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PC時代的20位英雄(下)

便攜計算機之父

  在硅谷歷史上,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絕對算得上是一個人物,他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得到了一份爲英特爾新發明的微處理器編寫說明書的工作,隨後成爲技術領域的自由撰稿人,先後在計算機雜誌《界面時代》(Interface Age)和《Infoworld》上開闢專欄。


亞當·奧斯本


  但奧斯本有更大的計劃,他想要成爲這個行業的一分子、硅谷的大亨,向對他的邏輯天才發生過懷疑的人證明他們的錯誤。他毫不謙虛,甚至有些自大地說:“我跟每一個人說,他們應該製造什麼,可是沒有人聽我的話,所以我自己去製造了。”

  令人驚奇的是,奧斯本證明了他的設想是合理的。奧斯本有兩個很妙的主意:首先,利用眼下電路體積變得越來越小的優勢,製造出一種既小又輕而且結實的便攜式個人計算機;其次,把當時需單獨購買並且價格昂貴的最流行軟件,算在個人計算機的價格內賣給顧客。此前,硬件和軟件公司從來不會同時提供這兩項服務。

  1980年3月,在西海岸計算機展覽會上,奧斯本見到了爲一家硬件公司設計電路板的Lee Felsenstein。奧斯本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對Felsenstein提出設計要求:這臺計算機一是要廉價結實,既小又輕;二是要捆綁字處理和電子表格軟件。

  1981年4月奧斯本Ⅰ型計算機全新亮相,含軟件在內的整機價格僅1795美元。這一下子就轟動四方,到1981年9月,公司月銷售額就攀升至100萬美元,第二年公司收入就達7000萬美元。

  但奧斯本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年的年中,便開始出現嚴重的錯誤。管理上的混亂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交貨延誤和財政空虛,而市場策略的錯誤更使它功虧一簣。當時在市場上佔統治地位的是IBM,而奧斯本公司的“管理者”卻不能與之兼容,這本不算太糟,但奧斯本不能忍受這樣的情況。於是,奧斯本在新產品投放市場一星期後,宣佈他已開始準備與IBM兼容,這等於無形之中宣佈自己的產品已經過時,使銷售量頓時一落千丈。一個美麗的計算機神話僅僅維持了不到兩年時間。這個以自己的創新理念,促使計算機業發展方向發生革命的人物,這個一度是PC業內最具影響力、最富爭議的人物,就這樣從業界淡出,將一切甩在了自己的身後。

  磁盤之父

  各種類型的軟、硬磁盤,是個人電腦最重要的存儲設備,磁盤的歷史並不太長,從世界上第一臺硬盤發明至今,也不過40餘年時間。


艾倫·舒加特


  20世紀50年代,IBM公司董事長小托馬斯·沃森迅速把事業擴展到美國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尼亞聖何塞市附近新建實驗室和工廠。約翰遜帶領着30多名青年工程師,在不到三年時間,就爲IBM創造了引人注目的技術成果——磁盤存儲器。在約翰遜領導IBM聖何塞實驗室研製硬盤的過程中,一位名叫艾倫·舒加特(Al.Shugart)的青年工程師發揮了關鍵作用。

  舒加特1951年大學畢業後加盟IBM,在研究部門工作了十多年。 1969年,他離開IBM建立舒加特合夥人公司,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質爲基礎的5英寸軟磁盤,即PC機上使用的標準軟盤。

  1974年,舒加特首次創辦的公司倒閉,五年之後,舒加特重返電腦行業,在著名的硅谷腹地, 與過去的幾位同事共同創建了希捷(Seagate)技術公司,專門爲個人電腦研製高性能的小型硬盤。

  1980年,希捷技術公司宣佈研製出第一臺5.25英寸溫式硬盤,容量達5~10MB,後來成爲IBM PC/XT個人電腦最具特點的標準配置。 舒加特領導的這家公司,目前已是資產數十億美元、員工10餘萬人的世界上最大的PC硬盤生產廠商之一。

  自由軟件之神

  20世紀末,軟件業發生的最大變革就是自由軟件的全面復興。在自由軟件的浪潮下,軟件業的商業模式脫胎換骨,從以賣程序代碼爲中心,轉化爲以服務爲中心,而理查德·斯托爾曼則被稱爲軟件業的自由之神。有人說,斯托爾曼應該算是世界上寫軟件最多的程序設計師。但是,斯托爾曼真正的力量是他的思想。在斯托爾曼的理論下,用戶彼此拷貝軟件不但不是“盜版”,而是體現了人類天性的互助美德。對斯托爾曼來說,自由是根本,用戶可自由共享軟件成果,隨便拷貝和修改代碼。他說:“想想看,如果有人同你說‘只要你保證不拷貝給其他人用的話,我就把這些寶貝拷貝給你’。其實,這樣的人才是魔鬼”。


理查德·斯托爾曼


  理查德·斯托爾曼一副披頭士的打扮,看起來像現代都市裏的野人,但如果他將一件“麻布僧袍”穿在身上,又戴上一頂圓形寬邊帽子,有如繪畫作品中環繞聖像頭上的光環。一眨眼的功夫,他又變成聖人,散發着先知般的威嚴和力量。野人與聖人,恰恰就是這位自由軟件的精神領袖理查德·斯托爾曼的雙重屬性,他既是當今商業軟件領域野蠻的顛覆者,又是無數程序員和用戶心目中神聖的自由之神。

  微軟帝國

  據不久前的一期《福布斯》雜誌的年度統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以587億美元的個人資產仍排名世界首富。他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裏創造的財富比傳統的汽車大王、石油大王、鋼鐵大王或金融寡頭在200年時間裏創造的家庭財富還多。


比爾·蓋茨


  像蘋果砸出牛頓的智慧一樣,個人電腦突入蓋茨的腦海也有一個外在的啓蒙者,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衆電子學》雜誌,它封面上Altair 8080型計算機的圖片一下子點燃了比爾·蓋茨的電腦夢。蓋茨打電話給羅伯茨表示要給Altair研製Basic語言,之後,蓋茨和艾倫在哈佛阿肯計算機中心沒日沒夜地幹了8周,爲8008配上Basic語言,開闢了PC軟件業的新路。

  1975年5月,比爾·蓋茨產生了退學的想法,他希望能和好友艾倫一起創辦一個軟件公司,由於父母的極力反對,比爾·蓋茨沒能馬上退學,但他還是離開了西雅圖到了亞帕克基。1975年7月,他與艾倫合作創建公司。微軟公司前身成立時,比爾·蓋茨正好20歲。

  如今微軟已成爲了業內的“帝國”,除了主宰PC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外(這是微軟的命脈),還涉足個人財務軟件、教育及遊戲軟件、網絡操作系統、商用電子郵件、數據庫及工具軟件、內部網服務器軟件、手持設備軟件、網絡瀏覽器、網絡電視、上網服務及近20個不同的Web網站。

  PC直銷

  邁克·戴爾(Michael Dell)曾就讀於奧斯汀的德克薩斯大學,19歲退學。


邁克爾·戴爾


  1984年,邁克·戴爾以1000美元和一個在個人計算機業中前所未有的理念建立了戴爾公司,即避開給產品增值較少的中間商,直接向最終用戶銷售量身訂製的個人計算機。這樣可以根據訂單生產以取消庫存,並把後勤服務與供應商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規範化、低成本的企業文化。通過這種創新的直線訂購方式和在業界率先倡導的服務和技術支持方案,戴爾公司已成爲全球頂尖的個人計算機供應商之一,並且是領先的計算機直線訂購公司和全球發展最快的主要計算機系統公司。

  戴爾公司在PC的領導地位帶來了全球革命,還被公認爲是最大的計算機系統網上供應商,邁克·戴爾因此成爲當時最年輕的首席執行官之一,他的個人資產曾達到214.9億美元。

  蘋果創始人

  不久前,美國《洛杉磯時報》評選出了“20世紀經濟領域50名最有影響力人物”,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與另一名蘋果電腦公司創辦人沃茲·尼克並列第5名,他們的貢獻主要表現爲“創辦蘋果電腦,帶動了全球個人電腦普及應用浪潮,並迫使IBM PC於1981年面市”。歷經了20多年的磨鍊,人們在史蒂夫·喬布斯身上發現了一系列走向成功的閃光之處:首先是信息消費技術產品的主導者,其次,是隨機應變的企業家。


史蒂夫·喬布斯


  1976年,21歲的喬布斯和26歲的沃茲·尼艾克在喬布斯自家的車庫裏成立了蘋果電腦公司。他們的第一個產品是一種沒有鍵盤、機箱、聲音和圖像的計算機電路板,他們稱之爲Apple I。1977年4月他們成功開發了Apple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臺具有彩色圖形顯示功能、鍵盤、電源和造型的個人電腦產品,也是第一臺在市場上進行銷售的個人電腦。1985年,蘋果公司已經擁有了20億美元的資產,成長爲當時硅谷燦爛的明珠。

  喬布斯的另一個功績是在1997年9月重返該公司任首席執行官後,對奄奄一息的蘋果公司進行大刀闊斧的公司改組和一連串新產品降價促銷的措施。喬布斯抓住Internet浪潮帶來的機遇,相繼推出了Power Macintosh G3、iMac和iBook等一系列劃時代產品,不僅讓蘋果電腦公司起死回生,從赤字累累奇蹟般地變爲連番獲利,而且使蘋果在1998第四個財政季度創造了1.09億美元的利潤。蘋果重新回到了全球信息技術潮流領袖的地位,並帶動全球個人電腦與信息技術產品時尚化、易用化的新潮流。

  以太網之父

  鮑伯·梅特卡夫(Bob Metcalfo)被稱爲以太網之父,並且提出了網絡的實用性與其使用者數目的平方成正比的“梅特卡夫法則”,即如果網絡中有n個用戶時,網絡中就有n(n-1)個潛在商品,當第n+1個顧客加入此網時,該用戶就向其他所有用戶提供了2n個潛在商品。


鮑伯.梅特卡夫


  鮑伯·梅特卡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後來到哈佛念博士。他在哈佛大學宣讀了闡述以太網的論文,哈佛大學說理論性不強,要他進行理論昇華,然後再答辯。梅特卡夫無奈,只好到心理學家泰勒這裏來“昇華”,想不到卻搞出驚人之舉。在他主持下,施樂硅谷研究中心1973年5月,第一次在局域範圍內實現了微機間的聯網。梅特卡夫欣喜不已,當他要給這個新聯網系統取名字時,一想到哈佛大學說他的理論深度不夠,就氣不打一處來,想到19世紀末物理學家們提出的玄虛不已的以太(Ether)理論,就鄭重其事把它命名爲“以太網”(Ethernet),並於1977年申請了專利。1979年4月,鮑伯·梅特卡夫正式成立了3Com公司,目標就是推進以太網成爲業界標準。現在當以太網帶寬開始向10G邁進時,誰還能說以太網不是業界的一個標準呢? IT偏執狂

  葛魯夫絕對是20世紀史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開創了微處理器產業、引爆了個人電腦革命並一手將英特爾打造成超級競爭機器。他的競爭策略是:推出新產品、主動降價打擊競爭對手、再推出新產品……,這個逼迫自己不斷進步,不讓對手有任何喘息空間的策略,讓英特爾主宰個個電腦產業的時間超過十年。現在他雖然已經退居二線,但葛魯夫仍然是位值得研究的大師。


安迪·葛魯夫


  1998年1月5日,是葛魯夫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他戰勝了英國王妃戴安娜、克隆綿羊多莉之父伊安·威爾馬特和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成爲《時代週刊》新一屆的年度世界風雲人物,加上1997年英特爾輝煌的業績,葛魯夫的名聲和威望被推上了巔峯。

  而之後的葛魯夫選擇了急流勇退,1998年5月他將CEO一職交給公司總裁貝瑞特,只留下更具象徵性的董事會主席一職。這一方面與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有關,另一方面是處於戰略轉折點的CPU市場,迫使他提前讓賢。此後,由於公司業績不佳,加上低端市場操作不力,公司股票比高峯時下跌30%以上。葛魯夫走得恰是時候,這位好鬥、愛發脾氣、有駕馭力的鐵腕人物必須將權力之杖讓與一個更和氣、更具親和力的人,才能使英特爾力挽狂瀾。

  藍色救星

  20世紀80年代末,將頭埋在沙裏的IBM公司經理們,面對新崛起的個人電腦還死抱着大型電腦的概念不放。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歐美經濟蕭條,IBM公司內部機構臃腫,連續幾年公司股票不斷下跌,一時間,不少持悲觀態度的人士認爲,IBM已經難以逃脫覆舟的命運,當時的IBM幾乎成了一輛沒人要的破車。


路易斯·郭士納


  1993年郭士納正式接管IBM,開始發起向PC業的進軍,重振IBM雄威。1994年底,IBM獲得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贏利30億美元。正如郭士納所說,信息革命即將發生,IBM再也不能靠亮皮鞋和微笑來過關了。

  1995年6月5日,處理完內部事務的郭士納終於將鋒芒掃向了外界。他瞄上了Lotus公司,不顧Lotus總裁吉姆·曼茲的反對,決定強行吞併。6月11日,這樁生意最終以35億美元成交,成爲當時軟件史上最大的購併案。之後,郭士納將Lotus的Notes軟件作爲武器,向軟件市場發動總攻,並一舉拿下了企業網絡市場。1995年,IBM營收突破了700億美元大關。

  郭士納爲IBM帶來了滾滾利潤,也爲他自己掙得了不菲的收入。1996年他已獲得了82.5萬股期權,賬面價值6900萬美元。1997年3月,董事會同意再給他增加30萬股期權,希望他再幹一個任期到2002年,爲此公司將另加200萬股票認購權。如果IBM股票能保持10%的增勢,那這批股票將值3.3億美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