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vaCache簡介(一)

前言

在多線程高併發場景中往往是離不開cache的,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來需要選擇不同的cache,比如分佈式緩存如redis、memcached,還有本地(進程內)緩存如ehcache、GuavaCache。之前用spring cache的時候集成的是ehcache,但接觸到GuavaCache之後,被它的簡單、強大、及輕量級所吸引。它不需要配置文件,使用起來和ConcurrentHashMap一樣簡單,而且能覆蓋絕大多數使用cache的場景需求!

GuavaCache是google開源java類庫Guava的其中一個模塊,在maven工程下使用可在pom文件加入如下依賴:

        <dependency>
            <groupId>com.google.guava</groupId>
            <artifactId>guava</artifactId>
            <version>19.0</version>
        </dependency>


Cache接口及其實現

先說說一般的cache都會實現的基礎功能包括:

提供一個存儲緩存的容器,該容器實現了存放(Put)和讀取(Get)緩存的接口供外部調用。 緩存通常以<key,value>的形式存在,通過key來從緩存中獲取value。當然容器的大小往往是有限的(受限於內存大小),需要爲它設置清除緩存的策略。

在GuavaCache中緩存的容器被定義爲接口Cache<K, V>的實現類,這些實現類都是線程安全的,因此通常定義爲一個單例。並且接口Cache是泛型,很好的支持了不同類型的key和value。作爲示例,我們構建一個key爲Integer、value爲String的Cache實例:

	final static Cache<Integer, String> 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
			//設置cache的初始大小爲10,要合理設置該值
			.initialCapacity(10)
			//設置併發數爲5,即同一時間最多只能有5個線程往cache執行寫入操作
			.concurrencyLevel(5)
			//設置cache中的數據在寫入之後的存活時間爲10秒
			.expireAfterWrite(10, TimeUnit.SECONDS)
			//構建cache實例
			.build();
據說GuavaCache的實現是基於ConcurrentHashMap的,因此上面的構造過程所調用的方法,通過查看其官方文檔也能看到一些類似的原理。比如通過initialCapacity(5)定義初始值大小,要是定義太大就好浪費內存空間,要是太小,需要擴容的時候就會像map一樣需要resize,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需要gc的對象,還有比如通過concurrencyLevel(5)來限制寫入操作的併發數,這和ConcurrentHashMap的鎖機制也是類似的(ConcurrentHashMap讀不需要加鎖,寫入需要加鎖,每個segment都有一個鎖)。

接下來看看Cache提供哪些方法(只列了部分常用的):

/**
 * 該接口的實現被認爲是線程安全的,即可在多線程中調用
 * 通過被定義單例使用
 */
public interface Cache<K, V> {

  /**
   * 通過key獲取緩存中的value,若不存在直接返回null
   */
  V getIfPresent(Object key);

  /**
   * 通過key獲取緩存中的value,若不存在就通過valueLoader來加載該value
   * 整個過程爲 "if cached, return; otherwise create, cache and return"
   * 注意valueLoader要麼返回非null值,要麼拋出異常,絕對不能返回null
   */
  V get(K key, Callable<? extends V> valueLoader) throws ExecutionException;

  /**
   * 添加緩存,若key存在,就覆蓋舊值
   */
  void put(K key, V value);

  /**
   * 刪除該key關聯的緩存
   */
  void invalidate(Object key);

  /**
   * 刪除所有緩存
   */
  void invalidateAll();

  /**
   * 執行一些維護操作,包括清理緩存
   */
  void cleanUp();
}
使用過程還是要認真查看官方的文檔,以下Demo簡單的展示了Cache的寫入,讀取,和過期清除策略是否生效: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cache.put(1, "Hi");
		
		for(int i=0 ;i<100 ;i++) {
			SimpleDateFormat sdf = new SimpleDateFormat("HH:mm:ss");
			System.out.println(sdf.format(new Date()) 
					+ "  key:1 ,value:"+cache.getIfPresent(1));
			Thread.sleep(1000);
		}
	}


清除緩存的策略

任何Cache的容量都是有限的,而緩存清除策略就是決定數據在什麼時候應該被清理掉。GuavaCache提了以下幾種清除策略:

基於存活時間的清除(Timed Eviction)

這應該是最常用的清除策略,在構建Cache實例的時候,CacheBuilder提供兩種基於存活時間的構建方法:
(1)expireAfterAccess(long, TimeUnit):緩存項在創建後,在給定時間內沒有被讀/寫訪問,則清除。
(2)expireAfterWrite(long, TimeUnit):緩存項在創建後,在給定時間內沒有被寫訪問(創建或覆蓋),則清除。
expireAfterWrite()方法有些類似於redis中的expire命令,但顯然它只能設置所有緩存都具有相同的存活時間。若遇到一些緩存數據的存活時間爲1分鐘,一些爲5分鐘,那隻能構建兩個Cache實例了。

基於容量的清除(size-based eviction)

在構建Cache實例的時候,通過CacheBuilder.maximumSize(long)方法可以設置Cache的最大容量數,當緩存數量達到或接近該最大值時,Cache將清除掉那些最近最少使用的緩存。
以上是這種方式是以緩存的“數量”作爲容量的計算方式,還有另外一種基於“權重”的計算方式。比如每一項緩存所佔據的內存空間大小都不一樣,可以看作它們有不同的“權重”(weights)。你可以使用CacheBuilder.weigher(Weigher)指定一個權重函數,並且用CacheBuilder.maximumWeight(long)指定最大總重。

顯式清除

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顯式地清除緩存項,而不是等到它被回收,Cache接口提供瞭如下API:
(1)個別清除:Cache.invalidate(key)
(2)批量清除:Cache.invalidateAll(keys)
(3)清除所有緩存項:Cache.invalidateAll()


基於引用的清除(Reference-based Eviction)

在構建Cache實例過程中,通過設置使用弱引用的鍵、或弱引用的值、或軟引用的值,從而使JVM在GC時順帶實現緩存的清除,不過一般不輕易使用這個特性。
(1)CacheBuilder.weakKeys():使用弱引用存儲鍵
(2)CacheBuilder.weakValues():使用弱引用存儲值
(3)CacheBuilder.softValues():使用軟引用存儲值

清除什麼時候發生?

也許這個問題有點奇怪,如果設置的存活時間爲一分鐘,難道不是一分鐘後這個key就會立即清除掉嗎?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要實現這個功能,那Cache中就必須存在線程來進行週期性地檢查、清除等工作,很多cache如redis、ehcache都是這樣實現的。
但在GuavaCache中,並不存在任何線程!它實現機制是在寫操作時順帶做少量的維護工作(如清除),偶爾在讀操作時做(如果寫操作實在太少的話),也就是說在使用的是調用線程,參考如下示例:
public class CacheService {
	static Cache<Integer, String> 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
			.expireAfterWrite(5, TimeUnit.SECONDS)
			.buil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new Thread() { //monitor
			public void run() {
				while(true) {
					SimpleDateFormat sdf = new SimpleDateFormat("HH:mm:ss");
					System.out.println(sdf.format(new Date()) +" size: "+cache.size());
					try {
						Thread.sleep(2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
		}.start();
		SimpleDateFormat sdf = new SimpleDateFormat("HH:mm:ss");
		cache.put(1, "Hi");
		System.out.println("write key:1 ,value:"+cache.getIfPresent(1));
		Thread.sleep(10000);
		// when write ,key:1 clear
		cache.put(2, "bbb");
		System.out.println("write key:2 ,value:"+cache.getIfPresent(2));
		Thread.sleep(10000);
		// when read other key ,key:2 do not clear
		System.out.println(sdf.format(new Date())
				+" after write, key:1 ,value:"+cache.getIfPresent(1));
		Thread.sleep(2000);
		// when read same key ,key:2 clear
		System.out.println(sdf.format(new Date())
				+" final, key:2 ,value:"+cache.getIfPresent(2));
	}
}
控制檯輸出:
00:34:17 size: 0
write key:1 ,value:Hi
00:34:19 size: 1
00:34:21 size: 1
00:34:23 size: 1
00:34:25 size: 1
write key:2 ,value:bbb
00:34:27 size: 1
00:34:29 size: 1
00:34:31 size: 1
00:34:33 size: 1
00:34:35 size: 1
00:34:37 after write, key:1 ,value:null
00:34:37 size: 1
00:34:39 final, key:2 ,value:null
00:34:39 size: 0
通過分析發現:
(1)緩存項<1,"Hi">的存活時間是5秒,但經過5秒後並沒有被清除,因爲還是size=1
(2)發生寫操作cache.put(2, "bbb")後,緩存項<1,"Hi">被清除,因爲size=1,而不是size=2
(3)發生讀操作cache.getIfPresent(1)後,緩存項<2,"bbb">沒有被清除,因爲還是size=1,看來讀操作確實不一定會發生清除
(4)發生讀操作cache.getIfPresent(2)後,緩存項<2,"bbb">被清除,因爲讀的key就是2

這在GuavaCache被稱爲“延遲刪除”,即刪除總是發生得比較“晚”,這也是GuavaCache不同於其他Cache的地方!這種實現方式的問題:緩存會可能會存活比較長的時間,一直佔用着內存。如果使用了複雜的清除策略如基於容量的清除,還可能會佔用着線程而導致響應時間變長。但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沒有啓動線程,不管是實現,還是使用起來都讓人覺得簡單(輕量)。
如果你還是希望儘可能的降低延遲,可以創建自己的維護線程,以固定的時間間隔調用Cache.cleanUp(),ScheduledExecutorService可以幫助你很好地實現這樣的定時調度。不過這種方式依然沒辦法百分百的確定一定是自己的維護線程“命中”了維護的工作。


總結

請一定要記住GuavaCache的實現代碼中沒有啓動任何線程!!Cache中的所有維護操作,包括清除緩存、寫入緩存等,都是通過調用線程來操作的。這在需要低延遲服務場景中使用時尤其需要關注,可能會在某個調用的響應時間突然變大。
GuavaCache畢竟是一款面向本地緩存的,輕量級的Cache,適合緩存少量數據。如果你想緩存上千萬數據,可以爲每個key設置不同的存活時間,並且高性能,那並不適合使用GuavaCache。



參考

官方github


官方文檔中文翻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