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個學習、思考與實踐的過程

http://www.21ctcm.com.cn/shenxin/zhenren/1875.html

導讀: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發出“大學生無用”的聲音,那麼,有志青年如何脫穎而出?本文天清地寧老師從怎麼學、怎麼思考、怎麼實踐應用三個方面,講述了怎樣合理利用時間吸取不同領域的知識,提高個人的實踐應用能力,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更上一層樓。

 

很多學生學了四年,抓不到學習的要領,當今有太多的學生虛度光陰,太多的大學老師尸位素餐,這導致了許多大學生抱着滿腔的學習熱情來到大學,被無聊的校園文化磨掉了他們學習的熱情,變得沉淪頹廢。那麼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該怎樣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呢?

第一個是怎麼學,第二個是怎麼思考,第三個是實踐應用。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裏的邏輯關係,學習是簡單吞進去吸收,思考是把學到的知識學問吞進來後怎麼咀嚼,把老師、朋友、師長與書的學問轉換成自己的精華。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也有自己獨特的長項和的短處,一定要探索一個合適自己的一個路,這個路對不同的人來說有共性也有差異性。先談談共性,等下會涉及到如何把學到的東西真正轉換成自己的豐富營養。有句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讀多了你纔會有自信,大家好好琢磨這句詩,一個人他有東西積累,自然品味、談吐、言辭就不一樣。而這些內涵與學問積累,最後怎麼落實到實踐中去應用呢?

談到實踐應用,很多人說你經歷多了也就會了,其實不能這麼說。很多人經歷了十年、二十年才參悟一、兩句話,而高手他只需要很少的一些經歷、實踐,他就能迅速參悟很多的實踐應用方法和途徑、技巧因此把知識轉換成自己的東西,還要回到實際的應用,否則的話就沒有意義了,最後就變成了簡單的思想。所以一定要清楚,到大學讀書,或者作爲成年人,他要在人生的長河中提高自己的學問和品味,更好的把握人生,一定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具體話來說,怎麼學、怎麼思考、怎麼應用。

 

怎麼提高學習能力?

我們先把第一個問題一步步來分析。怎麼學?大家一定要清楚學習是包括三個層次的,第一個是收集信息,第二個是系統的吸收,知識體系的建立,第三個是參悟智慧。大家有沒有發現三個層面都是可以概括爲泛泛的學習,但是其具體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你們剛纔講的,學了四年,現在大腦空空的,是爲什麼?因爲你們考完試後什麼都忘記了,老師講的知識,你基本上是停留在收集信息的第一個階段。表面上,不同的專業有很多的專業概念、知識點,其實這些都是屬於信息層面的知識,而信息層面的東西每天都會更新,而且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而更新的信息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事物的運作規律?沒有人跟你講,或者說老師也沒有搞清楚,或者根本就沒有到這個層面,導致了學生第一學習興趣不高,即使有些學習興趣高的,學習完了也沒有做到把知識沉澱爲自己的東西,浮華在外,更別提應用了。比如營銷,上課列舉了4p,swot,這些所謂的專業工具,如果你是有思考能力的學生,你就要會反問:這些所謂的專業概念,專業方法和工具,產生背景是什麼?這些概念和方法產生的條件、前提是什麼?因爲任何東西的存在都離不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時間和空間決定了事物存在的環境,這句話我之所以這樣說,因爲我這些年讀書往往是在第三層面參悟智慧,在提煉哲學思維方面下了功夫,所以我概括出來的知識都是時空條件的產物。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真正提高學習能力,就不要陷進所謂的知識概念裏,更不要把你主要的精力放在收集信息的層面,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既定的時間、精力條件下,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成爲很重要的問題。要提高效率,就先得明白,我們學習吸收進來的東西是分層次的。有些是糟粕多精華少,如果你自己學習的時候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就會導致時間、精力的浪費,也就導致了在同等學習時間下你的學習效果不那麼好。明白學什麼,怎麼分配時間、精力,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學習、吸收知識,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學問。如果這個問題解決好,你就比別人跑得快。

 

所以我第一個問題先要大家搞清楚學知識分三個層次,現在很多的大學生,包括工作了的人都渾渾噩噩,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最需要下功夫學習的東西,最需要花精力去沉澱的東西。現在社會紛繁複雜,專業領域層出不窮,社會變化速度很快,有點讓人茫然不知所措,每個領域都有很多知識和技巧。作出上述感嘆的人,大部分都是霧裏看花。《黃帝內經》有句話:“愚者差異,智者察同”,我們讀書、學習與別人交流目的就是做一個智者,而智者更多的是看到世界相通的地方,而笨的人更多看到的是事物的差異性。所以現在的社會,尤其大學強調分科教育,按照我讀書思考與實踐的社會經驗,體會最深的就是把聰明的人教笨,越教越弱智。舉個例子,如搞物流專業,物流說白了就是搬運工,本就是把原材料分配然後存儲在倉庫裏,再在從倉庫裏面運到工廠,再把生產的成品按不同的流向運輸。這裏面第一個是原材料產地,第二個就是工廠、倉庫,第三個就是運輸。高度抽象的角度看就是兩個靜態的點和一個動態的網絡。物流管理,一定要把它放在整個管理流程中去看,他只是管理的一個環節,企業運作絕對不只是物流,但你專門搞一個專業,說白了運輸就算包含配送也沒有什麼東西,現在還搞一個物流技術,只不過是把很多的物流管理過程中的環節標準化了,然後電腦自動分類。它沒有太多所謂質的本質差別。爲什麼現在物流比較重要呢?那是因爲現在市場競爭力度提高,需要廠商對市場的反饋速度更快、更敏捷,如果你要更快,就必須把從原材料、產品出廠之後等整個供應鏈的節奏要加快,而且更需要彈性,提高物流配送與整個供應鏈的配合,這裏提高的技術無非就是電腦技術能更快幫助企業提高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他本身就這麼多,沒有太多複雜的東西。現在變成一門專業,花了時間去學,什麼分類、托盤、查車,這些需要學嗎?這些都屬於信息,只要把物流倉庫的實地照片或者把物流企業一天的流程拍成一個小時的片子,大家看一遍,什麼都知道了,還開一門專業去講,哎!

還有國際運輸也成了一門課,這些都沒有必要在大學裏開,最多開一個知識講座,告訴學生有這麼一個過程。很簡單就是去企業拍一個流程,怎麼做、做什麼的,就可以了。作爲一個大學生你要幹什麼啊,你需要培養觀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爲問題會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但現在的學生很多盯着這些知識點的概念,但是根本就不會觀察問題,更不會提出問題。觀察現象的能力不夠,那麼就不能準確提出問題,更別說解決問題。所以爲什麼說大學生能力差,很重要的是他因爲不能找到問題,錯了也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我上次講,你學會了提問題,那麼問題就已經解決一半了。而現在大學生太多是把不是問題的當問題,而把重要的不當一回事,那這教育是不是在給社會培養蠢才、庸才,培養一大堆的出來不會隨時間、空間而變動的人。培養的學生抱着一大堆死的概念、知識,出來怎麼會解決問題?如營銷專業,現在還有專門的廣告專業。廣告這門課告訴你有什麼廣告分類,專門有幾章講什麼報紙廣告啊、平面廣告、電視廣告咋咋的,那以後再出一個公共汽車廣告,那不是又要作一個分類?很多教科書都在非常無聊的告訴你專業概念的知識信息。廣告新興媒體不斷出現,肯定就會有新的載體,你不需要告訴學生這些東西,你需要告訴學生的是廣告的功能如何實現,如何走進廣告受衆的內心世界,如何讀懂廣告受衆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掌握藝術感染力,理性分析廣告的目標,準確把握受衆的心。專門搞一個廣告專業,四年學啥?這個專業人只能做廣告?一個人把大智慧搞通了,做一件事,他不需要我們現在那麼多的信息概念,他也能最有效的把握事情的關鍵點,用最有效的方法找到答案,而這個能力恰恰是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或者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的。

 

如何學會思考,從而更好的轉化所吸取的知識

 

一個人你需要學會思考,學會怎麼樣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所以如何學習的第一個問題大家一定要要搞清楚。你學的很多東西都是把你引向誤區的,而不是提升你的能力的。我給大家開的書目單,這些書都是給你拓寬視野的,告訴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然後多層次分析,從表層、深層的看,從靜態、動態的看。書目單的書很雜,有建築的、風水、中醫、藝術、社會學、心理學、物理的書,這些書都是讓你換個角度去看,能得到不同的結論。你看了這些書的話,認識到自己原有的習慣思維膚淺性和侷限性,從而促進自己不斷的去升級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提升智慧。提升智慧我只用兩個字就是“參悟”二字,參者,三也,舉一反三,來來回回,把一些你看似懂的東西換個角度再來回推一推,最後豁然開朗,一通百通,所以要“悟”,你通達各種學問,最後還是要靠你的心。靠你的心就要找到你的心在哪裏?爲什麼叫開悟、開竅。竅不開就不能悟,開悟、開竅靠什麼呢?靠一個人的靈氣,一講靈我們就知道要變動,要有敏感性。但現在大學學的東西越學越死板,越學學標準化、流程化,把人之爲人最重要的悟性、靈氣給扼殺了,導致一大堆學生都沒有靈氣,不會變通,不會分析問題。所以我覺得參悟智慧,很重要的第一個,要更好地認識這個事,要多維度、全方位認識這個事。

 

第二個是要搞清楚人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生的目的。因爲我們認識世界回過頭來是爲了更好的做人,做一個身心健康、快樂、從容自在的人。而現在的教育很少在這個層面下功夫,教了一大堆高分低能的人,高學歷、心裏很脆弱的人,動不動就有自殺傾向,精神抑鬱、鬱悶等等。因爲現在教育沒有把人的學問與智慧在教學中灌輸、啓發。包括很多工作的人,他說我遇到了突破不了的坎,能否通過我自己的學習跳出來?結果他沒跳出來,因爲他不懂得什麼是學習。如一個人得病了,我們慣性是找醫生,把病痛的感覺給消失掉,這絕對是一個單向思維,如果一個人擅長學習,通過學習提高多元化思維,他就不會着急,我病了、難受,這就是身體給我發出的信號,比如四肢乏力,沒勁,就要想這身體發出的信號想告訴我什麼呢?如果你起來發現眼睛紅腫難受,一般就會說是不是發炎了,要去找醫生,這就是常人思維。要是你有學習能力,肯定會想眼睛痛或者喉嚨疼這種信號,肯定要讓我放下生活中的事情去聆聽它的聲音,讀懂這個信號的意義。一層一層過濾,最近幾天幹我什麼了?這段時間或者是長期積累了什麼習慣導致了我現在這種不舒服,這症狀是近期影響還是長期積累?我們能否讀懂信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能否很好的恢復身體健康。但是我們可以看現在的人都病急亂投醫,病急亂投醫還不如先不忙着投,先看清楚在投。如果被不良醫生騙了,就怨人,但你反過來看自己,作爲病人,也是事矛盾的一方,爲什麼不睜大眼睛看清這個醫生?爲什麼不讀懂了你身體的信號再去投醫?所以要學會多角度、多維度思維,還有就是逆向思維。現代人多是單向、靜態思維、順方向思維,現代人看似聰明實際很笨,因爲都機械化、模式化、程序化了等固化了。

如何學習,學習的內容分三個層次,把這個問題理解清楚了,你就知道學習的內容、分類以及時間的精力安排,本身就是如何學習的第一個重要內容。我以前在給本科生畢業論文評論中,講過現在作爲成年人,學習的內容無非是兩類,一個是專業知識的內容,第二個是學科領域的知識,大家可以看,信息跟知識不一樣。知識是條理化、系統化的,信息是一些散點,知識是系統框架的東西。比如關於營銷,最近中國的山寨手機出來衝擊傳統市場,這個就這叫信息,但是怎麼分析信息?這個信息出來後透視了中國企業營銷的什麼特徵和規律?這就需要用專業眼光去看。山寨和正規品牌手機,怎麼去看這個問題?站在參悟智慧的角度,不需要那麼多的專業營銷理論去看,有真就有假,事物就是相生相剋的,正反相互存在,你爲什麼被山寨手機超越,被控制市場份額,埋怨人家侵犯技術專利等等,可是否有反思自己的問題?

 

讀書時間、精力的合理分配

大家看,從三個不同層面看同一個現象得出的結論不一樣,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層次的人看同一個現象,得出的結論不一樣。真正要提升自己能力,最要的是提高分析的層次和角度。所以我在講如何對分類學習內容、精力安排方面,講到專業知識是一類,學科領域知識是一類,第三類是智慧經書。現在大學生很多學習的內容很多都是盯着專業知識,不知道智慧經書的價值,大家可以發現專業在不斷更新換代,學科方面也強調很多跨學科。我自己讀書這些年來的體會,一個會學習會讀書的人,他應該在專業知識花的時間不應該超過10%,學科領域所花的時間不應該超過15%,讀智慧經書不應該少於75%有沒有發現,假定是一百單位的時間,如果你把75%甚至90%的時間用來讀經書,花在看具體專業知識絕對不要超過10%,但是這個比例有個重大的前提,就是學生是上等根器,至少是中上等根器的學生。如果是中等根器的學生,建議專業知識得看20%的時間,學科領域看40%左右,智慧經書看40%的時間,這是中等根器的人,比例當然不用百分百精確。因爲中等根器的學生,你不能期待他做社會精英人士,因爲他的先天能力、氣魄有限,但是作爲上等根器的人你會不會學習,能否在年輕時抓緊時間,督促自己學習,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人生道路是否順暢。所以我看到很多中上根器的學生,因爲不知道怎麼學,虛度了很多光陰。上等根器的學生,最好專業知識花2%的時間,學科領域的知識花5%的時間,剩下93%的時間好好看經書。

 

從不同視角看問題

而且讀書、學習還有很重的問題,讀有形的書和無形的書不一樣。這個涉及到後面的思考和運用。爲什麼說上等根器的人讀書時間在專業知識方面不超過2%,因爲專業知識都鑽到牛角尖去了,什麼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廣告管理、倉儲管理,還有農業管理等等,分這麼多幹啥呢。經濟與管理,本來就是一個連貫的系統,而現在的經濟與管理分開,如管理學專業的學生,宏觀的東西少了很多,如貨幣戰爭、金融格局與國際經濟的格局完全離不開外交、軍事、政治,可是現在即使經貿學院,也很少開國際政治和國際外交等課程,因此知識體系就不完備,那麼看問題就不全面,動不動就ISLM模型、貨幣均衡,誰跟你均衡啊?這些理論知識全部咋誤導學生,把看問題看偏差,把一個整體複雜的經濟現象跟其他的社會現象、軍事、外交、人文等割裂開來,割裂開來看世界那麼就有問題了,所謂爲什麼強調看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要多於學科的。而現在我們把經濟學科、管理學科分開來了,一個學管理學經濟的人,不懂歷史、政治、軍事、外交,沒有政治眼光,沒有我們講的歷史人文的修養,他就很難做出大學問。所以大家知道,在學科裏面,不同學科思維角度有差異,如歷史學科,他看現實世界,跟純經濟學科或政治學科看世界是有差異的。歷史學科他更多地從動態角度,大尺度角度去看現象。如現在的國際格局就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代的重現,合縱聯盟,從歷史動態去看。如果研究經濟、研究政治的人,做國際企業管理、跨國公司的人,要是沒有這個思維,肯定做不好高層次的精英。這些的學問,眼光需要人們長時間的積累,不僅僅是慢慢從基層做起就會有的,沒錯,高層次是要從低層次做起,但是不是每個從低層次的做起的人到了那個時間他就有高層次的思維?未必!作爲一個學生,作爲一個有學習能力的人,肯定是不能那麼功利,現在學的東西就能馬上就要用得着,現在很多學的東西是儲備的,如果很多東西我們都不知道要學,做到那個份上的時候,就會發覺駕馭不了那個船。如果你學過中醫,從中醫視角看企業國家的宏觀經濟、微觀經濟、市場經濟週期的變化,就會豁然開朗,這就是另一個視角。如用再用看風水的思維去看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人員結構的安排,這個是大尺度學科的跨度。用看風水的思維來觀察社會的各個階層,這種動態的變化也很有意思。那我想這些要是知識儲備不夠,你根本連概念都沒有,中國的風水、命學、中醫的根都是易經,但在具體應用,都有自己的語言體系,是否發現,命學、中醫、風水的語言體系源頭都是易經的思維。所以你把易經的思維和這三套思維融匯在一起,你肯定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如果在做學問的時候,這些東西你都沒有接觸過,那麼看問題層次就比較低,有侷限,更不要說一通百通了。

 

經書對於大學生的價值

所以爲什麼重視經書?任何本書成爲一個學科的經典,肯定有它的東西,而中國人對經典的定義理解與西方人完全是不一樣的。差異在哪裏?

學生:中國人強調智者察同。

《黃帝內經》這些經書,就算你不從醫也要看看《黃帝內經》,看看人體跟天地的同步性,悟性更高一點的,從人體生理、心理的生滅跟宇宙的生滅聯繫起來,可以總結出什麼?我們思考問題要把小系統和大系統的規律、同步性把握好。《黃帝內經》提出經絡和臟腑的生理、心理的傳變機制,要是有智慧的人,馬上把這種思維應用在企業管理、宏觀經濟管理、行政管理等領域。我們爲什麼說要讀經書,經書提供給你的東西不是知識點的問題,也不是某個領域的問題,他是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有重要貢獻。所以爲什麼要化75-90%的時間的比例看智慧經書。如我要大家花時間看《天堂遊記》,姑且先不討論是否有天堂、地獄、三清、五老等等,但從方法論去看,包括五老怎麼跟現代人使用的東西匹配的關係,如金母流行金屬製品。你要是讀懂了這段文字包含的思維方法,再把這個思維方法拿來應用看現在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與現象,你就會有一個更高的視野。然後再看無極-三清-五老-天地人萬物的宇宙演變的思維模式,抽象出來去分析一個市場的孕育、形成與生滅,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能夠成爲經書,肯定不是中下等根器人可以理解的。高層次的東西是用通俗的的語言還是抽象的語言去寫?高手用通俗的語言去寫,能使不同根器的人各取所需,而用抽象的語言,只能針對有限的一部分人。如《天堂遊記》很多學佛、學道的人不認爲是一本經書,但是我看完那麼多經典,《天堂遊記》從方法論上就很值得學習,很多人學易經學了很多年不得開竅,但要是認真看看《天堂遊記》論述的三清、五老、到人類世界萬物,你就清楚了易經的卦抽象思維怎麼演變出來的。所以看書分配時間精力,本身對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就很重要,如果你連學的重要內容都比別人少了很多,怎麼談你有層次,你有內涵呢?

 

所謂高手,就是他要簡單就可以簡單,他要複雜就可以複雜,他能把複雜變簡單,把簡單變複雜,這就叫來去自如。書應該是先越讀越厚,然後是愈讀愈薄,最後變成無字經書,可薄可厚,有形無形都能通達。你要達到由厚變薄,由有形變無形。你就經歷下面兩個階段:即如何思考和如何應用,就不是簡單的學了。

學是吸收,吸收完了怎麼思考、應用提升是另外一個方面。

剛纔在討論書的知識的分類,書籍的不同分類也涉及到思考應用的問題。接着談怎麼思考的問題。相當一部分人讀書越讀越呆,變成書呆子,他學了這麼多,走入了思辨,相當一部分人把讀書積累學問變成炫耀的資本,變成增強自信、去與別人競爭的籌碼,而不是把這些學問變成提升自己生命智慧的途徑。說白了,讀書不是爲自己生命而讀,而是爲了渴求外面的一些東西而讀,也就是說讀書的發心錯誤,動機有問題,真正會讀書的人,首先會搞清爲何而讀書。我個人的理解,一個會讀書的人是越讀越想讀、喜歡讀、享受讀書。但現在很多人,包括商場、官場、紅塵裏的很多人讀書太功利了,沒有真正消化作爲自己獲得快樂人生的途徑。我從小學讀到博士,現在好多年都不讀書了,很多年不讀,那是因爲我差不多讀完了,這是什麼概念?這麼多年那麼多的問題都是通過讀書,自己來尋找答案,而自己的路是越走越寬,越來越自信、明亮,所以我覺得有形的書我不需要再讀了,因爲再多的書也跳不出我以前積累的知識體系。高手讀書怎麼讀?先把一本書拿過來,先看書名和目錄,再加上內容摘要。一看書名和目錄,完全是以前沒有接觸的學科或完全不同的領域,你就得關注了,很可能這是個全新的視角,但也可能包裝一下忽悠人的,搞新概念吹大牛的書。所以說爲什麼要讓大家讀智慧經書呢?讀聖賢的經書,這些知識騙子肯定會原形畢露,他根本忽悠不了你。

 

全息概念、系統論等借用西方的等等概念,你要是讀了中國的經書,現在西方所有學科的新概念,都離不開佛、道、儒三教經典,所以你讀經書就抓住了根本,任何時髦的變化都出不了根本,也就是萬變不離其宗。很多書呆子買了一大堆書,以爲自己掌握了很多新概念,什麼管理的、經濟的、人文的、後現代的,這些人把知識概念當成炫耀,越讀越傻,他不會融會貫通。什麼叫融,什麼叫貫?融就是融合,把不同學科,知識體系融合,融合的能力就從智慧來,而智慧是靠參悟的,不是學的。參悟的過程就是要把一邊讀的東西一邊實踐,再回來思考。舉個例子,我接觸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之前,我對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以及對教學的方法我有這樣的一個觀點:我理解的東西,我用最通俗的語言教給你,你就會容易理解,你的心理有什麼鬱悶或迷惑的問題,我是怎麼看,我把我的看法說出了,那應該也解決了。但是我我讀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我推翻了這個觀點,爲什麼推翻呢,因爲回過來看儒家的經典,“己所不Yu,勿施於人”,看孔子與不同弟子談“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佛陀在講什麼叫“智慧”、什麼叫“佛”在不同的經書的解釋演繹也是不一樣的,再看《道德經》的“善言不辨,辯言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看這些經文結合榮格的去看,東西方聖人的觀點是一致的,但聖人的觀點與我們一般俗人的觀點不大一致的。我對於教學以及給人家解惑的時候就是一般俗人的觀點,我的看法是什麼,我就告訴你,但實際上這個效果不理想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首先你得理解對方的角度,對方理解的層次高低直接決定了溝通效果與效率;第二溝通方法和溝通過程的節奏把握也決定了溝通效果,光有理性,沒有感性,沒有讓對方在交流溝通中感覺到你的真情,那麼這樣效果不理想,反過來光有熱情、真誠,而沒有理性去操控溝通過程的節奏,那麼溝通的效率也不高,交流的效果不好,實際最後我們都是爲了解決問題。如昨天跟**溝通,我再次醒悟,我過去花了那麼多時間,試圖幫她走出那種沉重的心理,運用的方法不對,效果不理想,效率很低,因爲沒有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說的,屬於強塞型,塞不進去,但我以爲塞進了。我們要知道,學了一大堆知識,你不會用,或者用得不理想,就是你思考得不成熟,就很可能是單方向在用,沒有多方向隨機應變的能力。檢驗學習能力,檢驗嫺熟,是要通過實踐運用的。像昨天入靜讓她回到過去調閱心理的印記,重新看自己的過去的煩惱,這樣一種方法比前幾天的效率要高得多,這就是在於對知識學問的掌握的嫺熟以及運用的能力如何。

 

突破學習最大的敵人是突破自己的慣性

我反覆強調掌握是一回事,運用起來效果如何,取決於自己的理性與自控能力,越是你熟悉的人、親近的人,越容易帶着情緒化,這樣容易事與願違,投入大產出小。這如何學習、思考、應用三個問題是三位一體的,如能掌握榮格的這一套已經很不容易了,他的語言晦澀。如果你掌握了榮格這一套,再把《論語》、《大學》、《道德經》與佛經的東西對比,就更難了,這需要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你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然後去解決一個人的心理問題,那時更難了。

這個由學習再到思考再到運用的過程中,往往是一個從書呆子到學以致用的精英人才的質的突破。這個質的突破一定要大家在學的過程中要有恰當的方法,就是要善於不斷總結,總結的過程很大程度就是要學會質疑和否定自己。因爲我們學的知識越多,以前成功的案例越多,越有可能成爲我們解決新問題獲得更高層次智慧的障礙與瓶頸。所以說人生的修養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要永遠謙虛,對於生活工作的每一次體驗都不要那麼肯定,你錯了不是全盤的失敗,順利成功了就不一定沒有缺陷,這就是我們學習、思考、實踐三位一體的重要原則。

昨天談到,通過心理的回放,讓她看到過去的經歷畫面,這種方法和思路我總結過的,但我不知不覺的慣性,又用上了強塞的方法,我再次感覺到學習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就是我們的定向思維、定向習慣。而定向思維、定向習慣往往又是自信的基礎,因爲你擅長這板斧。我的這種強塞式方法或者理性觀點拋給對方,會讓一些人受益,而且受益人還不少,但是只要有一個失敗的案例,就足以讓你去反思警醒,你的不是完美的,我們所謂的完美是強塞型、教學型、交流性、顧問型等等方法你都能運用嫺熟,針對不同對象在不同時空條件下都能手到擒來,這纔是完美。就像體操比賽的單項冠軍和全能冠軍,全能冠軍的份量肯定比單項份量強,我們要做全能冠軍相當難,但是你可以說我爲什麼要全能,我做單項就好了。沒錯,但是往往作爲單向冠軍的你遇到特殊的問題時可能就卡殼了,而我們人生不斷的經歷往往不斷會有起伏,起的時候往往會把問題看的簡單,跌到低谷的時候往往又容易全盤否定自己,生命的規律往往是通過人生的起伏教育你,暗示你,你要從起伏的暗示中從單向走向全能,就不會有煩惱,有智者從容自在的那種大智慧我覺得人最大挑戰來自自己情緒與固有的思維習慣,所以要善於否定自己,否定自己不是全盤否定,而是要看到自己的弱項。而否定自己,質疑自己你是需要讀書的,需要冷靜的。讀書不僅要讀有形的書,更要讀無形的書,在與別人的交流過程中讀懂別人的反饋,這裏就是實踐應用了。很多人說你應該去多勤工儉學,多參加社會實習、活動等等,從而提高實踐運用能力,我不認同這種觀點。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不在於你參與活動的多與寡,而是在於你是什麼心態和方法去實踐。實踐無處不在,並不是一定要到公司上班才叫實踐。爲什麼說有些人一上班人家上手快,有些人上手慢,也就是說人家實踐能力強,因爲他在上班前就有很好的實踐潛質,人家觀察別人怎麼做就會了,爲什麼你不會,讓別人手把手教,摔了跟斗才能恢復過來?這就是因爲思考有限,實際應用能力有限,不能知一達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