角色。而在工業4.0時代,當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廠定製商品且價格更低時,淘寶這樣的電子商城也將面臨極大壓力。”陳俊認爲,從時間來看,淘寶被“工業4.0”淘汰出局大概只需要10年時間。

  專家指出,“中國製造2025”與“工業4.0”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

  從實施的過程來看,“工業4.0”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製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規劃中5年時間的限制,規劃年限擴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長期規劃,主要是強化我國現有的工業,期許的是由大變強,並體現更多的創造因素。

  過去很多年裏,中國製造業整體上處於較爲低端粗放的狀態,“山寨”形象揮之不去。正因此,中國製造升級的壓力和緊迫性都很強烈。

  從目標上來看,德國“工業4.0”主要是期望繼續領跑全球製造業,保持德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抗衡美國互聯網巨頭對製造業的吞併。

  而從今年兩會中公開披露的“中國製造2025”制定情況看,大體需要用3個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中國製造業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主要落點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上,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

  “中國製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個10年的行動綱領,它是一個路線圖,有具體的時間表。通過實施“中國製造2025”規劃綱要,通過10年的努力,讓中國製造進入全球製造業的第二方陣。

  從時間表來看,德國“工業4.0”戰略工作組也認爲德國實現“工業4.0”需要10年時間,在時間上和“中國製造2025”大體在一個時間段。

  內部水平參差不齊的中國製造業,要追趕上同在升級的“德國工業4.0”,可謂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雖然中國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其中來自三資企業佔比較高,真正自主創新的較少。”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峯表示,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多年來更爲關注終端產品,而忽視了製造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基礎領域的創新力和保障力,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受制於人。

  對此,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指出,要健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加快重大科技專項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升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企業創新能力。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變成先進製造基礎工藝技術。

  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更加突出創新驅動的原因。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規劃始終把創新作爲核心競爭力,要通過創新縮短在高端領域與國際的差距。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認爲,要讓國際名牌更好地“走進來”,推動中國製造企業“走出去”,讓中國製造企業對標國際名牌,從而在質量、技術和服務上全面提升。

  “加速積累是中國製造業跨越式發展的唯一路徑,最終仍是要落在提升質量、打造品牌上。”龔曉峯說。

  經濟日報稱,中國和德國在國情、製造業技術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決定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走出中國特色。國情不同決定了實現路徑不同,階段不同決定了戰略重點不同,着眼點不同決定了發展方式不同。

  未來10年,中國製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製造業強國。

  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有人稱之爲中國版的“德國工業4.0”,因爲兩者在重要目標和核心手段上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應該看到,“中國製造2025”不等同於“德國工業4.0”,中國和德國在國情、製造業技術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這也決定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走出中國特色。

  國情不同決定了實現路徑不同。德國製造業以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居多,創新活力較強,整體的創新體系以及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體系已很完善。而中國製造業多種所有制、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都有。

  相比德國製造業,中國製造業升級是更宏觀長遠也更復雜的戰略規劃,需要重視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力量,讓各種經濟主體開放融合,同臺共舞,共同發力,也更需要重視法律體系、創新體系的配套完善。

  階段不同決定了戰略重點不同。中國和德國製造業基礎差異很大,不在同一起點上。德國是老牌的製造業強國,而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卻大而不強,在製造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等基礎領域創新力和保障力還不夠,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

  德國已普遍處於從工業3.0向4.0過渡的階段,中國製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所以“中國製造業2025”的重點既需要謀劃工業4.0、搶佔技術高地,還需要彌補基礎不足和歷史欠賬,特別是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促使其儘快提升,實現跨越式發展。

  着眼點不同決定了發展方式不同。德國製造業已經有良好的技術基礎,“德國工業4.0”也因此更重視硬件和技術的升級,對智能化工廠等微觀和技術層面頗爲看重。

  而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數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也更重視在宏觀層面將中國部分領先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與製造業變革結合起來,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互聯網+”對於製造業的要義所在。

  因此,“中國製造2025”應注重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相匹配,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這是“中國製造2025”更加寬廣的發展方向和提升空間。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有諸多不同,但卻“殊途同歸”,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間,這在前不久舉行的漢諾威IT展上已經得到證實。

  相信未來10年,中國製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製造業強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