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陷阱

JavaScript 通過函數管理作用域。在函數內部聲明的變量只在這個函數內部,函數外面不可用。另一方面,全局變量就是在任何函數外面聲明的或是未聲明直接簡單使用的。

“未聲明直接簡單使用”,指的是不用 var 關鍵字來聲明變量。這個我們已經非常清楚,避免造成隱式產生全局變量的方法就是聲明變量儘量用 var 關鍵字。

可你以爲用了 var 就 ok 了?來看看這個陷進:

function foo() {

    var a = b = 0;

    // body…

}

也許你期望得到的是兩個局部變量,但 b 卻是貨真價實的全局變量。why? Because 賦值運算是自右往左的 ,所以這相當於:

function foo() {

    var a = (b = 0);

    // body…

}

所以 b 是全局變量。

解決:變量聲明,最好一個個來,別搞批發~_~;

變量聲明

先來看陷阱:

myName = “global”;

function foo() {

    alert(myName);

    var myName = “local”;

    alert(myName);

}

foo();

乍看上去,我們預計期望兩次 alert 的結果分別爲 “global” 與 “local”,但真實的結果是 “undefined” 與 “local”。why? Because 變量在同一作用域(同一函數)中,聲明都是被提至作用域頂部先進行解析的。

所以以上代碼片段的執行行爲可能就像這樣:

function foo() {

    var myName;

    alert(myName); // “undefined”

    myName = “local”;

    alert(myName); // “local”

}

用另一個陷阱來測試下你是否真的理解了預解析:

if (!(“a” in window)) {

    var a = 1;

}

alert(a);

a 變量的聲明被提前到了代碼頂端,此時還未賦值。接下來進入 if 語句,判斷條件中 "a" in window 已成立(a 已被聲明爲全局變量),所以判斷語句計算結果爲 false,直接就跳出 if 語句了,所以 a 的值爲 undefined

var a; // “undefined”

console.log(“a” in window); // true

if (!(“a” in window)) {

    var a = 1; // 不執行

}

alert(a); // “undefined”

解決:變量聲明,最好手動置於作用域頂部,對於無法當下賦值的變量,可採取先聲明後賦值的手法。

函數聲明

函數聲明也是被提前至作用域頂部,先於任何表達式和語句被解析和求值的

alert(typeof foo); // “function”

function foo() {

    // body…

}

可以對比一下:

alert(typeof foo); // “undefined”

var foo = function () {

    // body…

};

明白了這個道理的你,是否還會掉入以下的陷阱呢?

function test() {

    alert(“1″);

}

test();

function test() {

    alert(“2″);

}

test();

運行以上代碼片段,看到的兩次彈窗顯示的都是 “2”,爲什麼不是分別爲 “1” 和 “2” 呢?很簡單,test 的聲明先於 test() 被解析,由於後者覆蓋前者,所以兩次執行的結果都是 “2”。

解決:多數情況下,我用函數表達式來代替函數聲明,特別是在一些語句塊中。

函數表達式

先看命名函數表達式,理所當然,就是它得有名字,例如:

var bar = function foo() {

    // body…

};

要注意的是:函數名只對其函數內部可見。如以下陷阱:

var bar = function foo() {

    foo(); // 正常運行

};

foo(); // 出錯:ReferenceError

解決:儘量少用命名函數表達式(除了一些遞歸以及 debug 的用途),切勿將函數名使用於外部。

函數的自執行

對於函數表達式,可以通過後面加上 () 自執行,而且可在括號中傳遞參數,而函數聲明不可以。陷阱:

// (1) 這只是一個分組操作符,不是函數調用!

// 所以這裏函數未被執行,依舊是個聲明

function foo(x) {

  alert(x);

}(1);

以下代碼片段分別執行都彈窗顯示 “1”,因爲在 (1) 之前,都爲函數表達式,所以這裏的 ()非分組操作符,而爲運算符,表示調用執行。

// 標準的匿名函數表達式

var bar = function foo(x) {

  alert(x);

}(1);

// 前面的 () 將 function 聲明轉化爲了表達式

(function foo(x) {

  alert(x);

})(1);

// 整個 () 內爲表達式

(function foo(x) {

  alert(x);

}(1));

// new 表達式

new function foo(x) {

  alert(x);

}(1);

// &&, ||, !, +, -, ~ 等操作符(還有逗號),在函數表達式和函數聲明上消除歧義

// 所以一旦解析器知道其中一個已經是表達式了,其它的也都默認爲表達式了

true && function foo(x) {

  alert(x);

}(1);

解決:這個陷阱的關鍵在於,弄清楚形形色色函數表達式的實質。

循環中的閉包

以下演示的是一個常見的陷阱:

var links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ul”)[0].getElementsByTagName(“a”);

for (var i = 0, l = links.length; i < l; i++) {

    links[i].onclick = function (e) {

        e.preventDefault();

        alert(“You click link #” + i);

    }        

}

我們預期當點擊第 i 個鏈接時,得到此序列索引 i 的值,可實際無論點擊哪個鏈接,得到的都是 i 在循環後的最終結果:”5”。

解釋一下原因:當 alert 被調用時,for 循環內的匿名函數表達式,保持了對外部變量 i的引用(閉包),此時循環已結束,i 的值被修改爲 “5”。

解決:爲了得到想要的結果,需要在每次循環中創建變量 i 的拷貝。以下演示正確的做法:

var links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ul”)[0].getElementsByTagName(“a”);

for (var i = 0, l = links.length; i < l; i++) {

    links[i].onclick = (function (index) {

        return function (e) {

            e.preventDefault();

            alert(“You click link #” + index);

        }

    })(i);

}

可以看到,(function () { ... })() 的形式,就是上文提到的 函數的自執行 i 作爲參數傳給了 indexalert 再次執行時,它就擁有了對 index 的引用,此時這個值是不會被循環改變的。當然,明白了其原理後,你也可以這樣寫:

for (var i = 0, l = links.length; i < l; i++) {

    (function (index) {

        links[i].onclick = function (e) {

            e.preventDefault();

            alert(“You click link #” + index);

        }

    })(i);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