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工程師過的這小半輩子

七年前,我將博客從CSDN搬移到開源中國(OSCHINA.NET),今天我又將重新開啓CSDN的博客!
這一去一回的“輪迴”,CSDN的朋友們是否還記得我?
朋友們紛紛發私信問“這幾年都去哪裏了?”
其實,我並沒有走遠,只是花了這幾年的時間去沉澱自己,
下面就給大家講述一下我這個嵌入式工程師過的這小半輩子。
講述了一個嵌入式工程師世界觀的變化過程。
第一章.博客遷移與迴歸
    當初遷移CSDN的博客到OSCHINA的主要原因是CSDN的博客加載速度慢,而且隔三差五的不能寫文章。有一天我朋友建議我把博客遷移到OSCHINA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後,我決定將博客搬移到OSCHINA,在OSCHINA上我感覺到了社區的活躍,互動頻率非常高,但是實際上遷移到OSCHINA以後,我剛好開始了自己嵌入式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太多時間去寫博客。
第二章.求職與換工作
    前幾天,有一位大學4年級的網友向我訴說找工作的苦惱,這些苦惱主要包括:
2.1.他學校不是名校,擔心自己在找工作的時候,受到這方面的歧視。
2.2.他學的是單片機方面的知識,但是又想找嵌入式Linux開發相關的工作,需要重新學。
2.3.網上、書本上學習資料太多,感覺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2.4.看到學院裏面其他能力強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了,而且天天在羣裏面秀工資,感覺好慚愧!
2.5.確實有一些工作機會或者面試機會,但是地點離家鄉、親人太遠。

其實以上問題我自己當初也遇到過,不過自己做了取捨
對於2.1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中國大學生都會遇到,而且不僅是學校的問題,還包括諸如學歷、學位、戶口、地域等等。這裏不如讓我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然後引出觀點,我就讀的大學是一個農業大學的軟件工程管理專業,這所大學在農業轉基因方面非常有名,但是,軟件工程專業,特別是嵌入式系統開發的軟件工程專業,我們那一屆是第一屆,整個軟件學院也建成不到4年,屬於二本級別,好在我們學院有一個3+1模式,就是前3年在學校本地學習,第4年去北京邊培訓邊實習,當時,到第4年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都確定要按照學院的安排去北京了,同學們談到這事都非常興奮,但是我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是農業學校二本專業的學生,我是否有能力和人脈同那些一流學校的學子們搶工作?答案是:沒有
其次,我不是北京戶口,北京(或者上海)是否有戶口、地域方面的用人“潛規則”? 答案是:是
最後,做嵌入式行業,北京的企業是否比較靠前?答案是:否(僅僅是當時)
所以,大三畢業以後我就一個人去了深圳,400元租了個鋪位,一邊在某個地方蹭課一邊找工作,大概一個月左右,第一份工作就落實了。
從上面這個故事,有一個觀點給這位網友:
2.1.1 對自己“條件”要有一個客觀的評估,然後選擇合適的“競爭環境”
 對於2.2這個問題,同樣是一個普遍問題,如今比較嚴重,因爲信息渠道太多了,書籍、視頻、博客、各種社區見面會、各種發佈會。這裏我也講一個漫長的故事,大一的時候,我開始接觸嵌入式Linux,因爲我親哥在成都理工大學唸書,所以家裏面有幾本C/C++的書籍,我念高中的時候,每個月回家3天,那3天都在啃C/C++(網吧的氛圍也不錯,有和我一起通宵的,不過他們都在研究電子競技),當時覺得那東西非常有趣而且神奇,進入大學以後,每年一萬四千多的學費,再加上每個月五百多元的生活費,給父母帶來了很大負擔,後來我開始打零工,攢到了不少因子,首先花700元買了一臺256M內存的臺式機,又花了1350元買了一個S3C2410的開發板,也沒有任何賣板子的電話技術支持(賣板子那家企業當月就倒閉了!),但這些都不是事兒。學習嵌入式Linux的條件基本具備了,大概花了2年的時間,到大二結束,這塊板子差不多全部吃透了,其間主要是閱讀毛德操的Linux內核源碼情景分析的上下兩冊,再加上反覆閱讀源碼和試驗,對Linux的內核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在大三的時候,我在學校附近的企業找了一份不錯的兼職工作,主要是做電力安全檢測儀器的,每週去3天,每個月可以有2000元的補助,再也不用一大早騎着三輪車挨家挨戶“送牛奶了,好冷的。我離開了學校分配的4人寢室,在學校附近租了個頂樓單間,在時間上更自由了,大三這年我自己的目標就是迴歸基礎,所以把C/C++、ARM、Linux全部重新拉了一遍,後來到深圳以後,在一個培訓機構蹭課,因爲我沒能力付完學費,所以叫蹭課,發現培訓機構教的那些知識自己已掌握了八九,我第一次面試,是一家外企,面試那天下了很大一場雨,衣服全部打溼了,但是還好準時趕到了面試地點,很慶幸面試我的技術經理見到我以後沒有把我趕出去,一番閒聊以後,他問了我一個而技術問題,也是唯一的技術問題,問題大概是“如果執行gcc a.c 命令後,輸出什麼?”我的回答是:a.out, 面試結束大概一個周以後,我接到了該公司的二面通知,隨後又是三面,然後才入職。後來,我問那個面試的前輩之所以聘用我的原因,他告訴我一個觀點,"無論你在學校學了多少,對企業來說應屆畢業生都是一張白紙,不同的是紙的質量而已”,所以,對於2.2和2.3的問題,我的觀點是紮實基礎+適當瞭解,這個“基礎”不僅僅指大學的知識,大學學的那些知識大多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前的知識,它們即重要,又嚴重滯後,所以這個“基礎”,是指在某個實際應用的基礎,例如,你要學嵌入式Linux,C/C++基礎少不了、ASM/AT&T彙編要懂、會用Makefile+GCC編譯文件等等。三尺冰凍不是一天的飄雪可以造就的,要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本着踏實、堅持的原則,樹有多大根子就得有多深,不要想着什麼兩三個月就能速成嵌入式Linux開發高手

      對於2.4這個問題,我自己有親身經歷,甚至當初自己做了反面角色,這裏我想說,人與人之間,有些東西是不具備可比性的,那位首先找到工作的同學、那位高薪的同學、我們首先要予以肯定,他們應該有自己的優點(我們可以學習的優點),還有,你看到的僅僅是這些同學“光鮮”的一面,可能沒有看到他們在“昨天”做出的努力,張國榮演的"霸王別姬“(我最喜歡的電影)裏面那個老師傅說了一句話”要在人前顯貴,就得在人後受罪“,這種觀點一直鼓舞着我在嵌入式行業迎難而上,克服各種問題。“顯貴”是一種暗喻,找到一種正確的“追求”或者說“信仰”,能在事業上支撐你走得更遠,不至於在“金錢至上”的信仰洪流中迷失自己。

工作太多容易忘記自己,離家太遠容易忘掉故鄉,如果沒有必要,請儘量選擇離故鄉或者父母近的工作地點,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故鄉給了我們成長的記憶,這是人這種動物最爲寶貴的兩樣東西,不管父母做了什麼讓人心碎的事情,或者童年如何被小夥伴們扒掉褲子在屁股上塞了個“二踢腳”,批判他們的“好壞對錯”沒有意義。

第三章.打工與換工作
    大概四年前的有一天,我穿的“人模狗樣”的,在我親戚家度假,那是冬天少見的一個晴天,我搬了張藤椅放在長江岸邊上,躺在藤椅上的我閉上了眼睛,一縷縷陽光的暖和,一陣陣風掠過不遠處枯草叢所發出的聲音,還有那岸邊鹹溼的氣味,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自己還活着、是那麼的美好和愜意,我有一份工作,還可以帶薪休假,休假完還有事情做,而且這些事情還不算太複雜...  突然間,我被一個“砰”聲音驚醒,扭過頭向後看,是一個大概和我母親年紀差不多的婦人,她把江面上漂浮到岸邊的酸酸乳紙盒子收集起來,在鵝卵石上一個個踩扁,然後裝到一個大麻袋裏面,我就對她開玩笑說“裏面搞不好有螃蟹”,她大概感受到了我的善意,和我聊了起來,兩分鐘不到我們就聊開了,她問到“你在哪裏打工嘛”,我當時楞了一下,心理頗有點不快,只是回答“在深圳上班”,她又說到“我女兒也在深圳,開工都一個多月了,就是QQ公司啊,一個月八千”,她臉上露出了滿足的表情。我之所以感覺“不快”是因爲“打工”這兩個字眼,因爲提到”打工“我第一時間想到我父母在我小學的時候,每年元宵過完,就背上一個大包出去掙錢,四川話叫“找活路”,其實在那個時代,真的是找“活路”,種田一年下來,穀子還不夠自己吃,還要吃兩個月紅薯,父母爲了找“活路”纔出去打工,這是一段不開心的回憶,不過呢,每年過年的時候,我會在村口搭上帳篷等上幾天,父母總會“如約”揹着、擰着、扛着一大堆東西回來,什麼東西都有,嵌着葡萄乾的沙琪瑪、像毛巾一樣的麪包(我第一次見到真以爲是毛巾)、一條非常大的牛仔褲(真的很大很大),最開心的一次,是父親帶了一個黑色照相機回來,雖然沒有交卷,但是裝上電池後只要按一下按鈕,“咔嚓”一聲,那個燈還會閃一下,好開心! “打工”終究不是一個好字眼。不過如今想來,我的確在打工,我受僱於人,爲別人做事,領取僱主薪水,這就是打工,我和環衛工人、建築工人一樣,都是打工,沒什麼不同,至少我們沒有去做搶劫、拐賣、販毒等等傷害別人的事情,我開始接受了這個事實。那麼,嵌入式行業的打工稍微有些不同,首先,這個行業薪水不低,在2010年的時候嵌入式行業本科應屆畢業生平均薪水在5400元左右(深圳)。其次,這個行業打工是一個“受虐”過程,因爲會遇到不同從未遇到過的問題,那怕你是“老司機”也會在新的項目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我的第一份工作選擇了一家外企,因爲前輩們告訴過我一個套路,先到外企鍍金開闊眼界,然後在國內企業選擇一個行業紮根,然後自己創業。我嚴格按照了這個套路走,時間再次驗證了前輩們的經驗是正確的,我在外企裏面經常被”教導“,成長得很快,外企要求也很嚴格,例如,每天要開一次小組會議、技術話題嚴禁使用“它”、“這個”、“那裏”、“大概”等等模糊的詞語、每週一次工作報告、工作時間不能連續超過10小時、每人需要有自己的公開博客等等,日企、韓企對事情還是比較嚴謹的。在外企呆了大概兩年半的時間,我離開了。因爲我知道該做下一步了,所以我換了一家國內規模在100人左右的公司,我確定了紮根工業控制這個行業,因爲在2013年的時候,我看到了“中國製造”的未來,國內這家公司成長速度非常快,老闆也是技術出生,飽受了創業的酸甜苦辣,現在可能有五十多歲了,是個很踏實的企業家,在這家企業我完成了將安卓系統用在工業控制的試驗性嘗試,大概用了兩年的時間,其間有時候薪水會託兩到三個月,這讓我有點情緒,因爲當時我家裏出了點風波急需經濟,不過真的很佩服這家企業的老闆,能夠堅持下去,我會一直記得他。後來我仔細想想,當時我已經25歲了,如果再繼續這樣打工,那麼最少要到30歲才能創業,而30歲又要解決成家的問題,成家後創業會有所顧忌,甚至受到羈絆,所以我在百般猶豫以後提交了離職申請。
第四章.創業的迷茫
辭職以後,我經濟狀況已經很差了,值得慶幸的是家裏的風波得到平息,又過上了平靜的生活,只是比以前的日誌更艱難了。我和一個同樣做技術的朋友合夥籌了五十萬,後續有陸續加入了幾個創始人,註冊了一家自動化設備公司,他轉向市場,而我繼續做技術,偶爾在公司發發貨,做雜事是免不了的,全體加上不到十個人。都說一個新企業只要能夠挺住三年就不怕了,就怕挺不過三年就沒有了,現在企業已經到了經營的第四個年頭,不過我怎麼還覺得比較危險呢! 創業這三年,創始人們爲了
確定公司發展方向,爭論了很多次、嘗試了很多次、也失敗了很多次。首先,消費電子,出貨量一般都比較大,公司容易在短時間起來,更容易得到天使和風投,進而融資。可惜,消費電子不適合我們,因爲消費電子需要市場反應迅速、產品推出週期短、產品備貨量大、渠道依賴大,這些條件都是我們不具備的,更何況我們是一個工業自動化設備公司,真要是做了消費電子,不就成了掛羊頭賣狗肉了麼;再次,LED燈光控制與智能家居,LED燈光控制本身很不錯,可是LED行業當時已經做的非常爛了,一個大媽在中山古鎮做LED,焊上燈珠,用電源點一下能發光就可以出貨,根本不去檢測光衰、顯色等性能,這讓我們覺得LED燈光控制行業,不是我們切入的時候,不然後續再維護上會出現想不到的麻煩,同時,在那個時候,智能家居還沒有興起,就算到今天,智能家居都仍然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也許只是推廣商那裏很火吧...,再次,工業級無人機,這是一個比做普通無人機還“麻煩”想法,當時我們的資源來看,我們有渠道也有技術儲備,但是我們沒有設備去檢測,工業級無人機設備要出貨,需要大量的檢測設備,而且當時我們創始人普遍認爲無人機會火起來,但是不會在工業領域大範圍使用,所以,最終放棄掉這個想法。到最後,有創始人因爲個人原因離開了。我再次和那位從技術轉向市場的合夥人進行了深入的溝通,最後,選擇了繼續做我們擅長的工業人機交互行業,雖然這個市場已經做爛了,但是我們有自己的新想法,所以我們重新將自己的老本行撿起來,開始收集和分析市場的需求,這個過程花了近2年的時間,隨後纔開始項目工程,大概過了一年,產品(硬件,軟件)才成型。還好我們沒有猶豫太久,做一個不確定的選擇總比不做選擇好,所以,現在的我就在這條路上......


謝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