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商用需要跨越的坎 -- 前言

OpenStack作爲目前最火熱的開源雲計算項目,以其鬆耦合、開放的架構和快速的產品迭代得到了衆多IT廠商和客戶的支持。所謂鬆耦合架構是指OpenStack各組件之間都是以鬆耦合的方式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雲平臺,這樣各組件的發展就可以比較獨立,不會受其它組件的制約。所謂開放架構是指OpenStack的各組件都是以driver plugin的方式來構建,允許各廠商將自己的插件便捷的集成到OpenStack裏,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在產品迭代方面,OpenStack保持每6個月發佈一個大版本的進度,除了增強原有組件的功能和可用性,還不斷的引入新的組件,從最初的聚焦IaaS發展到現在,已經延伸到PaaS到和容器管理平臺。比如Trove組件提供了數據庫即服務,Sahara組件提供了大數據平臺即服務,Magnum組件提供了容器即服務(目前主要是對Kubernetes和Swarm的支持)。


應該說,OpenStack的架構已經基本涵蓋了IaaS和PaaS,指明瞭雲計算平臺的發展道路,這也是爲什麼OpenStack逐漸成爲事實上的私有云標準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目前比較成熟的還是IaaS部分,PaaS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目前市面上提供基於OpenStack的雲計算解決方案的廠商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傳統的IT巨頭如IBM, HP, Oracle和紅帽,一類是傳統的CT巨頭如華爲和華三,另一類是創業性公司,比如美國的Mirantis, RackSpace,以及國內的九州雲、UnitedStack,、EasyStack等。對於所有的基於OpenStack的雲計算解決方案廠商,都需要找到一條路能夠讓OpenStack方案成功落地。在這個過程中,理想的情況是方案極大的幫助了客戶,同時企業也通過自己的創新和努力獲得了合理的利潤。目前這個市場看着熱鬧,競爭者也很多,但是有多少案例落地後真正的獲得了客戶的口碑,又有多少項目真正有利潤,恐怕只有客戶和參與的廠商最清楚。


在衆多雲計算項目中,客戶由於不清楚一些技術細節,往往容易被廠商忽悠,結果等落地後發現好像和預期的差別挺大。同時,一些廠商自己可能也沒理清楚,就出來忽悠客戶,結果等方案開始落地時才發現很多最初的設想都實現不了。舉個簡單例子,現在很多廠商的宣傳裏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是能夠支持多種異構平臺,比如KVM, VMware, Hyper-V, PowerVM, Xen等,同時還提供SDN功能。不理解技術的客戶可能會認爲這兩個部分是獨立的,互不影響,結果相信了廠商的宣傳。但事實是這兩者之間密切相關。目前所有的主流虛擬化平臺都提供2層網絡交換機的虛擬化,但並不是所有的虛擬交換機都支持SDN的協議,比如PowerVM。有些虛擬交換機即使支持,比如VMware的vSwitch,要實現SDN也需要單獨購買商業的網絡軟件插件,同時和OpenStack的集成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單純的OpenStack並不能完全作爲一個雲計算操作系統,它就像Linux Kernel,僅僅完成最核心的架構以及功能。最終的商業化(商用)還需要經過很長一段路,就像Redhat的Linux企業發行版一樣,能夠真實的契合到最終客戶的需求。這一點正是衆多雲計算廠商可以做或正在做的事情。


本文之後的系列文章將詳細闡述OpenStack商用需要跨過的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