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氣發聲五大問題的解析

用氣發聲五大問題的解析

六、用氣發聲問題的解析

發聲的時候是吸氣還是呼氣?如果是呼氣,爲什麼又要提倡保持吸氣的感覺來發聲?發聲前的深吸氣腹部是脹起來還是憋進去的?爲什麼呼吸時胸部與肩膀不能有明顯的起伏動作?脫離發聲的單純呼吸訓練有必要嗎?

弄清這些問題是很有必要的。深入瞭解並純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提高發聲的能力、效率以及口語表達力,並且有效地防治嗓音職業病。古人說“氣者,音之帥也”,正是基於這種正確認識而高度概括出來的。

下面依次回答上述提問。

1.呼氣吹動聲帶才能振動發聲。

氣息是人體發聲的動力,動力作用於發音體才能引起振動而產生音波,因此發聲時肯定是伴隨着呼氣動作。具體來說就是:肺部呼出的氣流吹動聲帶引發振動,聲帶振動產生基音,引發體內各共鳴腔中的空氣一同振動,音量得到擴大,於是產生了人的聲音。這就叫做“用氣發聲”。


2.保持吸氣的感覺來發聲,才能減少呼氣流量,減慢呼氣速度,提高發聲效率。


“用氣發聲”,並不意味着要使勁呼氣,用猛烈的氣息去衝擊聲帶。咳嗽、怒罵、狂呼,就是這種高耗能的用嗓方法,聲音效果極差,又很容易損傷聲帶而引致聲音嘶啞。上文已經論及,科學的用氣發聲,追求的是既節省氣息,又提高發聲效率。因此,在呼氣發聲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吸氣的狀態,使擴大胸廓的吸氣肌肉羣與縮小胸廓的呼氣肌肉羣形成對抗力量,維持胸廓內一定的內壓,這樣才能穩勁地控制呼出氣流的強弱、大小、緩急、深淺,爲聲音的連貫、流暢以及表達的抑揚變化提供堅實的基礎。否則,如果在呼氣發聲過程中放鬆吸氣肌肉羣,這樣胸腔就會失去對呼氣力量的對抗力而很快縮小,失去彈性,聲音維持的時間便很短,音色也會發直、發白,打不響、傳不遠,難以進行高低、強弱、虛實等各種變化。聲樂老師上課時經常提醒學生保持吸氣的、往裏吞的感覺來唱歌,就是這個原因。


3.深吸氣必然促使肺底部擴張而推動膈肌下沉壓迫腹部內臟,因而腹部自然會具有彈性地脹起來。


有些人呼吸時外觀上看只是胸部微有起伏,腹部則沒有多大變化。即使有變化,也往往是呼氣時腹部隨着胸部的收縮而鼓起來,吸氣時反倒憋進去。這種呼吸法僅僅使用肺部的上方來交換氣息,通常稱之爲淺呼吸(或稱上胸呼吸)。在身心平靜自然的狀態下,這樣的呼吸蟹是足夠維持生命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作用的。但如果用這種淺呼吸方法來支持發聲,就會給人一種缺乏底氣的感覺。當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時候,政治家在大庭廣衆間演說的時候,播音員主持人在戶外或較大的場面中用聲的時候,演員在舞臺上唱歌、演戲的時候,對於氣息運動的控制要求就比日常生活狀態複雜一些。比如,爲了舒緩連貫地表達清楚較長的話語,或者爲了輕鬆自如地唱好完整的樂句,就必須延長呼氣過程和減少吸氣頻率;爲了使句與句之間的意思不因換氣的過長間隔而產生中斷,就必須縮短吸氣過程;爲了在吸氣頻率減少的情況下還能保證呼氣的延長和吸氣的縮短,就必須大大加強吸氣的靈活性與儲氣的控制力,等等。

這樣,如果運用上述自然性的淺呼吸方法,必然難以使呼和吸的生理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而獲得發聲的最佳動力。動力不足,就容易自覺不自覺地調動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來加大動力,這往往會引起頸肌、下顎、喉頭的緊張僵硬,使聲音逼緊、蒼自,耐久力差。因此,在教學、演講、播音、主持、歌唱的時候,一般要掌握運用呼吸的幅度和控制力都大於自然呼吸的方法——膈肌式深呼吸法。這種方法首先要求把氣吸到深處。深,就必然會動用到肺的底部。肺的底部一擴張,就必然會推動隔肌下沉壓迫腹部內臟。而由於腹部的後面是腰脊柱,底下是骨盆,被壓迫的腹腔內臟惟有從前面軟的部位即肚皮尋求出路,才能給肺部讓出較大的空間以儲存氣流。所以,深呼吸自然造成吸的時候腹部具有彈性地脹起來(肺臟底部膨脹擠佔上腹空間),呼的時候腹部癟進去〔肺臟底部縮小還原)。與此同理,發聲前深吸氣,腹部必然是脹起來的;發聲時慢呼氣,腹部是漸漸憋進去的。習慣以淺呼吸支持發聲的人,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的練習,以體會正確的發聲呼吸方法並改變舊習慣。


4.胸肩部過於緊張會影響氣息的深入,影響呼吸的靈活調節和聲帶的自如振動,降低腳腔共鳴效果。


在教學中經常碰到這麼一些人,一提醒深吸氣。就猛然聳起肩膀,鼓起胸膛,以致上胸部僵硬緊張、脖頸部血管怒張。這樣發聲,十個有九個聲音擠、堵、壓,缺乏彈性與通暢感,嗓子也很容易疲勞。他們大概以爲:深吸氣,不就是爲了吸進多點氣息嗎?肺在胸膛裏,不撐大胸膛怎能吸進較多的氣息呢?於是就使勁撐。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深吸氣的道理,上一段已略作闡述,這裏再補充說明幾點:

第一,確實,用來儲存氣息的肺是在胸膛裏,但胸腔外圍有肋骨、胸脊和背脊保護着肺的前後左右,無論你怎麼努力聳肩撐胸,胸膛所提供給肺部的容量都是很有限的。要想儲存更多更深入的氣息,就得開發肺的底部,而只有隔肌下沉推動腹部內臟往前面以及腰兩旁移動,肺底部纔有可能充盈擴張以儲存深入的氣息,因此,深吸氣主要是引起腹部及腰部兩旁的舒展脹滿而不是胸肩的撐起。想靠胸肩部的起伏動作來控制氣息的深入。可以說只是瞎幫忙,幫倒忙。

第二,硬的骨頭和軟的肌肉,哪個彈性大?當然是肌肉。試試模仿小孩傷心抽泣或哈哈大笑(這兩者都需要大量耗用氣息,是下意識的深呼吸運動),同時一手摸胸部,一手模腹部,體會一下是哪個部位彈動?毫無疑問,是腹部。軟的地方纔能產生敏捷流暢的彈性力量,用彈性的力量來工作,呼與吸的調節才能靈活自如,纔有高效率。不信,試試保持腹部不動,靠胸部的起伏動作來發動哈哈大笑或抽泣,看看效果是如何的僵硬不堪,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第三,要求胸肩部在發聲時不能有明顯的起伏動作,並不意味着胸部就不須擴張即不參與深呼吸的運動。恰恰相反,要想使氣息通暢、深人,要想使共鳴器堅實、挺拔,胸部就須有適度的擴張。只是,這種擴張必須在呼與吸的整個過程都穩穩地基本保持住,不能伴隨着一呼一吸的交替而頻繁地一縮(塌下)一張(鼓起)。否則,既白白地消耗體力,又容易將注意力分散到無效動作上。而且,胸肩部離脖子比較近,一起一伏的動作很容易牽動脖子、下巴、舌頭及周圍的肌肉同時用力,這必然影響氣息的暢通和聲帶的振動。更重要的是,我們身體內的呼吸通道都是重要的共鳴通道,呼氣發聲時,如果胸部塌陷,對共鳴的影響就可想而知。要求發聲時胸部始終保持擴張狀態,不要因呼吸運動而產生明顯的起伏動作,也是爲了獲得穩定的胸腔共鳴。


5.進行呼吸訓練的意義在於提高呼吸肌肉能力,促使呼吸器官運動機能的不斷強化,從而獲得發聲機體的自由。


進行脫離發聲的深呼吸訓練當然有必要。專門的呼吸訓練,其生理意義決不僅止於呼吸本身,更重要的還在於呼吸肌肉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由此而促進呼吸器官運動機能的不斷強化。尤其是,當今人們追求的這種越來越節省體力、依賴外物的“傻瓜”式生活方式,使得很多人越來越少從事有益於促進呼吸肌肉強健的體力活動,因此,專門針對呼吸肌肉進行訓練以保持其活力就顯得至關重要。練習時還不妨誇張一些、腹肌運動幅度大一些,這樣有利於更全面地發展和提高呼吸肌肉運動的力量、速度和靈敏度,爲更快地掌握用氣發聲技巧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實際使用時,則不要有多餘的強調動作,只須稍稍在肺肌處使勁。經過長期的訓練,這種“在膈肌處使勁”的呼吸習慣就會逐漸養成、鞏固,進而轉化爲下意識的動作,就像開懷大笑時根本不須強調深呼吸動作一樣,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動化的,這樣便獲得了發聲機體的自由,無論說話還是歌唱都可以輕鬆自在而又高效率。正如荷伯特·凱薩利所說:“倘若他的呼吸肌肉羣的功能是正確的並且也有了適當鍛鍊,歌手可以有權把他的橫膈膜、他的肋骨、他的胸部忘掉:不需要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它們的動作上。”在發聲中忘掉橫膈膜、肋骨、胸部,忘掉它們的動作—這就是熟者生巧的自如境界。可見,讓呼吸肌肉羣日益健壯發達,使正確的幅肌式深呼吸動作成爲無須用主觀意志管理控制的本能,這就是進行呼吸訓練的主要目的。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