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精神祭 挖掘神祕黑客背後的故事

無論媒體如何渴望挖掘黑客背後的故事。黑客始終是一羣神祕的存在。於是乎,筆者的這篇黑客精神祭的直接敘述對象也就指向了更爲人們所知的病毒

 

  病毒誕生之初——嚴謹之美

 

  當你看着愛機被病毒蹂躪的時候,或許你根本無從感覺病毒之美。但是,如果你願意純粹以技術角度評判病毒的話,或許你能在病毒誕生之初,發現它的美。那是一種精密邏輯思維構築下的嚴謹之美。

 

  1986年,大腦病毒面世。它是世界上第一個DOS病毒,同時也開創了引導區病毒的先河。它用彙編語言寫成,代碼精簡,有很高的編程技術。大腦病毒是用極其聰明的大腦完成的,但是顯然,這個大腦中除了美麗的技術之花之外,還承載了太多人類的自私。於是,這也讓病毒的嚴謹之美在誕生之初,就蘊含着某種病態的意味……

 

  1988年,第一個網絡病毒——莫里斯蠕蟲降生。莫里斯編寫莫里斯蠕蟲的本意是想製造一個微妙無害,又能夠大範圍傳播的程序。但是,純粹只是想試驗技術的他卻萬萬沒有想到,莫里斯蠕蟲所採用的攻擊系統漏洞的思路,爲日後道衝擊波埋下了伏筆。我們不得不承認,莫里斯蠕蟲的分佈式編程思想爲日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於是,普通人漸漸地對這種嚴謹之美產生了恐懼……

 

  進入90年代,Windows時代最經典的CIH病毒登場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作者還是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臺灣人士陳盈豪。不得不承認CIH的病毒技術的確是無與倫比。它將自身分解再組合的技術、直接讀寫主板芯片技術、驅動技術、駐留內存技術都非常的經典。以至於日後,無論是核心程序員還是系統程序員都會把CIH當作入門的必修課。只是CIH承載了太多作者個人的報復心(報復殺毒軟件的無能)。於是乎,也不可避免地讓程序的嚴謹之美染上了讓人生厭的灰色……

 

  當私慾愛上病毒的時候

 

  無論如何,在病毒的童年時期,它總是帶着一種對於技術的追逐。客觀的說,病毒早期的發展也對電腦技術的進步不無裨益。於是乎,我們也可以純粹從技術來稱讚病毒的嚴謹之美。但是到了後來了?CIH開創的純粹以個人好惡來製造病毒的風氣日漸氾濫;而病毒本身也洗去了所謂技術的光環。

 

  2001年,一位賦閒在家的程序員在百無聊賴之際開發出了求職信病毒。求職信病毒沒有太高的編程技術,唯一能讓人們記住它的是它驚人的傳播速度。可以說,自從它誕生那一刻起,病毒製作者已經完全撕下了追求技術的面紗。最後的貞潔被拋棄。他們開始爲了滿足自己某一方面的需求,最終讓網絡不幸淪陷爲病毒作者恣意發泄的土壤……

 

  2003年,衝擊波的誕生或許可以算作病毒歷史上最灰暗的一天。此時的病毒作者已經完全顧不得借用任何理由,赤裸裸地開始了盲目的出擊。與此同時,浮躁的病毒作者低齡化的趨勢也日漸明晰。自衝擊波以後,病毒編寫者對於漏洞病毒的熱情空前高漲——因爲在網絡數不勝數的黑客入門教程幫助下,寫這類病毒已經算不上什麼真正的技術活了。

 

  此後,震盪波等利用漏洞嚐鮮的病毒瘋狂面試。而這些病毒多如牛毛的變種,也讓人不禁感嘆,病毒寫作者越來越會抄襲骨灰級別黑客的成果。從此以後,病毒越來越多,私慾越來越氾濫,病毒的技術卻依舊是停滯不前。

 

  病毒——電腦之毒 or 人性之毒?

 

  隨着病毒的泛濫,一種病毒經濟也應運而生。當私慾遇上臭味相投的金錢時,今天互聯網上混亂的局面也就產生了……

 

  援引《瑞星安全報告》的說法,2005年整個網絡威脅的發展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病毒、黑客和流氓軟件緊密結合,擁有明確的利益目的,並且已經形成了清晰的產業鏈條。他們的手段可以總結爲一偷二騙三劫持四流氓,有的是自己盜竊有價虛擬財產牟利,有的是爲幕後的買家服務,而這些買家往往是正規的商業公司和一些互聯網企業。

 

  也正因爲此,帶着濃厚商業色彩的流氓軟件成爲了近來黑客作惡的典型代表。金山毒霸雷霆計劃全國大型反病毒調查活動的調查結果顯示,88.24%的用戶認爲受到流氓軟件的危害最多,已經明顯超過了木馬病毒60.14%的比例。

 

  想知道,爲什麼流氓軟件能如此讓黑客們趨之若鶩呢?看一下下面的一個例子,或許你就明白了。據《瑞星安全報告》透露,某國內網站藉助流氓軟件偷換用戶的首頁,在短短兩個半月裏全球排名從零上升到前500位。而瀏覽器被劫持、亂彈廣告等常見的流氓軟件,已成爲網民司空見慣的事情。在利益驅使和生存壓力下,很多共享軟件作者也在軟件裏強行捆綁流氓軟件。所以也就有了之前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暴風影音被華軍軟件除名的事件……

 

  以某些網絡企業爲主的商業公司爲第一驅動力,而黑客和部分共享軟件作者則作爲幫兇,一條完整的罪惡產業鏈條也就由此誕生了。黑客也由此徹底由一種電腦之毒蔓延爲一種人性之毒。

 

  筆者無意去美化黑客的形象,只是非常緬懷黑客在童年期間那份單純追求技術的熱忱,一如人們當初會追捧Google一樣。在這個互聯網越來越像淘金產業而非技術產業的今天,技術或許已經徹底拋棄了曾經的貞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