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進步來源於關注的方向

      現在的自媒體很火,許多人也從這上邊得到了一份回報,這得益於這兩年的“內容創業”大潮的指引,很多人先後投入到了這個領域中。於是,我們會看到,每天在朋友圈大家都在不停轉發各式各樣的文章,千奇百怪的觀點,這些內容剝奪了我們寶貴的時間與極其珍貴的精力。很多人的碎片化時間都放在了這上面,甚至連整塊時間都被“有意無意”地碎片化了,工作或是學習了不到半小時便打開微信,看到朋友圈的小紅點出現就情不自禁地點進去看看,看到了別人轉發的文章自己也就點開看看,隨便劃劃退出後再看下一篇文章,隨便劃劃後再退出,再看下一篇文章,直到所有文章基本都劃過後才意識到十幾、二十分鐘已經過去,於是關上手機繼續學習或是工作,不到半小時後上述場景進入到第2個循環中,這個循環執行次數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執行幾次、有些人會執行十幾次,還有些人則會執行幾十次。


      然而,這篇文章我並不想討論上面這種普遍情況。我重點想討論的是,作爲一名技術人員,你最應該看重的是自己的“硬技術”還是“大道理”呢?毫無疑問,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正如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那到底什麼是“硬技術”,什麼是“大道理”呢?


      對於我們技術人員來說,所謂的“硬技術”指的就是我們的專業能力,比如你做iOS開發,你是否對於Objective-C或是Swift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和造詣,對於系統SDK有着很熟練的掌握,對於涉及到底層框架與機制等領域,是否有着濃厚的興趣並願意爲之花費足夠的時間來鑽研呢?如果你從事的是Android開發,那麼你對於本職工作是否足夠精進,甚至對於後端系統是否有一些瞭解,對於Google重點推廣的Kotlin是否有過想要學習和鑽研的想法呢?如果你從事的是Java後端開發,那麼對於各個重要框架除了正常使用外,是否有研究過這些框架的底層構成和涉及到的一些設計模式呢?對於一些併發、分佈式系統是否有過研究和深入呢?對於緩存、微服務等重要領域是否願意花費時間來深入探索呢?


      上面所列舉的就是我稱之爲的“硬技術”,這是我們每一個技術從業人員安身立命之本,有了良好的技術造詣,你就有了很好的底氣,無論發生什麼動盪,你也知道你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和牽連“硬技術”從根本上決定了你能在職業道路上走多遠,走多好,走得是否順暢


那什麼又是“大道理”呢?


其實,“大道理”是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它泛指一些人生道理、做事情的道理、與人相處的道理、工作的道理。毫無疑問,這些道理很重要。然而,現在有不少人卻陷入了這樣一個誤區:將“大道理”看作是職業成長的重要法寶,反而忽略了“硬道理”的修煉。我認爲,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和想法。


爲什麼現在有那麼多人如此推崇“大道理”呢?我想根本原因在於,這種道理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理解起來難度不大、而且很容易感同身受,讓人產生讀完“大道理”後自己就會立刻成長的錯覺,下面我舉幾個例子,看看你是否有過經歷。


現在的微信朋友圈文章普遍喜歡通過一個個響亮又吸引人的標題來獲取人們的注意力。比如說:


  • 自律是決定你人生高度的終極法寶

  • 學好PPT就能超越身邊99%的人

  • 說話方式決定了你能在職場走多遠

  • 他畢業3年實現了財富自由,只因做到了這一點

  • 他通過跳槽實現了工資翻倍的增長

  • 不打破思想的牢籠,你永遠無法實現自我突破

  • 你之所以平庸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人生格局

  • 你無法快速成長就是因爲太過容易放棄

  • 從學渣到學霸的逆襲之路

  • 拖延症是制約你前進的毒瘤


太多太多了,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深深地相信,上面這些文章裏面的很多觀點都是讓我受用的,比如說不要拖延、養成良好的說話方式,好的待人接物方法、改變自己的某些不正確的價值觀。


但光是覺得有用就行了麼?其實,我想說的是,這些“大道理”,亦或說是“軟技能”,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軟性良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走得更好,更遠。但真正推進我們技術人員前行的始終是我們的“硬技術”,“硬技術”纔是我們要始終刻意修煉的,同時再加上這些“軟技能”的相輔相成,那纔是正確之路。


但爲什麼現在很多人願意閱讀這些“大道理”文章呢,根本原因在於它不太費腦子,好懂!


而真正的技術文章想必都是需要我們付出腦力的思考,可能讀一遍還無法完全理解。同時,這樣的技術文章一般都是比較枯燥的,短期內一定看不出任何成長。對於期待“即時回饋”的人來說,讀這樣的文章是種煎熬


下面列舉一些典型的“硬技術文章”的標題:


  • 如何解決數據一致性問題

  • 服務發現、服務治理該如何做

  • Spring Cloud Eureka深入解析

  • 交易系統的高可用之道

  • 配置中心的建立

  • Kotlin函數式編程實例講解

  • Swift 4新特性講解

  • 消息推送系統創建過程與一般性處理

  • 如何確保IM通信系統消息的不丟不重


韓寒《後會無期》電影中有一句經典臺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覺得說得太棒了。“大道理”都好懂,但是否真正付出實踐了纔是檢驗這一切的根本準繩


說了這麼多,我毫無批判“大道理”文章的意思,也許我這篇文章在你的眼裏看來也被歸類爲“大道理”中。這並不重要,我只是期望作爲一個技術人員,你能真正意識到什麼纔是對於你來說最爲重要的。將“硬技能”與“軟技能”都作爲提升自己的手段,實現真正的跨越!當然,跨越的前提是你自己的技能水平的逐步提升!另也可以着眼於一些其他副業的擴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一定是專業人士,但未必不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從其它的視角去開拓眼界,可能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人生。


轉載自https://blog.csdn.net/ricohzhanglong/article/details/8060240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