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11.2

獲取對象信息

當我們拿到一個對象的引用時,如何知道這個對象是什麼類型、有哪些方法呢?

使用type()函數

判斷對象類型,使用type()函數:
基本類型都可以用type()判斷:

>>> type(123)
<class 'int'>
>>> type('str')
<class 'str'>
>>> type(None)
<type(None) 'NoneType'>

如果一個變量指向函數或者類,也可以用type()判斷:

>>> type(abs)
<class 'builtin_function_or_method'>    #指向函數
>>> type(a)
<class '__main__.Animal'>    #指向類

但是type()函數返回的是什麼類型呢?它返回對應的Class類型。如果我們要在if語句中判斷,就需要比較兩個變量的type類型是否相同:

>>> type(123)==type(456)
True
>>> type(123)==int
True
>>> type('abc')==type('123')    #都是字符型
True
>>> type('abc')==str
True
>>> type('abc')==type(123)
False

判斷基本數據類型可以直接寫int,str等,但如果要判斷一個對象是否是函數怎麼辦?可以使用types模塊中定義的常量:

>>> import types
>>> def fn():
...     pass
...
>>> type(fn)==types.FunctionType
True
>>> type(abs)==types.BuiltinFunctionType
True
>>> type(lambda x: x)==types.LambdaType
True
>>> type((x for x in range(10)))==types.GeneratorType
True

使用isinstance()

對於class的繼承關係來說,使用type()就很不方便。我們要判斷class的類型,可以使用isinstance()函數。

回顧上次的例子,如果繼承關係是:
object -> Animal -> Dog -> Husky

那麼,isinstance()就可以告訴我們,一個對象是否是某種類型。
先創建3種類型的對象:

>>> a = Animal()
>>> d = Dog()
>>> h = Husky()

然後,判斷:

>>> isinstance(h, Husky)
True

沒有問題,因爲h變量指向的就是Husky對象。
再判斷:

>>> isinstance(h, Dog)
True

h雖然自身是Husky類型,但由於Husky是從Dog繼承下來的,所以,h也還是Dog類型。換句話說,isinstance()判斷的是一個對象是否是該類型本身,或者位於該類型的父繼承鏈上。
因此,我們可以確信,h還是Animal類型:

>>> isinstance(h, Animal)
True

同理,實際類型是Dog的d也是Animal類型:

>>> isinstance(d, Dog) and isinstance(d, Animal)
True

但是,d不是Husky類型:

>>> isinstance(d, Husky)
False

能用type()判斷的基本類型也可以用isinstance()判斷:

>>> isinstance('a', str)
True
>>> isinstance(123, int)
True
>>> isinstance(b'a', bytes)
True

並且還可以判斷一個變量是否是某些類型中的一種,比如下面的代碼就可以判斷是否是list或者tuple:

>>> isinstance([1, 2, 3], (list, tuple))
True
>>> isinstance((1, 2, 3), (list, tuple))
True

總是優先使用isinstance()判斷類型,可以將指定類型及其子類“一網打盡”。

使用dir()

如果要獲得一個對象的所有屬性和方法,可以使用dir()函數,它返回一個包含字符串的list,比如,獲得一個str對象的所有屬性和方法:

>>> dir('ABC')
['__add__', '__class__',..., '__subclasshook__', 'capitalize', 'casefold',..., 'zfill']

類似xxx的屬性和方法在Python中都是有特殊用途的,比如len方法返回長度。在Python中,如果你調用len()函數試圖獲取一個對象的長度,實際上,在len()函數內部,它自動去調用該對象的len()方法,所以,下面的代碼是等價的:

>>> len('ABC')
3
>>> 'ABC'.__len__()
3

我們自己寫的類,如果也想用len(myObj)的話,就自己寫一個len()方法:

>>> class MyDog(object):
...     def __len__(self):
...         return 100
...
>>> dog = MyDog()
>>> len(dog)
100

剩下的都是普通屬性或方法,比如lower()返回小寫的字符串:

>>> 'ABC'.lower()
'abc'

僅僅把屬性和方法列出來是不夠的,配合getattr()、setattr()以及hasattr(),我們可以直接操作一個對象的狀態:

>>> class MyObject(object):
...     def __init__(self):
...         self.x = 9
...     def power(self):
...         return self.x * self.x
...
>>> obj = MyObject()

緊接着,可以測試該對象的屬性:

>>> hasattr(obj, 'x')   # 有屬性'x'嗎?
True
>>> obj.x
9
>>> hasattr(obj, 'y')   # 有屬性'y'嗎?
False
>>> setattr(obj, 'y', 19)   # 設置一個屬性'y'
>>> hasattr(obj, 'y')   # 有屬性'y'嗎?
True
>>> getattr(obj, 'y')   # 獲取屬性'y'
19
>>> obj.y   # 獲取屬性'y'
19

如果試圖獲取不存在的屬性,會拋出AttributeError的錯誤:

>>> getattr(obj, 'z') # 獲取屬性'z'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ttributeError: 'MyObject'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z'

可以傳入一個default參數,如果屬性不存在,就返回默認值:

>>> getattr(obj, 'z', 404) # 獲取屬性'z',如果不存在,返回默認值404
404

也可以獲得對象的方法:

>>> hasattr(obj, 'power')     # 有屬性'power'嗎?
True
>>> getattr(obj, 'power')     # 獲取屬性'power'
<bound method MyObject.power of <__main__.MyObject object at 0x10077a6a0>>
>>> fn = getattr(obj, 'power')     # 獲取屬性'power'並賦值到變量fn
>>> fn     # fn指向obj.power
<bound method MyObject.power of <__main__.MyObject object at 0x10077a6a0>>
>>> fn()     # 調用fn()與調用obj.power()是一樣的
81

小結

通過內置的一系列函數,我們可以對任意一個Python對象進行剖析,拿到其內部的數據。要注意的是,只有在不知道對象信息的時候,我們纔會去獲取對象信息。如果可以直接寫:sum = obj.x + obj.y 就不要寫:sum = getattr(obj, ‘x’) + getattr(obj, ‘y’)

一個正確的用法的例子如下:

def readImage(fp):
    if hasattr(fp, 'read'):
        return readData(fp)
    return None

假設我們希望從文件流fp中讀取圖像,我們首先要判斷該fp對象是否存在read方法,如果存在,則該對象是一個流,如果不存在,則無法讀取。hasattr()就派上了用場。

請注意,在Python這類動態語言中,根據鴨子類型,有read()方法,不代表該fp對象就是一個文件流,它也可能是網絡流,也可能是內存中的一個字節流,但只要read()方法返回的是有效的圖像數據,就不影響讀取圖像的功能。

實例屬性和類屬性

由於Python是動態語言,根據類創建的實例可以任意綁定屬性。
給實例綁定屬性的方法是通過實例變量,或者通過self變量:

class Stud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s = Student('Bob')
s.score = 90

但是,如果Student類本身需要綁定一個屬性呢?可以直接在class中定義屬性,這種屬性是類屬性,歸Student類所有:

class Student(object):
    name = 'Student'

當我們定義了一個類屬性後,這個屬性雖然歸類所有,但類的所有實例都可以訪問到。來測試一下:

>>> class Student(object):
...     name = 'Student'
...
>>> s = Student() # 創建實例s
>>> print(s.name) # 打印name屬性,因爲實例並沒有name屬性,所以會繼續查找class的name屬性
Student
>>> print(Student.name) # 打印類的name屬性
Student
>>> s.name = 'Michael' # 給實例綁定name屬性
>>> print(s.name) # 由於實例屬性優先級比類屬性高,因此,它會屏蔽掉類的name屬性
Michael
>>> print(Student.name) # 但是類屬性並未消失,用Student.name仍然可以訪問
Student
>>> del s.name # 如果刪除實例的name屬性
>>> print(s.name) # 再次調用s.name,由於實例的name屬性沒有找到,類的name屬性就顯示出來了
Student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編寫程序的時候,千萬不要對實例屬性和類屬性使用相同的名字,因爲相同名稱的實例屬性將屏蔽掉類屬性,但是當你刪除實例屬性後,再使用相同的名稱,訪問到的將是類屬性。

練習

爲了統計學生人數,可以給Student類增加一個類屬性,每創建一個實例,該屬性自動增加:

class Student(object):
    count = 0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Student.count+=1
# 測試:
if Student.count != 0:
    print('測試失敗!')
else:
    bart = Student('Bart')
    if Student.count != 1:
        print('測試失敗!')
    else:
        lisa = Student('Bart')
        if Student.count != 2:
            print('測試失敗!')
        else:
            print('Students:', Student.count)
            print('測試通過!')

運行結果:

Students: 2
測試通過!

小結

實例屬性屬於各個實例所有,互不干擾;
類屬性屬於類所有,所有實例共享一個屬性;
不要對實例屬性和類屬性使用相同的名字,否則將產生難以發現的錯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