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的那個“接觸點”

文/苑伶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爲 WISE1.0 大會第二天中午我和城覓的創始人琪緣約着吃飯,吃着吃着就聊到對第一天下午 demo 項目的看法,聊完之後覺得還挺受啓發的,所以把一些隻言片語的聊天筆記貼在這裏,分享給大家。

總體來說,琪緣比較喜歡享借和敢玩這兩個項目,喜歡的原因也比較簡單,享借是他覺得這個產品可以激發人們內心光明的一面,大概因爲這個願景和城覓和食色都有點像,都是想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喜歡敢玩是因爲敢玩現場放的那個視頻特別棒,一下就把大家的興趣拉到很高的一個點,現場創造了需求(雖然這個市場還是比較小衆)。所以這也是爲什麼基本場外的人看到這個項目之後都評論說不太能理解爲什麼它是第一,因爲現場和場外看到的很不一樣。這個做法很值得借鑑到產品裏。

然後因爲有一個餐廳推薦的產品和城覓比較像,比較多的時間我們在說這個項目。琪緣的想法是,從一開始的時候一個產品就想把“推薦”、“訂座優惠”、“社交關係推薦”這三件事都做了是很難的,因爲這三件事情是很不相同的事。

如果你要做信息層面的推薦,一開始去做訂座和優惠會很奇怪,你不能又當球員又當裁判。而如果你要做社交關係推薦這件事,是不能一開始就嚷嚷說“用戶都可以到這上來,你們能看到自己好友的推薦 balabala……”因爲一開始都會有一個冷啓動的問題,如果用戶上來了發現沒有好友就會很失望。

我說我之前用贊那度的時候有一個很棒的體驗,當時我在看一家酒店,然後很偶然在“想去”的用戶裏面看到我認識的人的名字,然後點到他的主頁,又發現了另外一個我認識的人,這種在一個陌生的產品裏都能看到好友的感覺就很驚喜很贊。

所以社區的氛圍最好要讓用戶慢慢地感受到社區、有你自己的好友的關係鏈的感覺然後再說出去,像 Airbnb 就把 Facebook 的關係鏈導入做得很好,現在甚至可以做到一上來就能看到 Facebook 好友給你推薦的前 20 個房子。

所以再抽象出來說一點,琪緣覺得現在很多初創的創業者都容易去搭一個很大的架子,但是其實產品上並沒有和用戶的“接觸點”。什麼是接觸點呢?就是小米講的單點突破的概念,比如德國去打蘇聯的時候,他們是找一個單點去打,這樣蘇聯又不敢只把兵都部署在這個單點上,就會部署得分散。而德國又堅持只去打這個點,把這個點打穿了以後繼續往下打,而不是兵分幾路,直到把這個點打穿爲止。

具體到產品上來說,比如說陌陌一開始做的就是“附近的人”這個點,大家上來就是找附近的人,週末去哪兒就能讓你不知道週末要去什麼地方的時候,就打開這個 app 看看有什麼活動是可以去的。但是如果一開始三件事都想做,就容易讓用戶想不起這個產品究竟可以帶來什麼,沒有接觸點。

琪緣說,他之前他每次去工場跟汪華和開復聊,review 產品的時候,都會講一個最高點、一個最低點,最高點是以後的想象空間,這個產品可以有多大的願景,講完最高的可能性,低到最小的點他們也會講,比如小到一個界面怎麼設置、每個設置帶來的用戶數據和結果怎麼樣,每一種設計的轉化率如何、能不能帶來用戶的增長。包括汪華會下很多很多的 app,注重很小的細節,每一個產品的點都很關注。

但是現在很多的創業公司的問題是,都在想做一箇中間形態的事,很容易忽略掉,產品和用戶的那個“接觸點”。

原文地址:http://www.36kr.com/p/216616.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