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與和諧社會發展方向

計算機週刊:網絡經濟與和諧社會發展方向
楊培芳

  編者按 工業時代集中計劃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爲歷史,在西方盛行了20年的經濟自由主義也被證明不適合新興生產力的發展。網絡經濟的迅速崛起悄然改變着 人們傳統的直線思維方式,協同、互動、共贏精神必將衝破鋼鐵、水泥澆鑄的經濟個人主義樊籬,在網絡時代的新公共規則基礎上,使人類重歸人性化的和諧社會。 對此,楊培芳教授《網絡經濟與和諧社會發展方向》一文作了精闢的歸納和分析(有刪節)。

  1.核心生產力從分體工具、動力系統到信息網絡

   蒸汽機革命以前,勞動者直接使用手工工具或簡單的分體機械裝置,作用到勞動對象,形成當時的生產力。蒸汽機革命以後,勞動者羣共同操縱動力系統,驅動工 作機器,作用到勞動對象,形成工業社會的生產力。信息革命使勞動者站在生產過程和生產部門之外,在辦公室甚至坐在家中,通過信息網絡以嶄新的生產方式,形 成信息社會的生產力。

  如果說分體機器的生產效率具有相加性,動力系統的生產效率具有相乘性,那麼網絡生產力具備的是平方級的效率。因爲網絡的一個重要法則就是,“網絡價值與網絡接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2.工具使用方式從私人獨佔、集團專用到社會共享

  手工工具和分體機械裝置一般是在私人獨佔條件下使用的;動力系統一般是在集團內部專用情況下運行的;網絡時代,只有全社會協同合作、共享網絡資源,才能實現它的真正價值。

   就像人類胚胎髮育過程就是生命進化的縮影一樣,計算機的使用方式就是人類工具從私人獨佔—集團專用—網絡共享這樣一種演化規律的縮影。上世紀70年代以 前,人們只能在計算機房獨佔機時來完成科學運算;80年代,人們通過專用通信系統異地操作計算機完成更多的控制功能;90年代以後,人們可以在家通過微機 聯網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3.最終需求從不規則產品、標準化產品到多樣化服務

  手工作坊時代,人類只能生產少量不規則產品,除了維持生存之外,只能滿足一小部分人的較高層次需求。

  大機器時代,大量標準化產品被生產出來,工廠只要按照既定標準大幹快上,就能增加產值,促進GDP的提高。

  網絡時代,日益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將成爲主要產出方式。脫離人們對日益個性化、多樣化服務的需求,拼命生產某種標準化產品的思想已成爲禍害。只有按照消費者的不同需要,以柔性方式提供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和服務,並直接提高了人們的生存質量才被認爲是有效的經濟活動。

  4.市場規律從收益不變、收益遞減到收益遞增

  農業社會分散的自給自足生產方式,使單位經濟主體的勞動收益維持在一個恆定值上,一個農戶只能耕種好少數的幾畝土地,要想佔有更多的土地,就得由更多的農戶耕種。所以在很多國家人們喜歡用糧食價格做整體價格平衡的參照系。

  工業社會,機器大量吞噬不可再生資源,使得單位經濟主體的生產規模得以擴張。但是,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又必然受到資源邊界和銷售邊界的限制,表現爲邊際成本上升和邊際收入下降,形成收益遞減規律,於是有了企業和企業邊界。

   信息社會的戰略資源不再是煤炭、鋼鐵和水泥,而是集成電路、光導纖維和有用的信息。集成電路和光導纖維主要消耗的硅原料來自沙子,且用量越來越少;有用 信息則來自人腦和電腦,孳生得比兔子還快,越用越多。這就對傳統市場規律提出一個嚴重挑戰,距離在消亡,成本在驟減,邊際分析方法失效。企業生存門檻大大 提高,生產和銷售邊界正在消失。

  應該說,工業時代的傳統經濟學就是建立在資源稀缺、慾望無限的前提條件下的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現在 網絡經濟發展使得資源不再稀缺,人們的消費理性也不再那樣無限,佔有過量的物質財富並不代表真正的富有,營養過剩肯定要生病的。佔有大量信息而不及時傳播 出去,使用價值等於零。

  現在的軟件生產和在線服務早已具備網絡經濟規律,不幸的是人們還是習慣按量付費方式,比如一張軟盤多少錢,打一分鐘電話多少錢。將來應該由消費者一次把服務能力買斷,也就是一次交費,隨便享用。

  5.組織結構從分散化、集中化到分佈化

   前工業時代,分散生產、自由市場是當時經濟的主要特徵。大工業時代,生產的集中化必然導致政府幹預,進而形成許多國家採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但是 千萬個企業對着一個政府,政府掌握的信息永遠小於企業掌握信息的總和。大量信息被沉澱,長期粗放式資源配置造成結構失調和整體效率低下的直接後果。

   信息時代,經濟結構的網絡化爲表面上看似分散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可靠基石。企業在越來越透明的信息環境中可以及時調整產品方向和產業方向,在家上班的勞動 者隊伍日益龐大,公司經理通過網絡對他的僱員進行民主式管理,組織結構也由寶塔型向扁平化發展,共同利益將促使整個社會資源優質互補、高效運作。這時的生 產不是回到小農分散模式,而是進入一種網絡化條件下的“分佈”模式。

  6.生產目的從謀生手段、超額利潤到生存質量

  資本主義早期,成千上萬的小私有者投資工商業作爲謀生手段。後來資本的集中使其日益脫離生產,變爲純粹攫取利潤的工具。

  隨着信息的日益透明,市場經濟正在從盲目走向理性。人們最終將會發現,生產的根本目的不是攫取最大利潤,而是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它除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外,還需要兩個環境,一是自然環境,二是人文環境,它們都直接影響人的生存質量。

  7.經濟行爲從資源衝突、產品競爭到網絡合作

   農業社會,人們爲了佔有更多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不斷用衝突甚至戰爭手段實現個人或者羣體利益最大化。工業社會人們學會用機器生產力代替人力和畜力,通 過競相改進生產方式和搶佔市場的辦法來佔有更多的社會財富。信息社會,網絡生產力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從生產同質產品逐漸過渡爲從事多樣化服務。如果說生 產同質產品的企業容易發生對抗競爭的話,那麼從事異質服務的企業則很容易發生合作動機。

  隨着網絡生產力的快速滲透,信息變得越來越透 明起來,在同一個地球村莊,將所有交易行爲豁然陽光之下。經濟人之間的非合作對抗性競爭不再像工業社會那樣有效,人類將進入一個“自己活先要別人活”的閉 環系統。只有與他人聯合、合作才能獲得共贏的生存空間。奉行了幾百年的經濟個人主義前提,也要被“人爲己,天誅地滅”所代替。

  8.哲學原則從無組織化、被組織化到自組織化

  在工業社會裏,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控制中心通過高度同一的組織體系來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的最大化。把這種思想運用到現代社會,結果發現我們的社會總是在過組織或欠組織的狀態下搖擺,很難穩定在最佳控制點上。

   事實上,被組織化只適應單一目標的符合機械決定論的全結構化系統,不適應日益多樣化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網絡。問題出在超出人腦這種複雜系統之上,起 維繫作用的主要不是能量而是信息。在一定的信息環境中,各社會單元或者經濟主體不斷地進行自組織,才能達到複雜網絡結構的次優狀態。

  應該着重指出的是,自組織經濟並不是自由化經濟。如果說農業社會是無組織經濟,工業社會是被組織經濟,那末,未來社會就是在信息相對透明,行爲主體高度理性的環境中的自組織經濟。

  9.調節方式從自由競爭、政府幹預到社會協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的市場化經濟改革可以成功解決工農業產品領域的資源配置問題,但是卻不能很好地解決網絡服務領域的資源配置問題。隨着工農業 生產比重減小和網絡服務比重的迅速增加,市場選擇和政府幹預的缺陷雙雙凸顯出來。因爲政府也是人格化的政府,它掌握的信息與企業掌握的信息永遠是不對稱 的,政府幹預會在更多的經濟領域失靈,人們陷入“沒有政府幹預不行,有了政府幹預可能更糟”的悖論。而網絡經濟正在實現市場和政府的雙重超越。因爲地球已 被濃縮爲一個村莊,人們的關聯度越來越大,非正式約束(道德規範)在透明的社會環境中比法律條文更具備現實約束力。社會協同機構將承擔更多的公共管理責 任。

  10.生產資料從私人佔有、集團佔有到社會共有

  生產資料私人佔有曾促使早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到19世紀 末,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性日益矛盾,表明私人資本不再有能力繼續駕馭現代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 能夠修築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688頁)。後來,絕大多數國家的鐵路和電報系統都是靠國家資本發展起來 的。

  進入80年代以後,國有大企業的非效率性影響到商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發展,一場國有企業私營化運動波及世界,但是最終效果並不理 想。因爲“不管最少統治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類斷言正確與否,私人部門都無法提供全部必要的公共福利及服務”。進入網絡時代,只有將現代信息生產力從私 人、政府向公共轉化,纔是正確方向。

  (作者爲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來源:計算機週刊  2005年4月1日、6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