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向對象到面向切面

1. C語言抽象出了軟件所在的領域(domain): 由變量v1,v2,...和函數f1,f2,...組成的空間

 

2. 面向對象(OOP)指出,在這一領域上可以建立分組(group)結構:一組相關的變量和函數構成一個集合,我們稱之爲對象(Object)。同時在分組結構上可以定義一個運算(推理)關係:  D > B, 派生類D從基類B繼承(inheritance),相應的派生對象符合基類對象所滿足的所有約束。推理是有價值的,因爲根據 D > B, B > A 可以自動推導出 D > A,所有針對A的斷言在理論上對D都成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派生對象 is a 基類對象”)。編譯器也能有點智能了。
   一個有趣的地方是,D > B意味着在D和B之間存在着某種差異,但是我們卻無法把它顯式的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在代碼層面上我們無法明確表達 D - B是什麼。爲了把更多的信息不斷的導入到原有系統中,面向對象內置提供的方法是建立不斷擴展的類型樹,類型樹每增長一層,就可以多容納一些新的信息。這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只不過是一種倒立的金字塔,最終基點會被不斷增長的結構壓力所壓垮。

 

3. 組件技術(Component)本質上是在提倡面向接口(interface),然後通過接口之間的組合(Composition)而不是對象之間的繼承(inheritance)來構造系統。基於組合的觀念相當於是定義了運算關係:D = B + C。終於,我們勉強可以在概念層面上做加法了。
   組件允許我們隨意的組合,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的方向構造系統,但是組件構成的成品之間仍然無法自由的建立關係。這意味着組件組裝得到的成品只是某種孤立的,偶然的產物。
   F = A + B + C  ? G = A + D + C。

 

4. 在數學上,配備了加法運算的集合構成半羣,如果要成爲羣(Group),則必須定義相應的逆運算:減法。 羣結構使得大粒度的結構變換成爲可能。
   F = A + B + C = A + D - D + B + C = (A + D + C) - D + B = G - D + B
   在不破壞原有代碼的情況下,對原有系統功能進行增刪,這就是面向切面(AOP)技術的全部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