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歷史名人

1、堯帝名叫放勳 姓伊祁 史稱唐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 上古五帝之一 曾爲上古陶唐氏部落長 炎黃聯盟的首領。 據史料考證 堯出生於今保定順平西部的伊祁山。他的母親是陳鋒氏 氏族部落 的女子慶都 父親是赤龍圖騰部落的男子 一說帝嚳 。他知人善任 提拔有德行的舜作爲他的繼承人 這就是上古時代的禪讓制。  

2、祖沖之 (429—500)  
南朝宋齊間著名數學家、科學家。字文 遠。范陽遒(今河北淶水 人。在數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 等方面均有重大的成就。

3、劉備(161—223)
字玄德,東漢時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國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蜀漢王朝的建立者。

4、李萬春(1911-1985
京劇武生演員。字鳴舉。河北雄縣人,滿族。父親是京劇武淨演員李永利。李萬春自幼從父習藝,並向項鼎新學戲。7歲時,即以客串李爲藝名,隨父親在上海、蘇州、無錫、揚州、杭州一帶演出。

5、蓋叫天——張英傑
系河北保定市高陽西演村人,光緒十三年(1887年)生。以演短打武生爲主,他特別講究人物的造型美,主張以外形動作表現人物的神情氣質,以武戲文唱的傑出藝術,馳名我國。
  
6、孫連仲(1893—1990年)
原名席儒,從軍後更名連仲,字仿魯,人稱孫仿公。189323日出生在雄縣龍灣村。

7、酈道元(466 或 472—527)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字善長,范陽(今涿州人 ), 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好學,博覽羣書,並且愛好遊覽 足跡遍及河南、山東、山西、內蒙等地 每到一地 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勢 探溯源頭。參閱了 437 種書 他在實際考察的基礎上 寫下了《水經注》地理鉅著。該書40卷,記述了 1252 條河流的發源地點、流經地區、支渠分佈、古河道變遷等情況,同時還還記載了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資料,以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鉅著 而且也是一部具特色的山水遊記。他爲官執法清刻 ",頗遭皇族、豪強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悅乘雍州刺史蕭寶夤企圖反叛之機, 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作關右大使,途中蕭寶夤把他和他的弟弟道竣及兩個兒子一同殺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 均已失傳。


8、廉頗生卒不詳 ),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將領。燕、趙相臨之地 今保定市廉良村 人。著名的 將相和 說的就是他與藺相如之間的故事。

9、趙匡胤 保州人 《宋史·河渠志》 ), 其高祖趙眺 仕唐 在 唐朝爲官 ), 歷永清、文安、幽都令。曾祖趙珽 歷藩鎮從事 累官兼御史中丞。祖父趙敬 歷營、薊、涿三州刺史。其父弘殷 少驍勇 善騎射。初爲趙王王鎔將 繼爲後唐莊宗典禁軍。 後漢 因功遷護聖都指揮使。後周廣順末 爲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 轉右廂都指揮使領嶽州防禦使。顯德年間 從周世宗徵淮南 累官檢校司徒 天水縣男 與子匡胤分典禁兵。卒後贈武清節度使、太尉。

10、劉禹錫 (772-843) 唐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中山 人 後居河南洛陽。貞元九年 (793 年 第進士 又中博學鴻詞科。 授監察御史。和柳宗元等一起 參加過主張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 敗後 貶爲朗州司馬。後任連州、和州刺史。回洛陽 遷太子賓客 官終檢校禮部尚書 晚年與大詩人白居易過從甚密 其詩通俗流暢 諷刺詩感憤傷時 其名作《插田歌》、《竹枝調》、 《柳枝詞》等組詩 富有民歌特色。《視刀環歌》、《秋風引》意味雋永。在哲學上是個樸素唯物論者 《天論》闡發了無神論思想 主要著作有《劉禹錫集》 40 卷 《劉白唱和集》 卷 《洛中集》 卷 《汝洛集》 卷 《吳蜀集》 卷 《傳信方》 卷。
  
11、盧思道 (535—586) 隋朝詩人 字子行 范陽 今涿州 人 ,少年時跟邢邵學習 曾在北齊任給事黃門侍郎 北周時授官儀同 三司 官名 ), 後來又任武陽太守 隋初爲散騎侍郎。他的詩纖豔多文采 不少是遊宴酬贈之作。他的《從軍行》、《聽鳴蟬篇》爲 後人稱道。《從軍行》已略具初唐初歌行格調 爲一代先聲。原有集 已散佚 明人輯有《盧武陽集》。  

12、奚庭圭 五代時易水 今易縣 人 其祖莫鼐 善造墨 所 制者面有光氣 印文有 奚鼐 或 庚申 二字。唐朝末年 社會動亂 庭圭隨父莫超攜家至安徽歙州。因此地多松樹 故爾定居。父子以造墨爲生。奚氏造的墨堅如玉 紋如犀 成爲造墨名家。南唐皇帝賜姓李 世爲墨官。其墨松煙輕 膠質好 調料 勻 捶搗細。庭圭造墨技術尤高 南唐皇帝常以墨賞賜功臣。賜 翰林院的墨都是雙脊龍樣 爲上乘佳品。相傳 庭圭的墨存放五 六十年後仍 其堅如玉 其紋如犀 ", 抄寫《華嚴經》一部半 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數百年 研墨時尚有 龍腦氣 ", 宋人稱 之爲 天下第一品 。有人說 庭圭墨能削木 掉在水溝裏經月不壞。宋太祖之後 凡皇帝寫詔書都用庭圭墨。每年歙州要向朝 廷進貢 1000 斤墨。當時市場上很難買到庭圭父子的墨。宋仁宗慶曆年間 一枚墨賣到一萬錢 徽宗宣和年間 竟出現了 黃金 可得 李氏之墨不可得 的奇缺現象。北宋詞人秦少游存有庭圭 墨半錠 其質如金石。潘谷也是宋朝的造墨名家 見此墨而下拜 說 :" 這真是李氏故物 我生再見矣。 宋太祖時的墨官張遇也是易州人 唐墨以李庭圭爲第一 張遇第二 衆家評論也是如此。 直到以後造墨家尚鑄字於墨 遵照易水法制造。易水制墨法在宋昆氏的墨注中說 唐李氏以歙州的鬆與易水的鬆相類似 可取松煙與鹿角膠 一名大膠 合制而成。又說易水奚氏都用大膠合墨。內府所存庭圭之小樣墨在古品中最佳。奚氏家族歷代爲墨 官 由於張遇、潘谷都是易州人 善制墨 所以世上稱制墨必仿易水法。

13、李延年 西漢樂壇領袖 定州市人。出身於歌舞藝人世家 天姿聰穎 喜好音樂 能歌善舞。因罪受腐刑爲宦官 在狗監供 職 以擅長歌舞 爲漢武帝所喜歡 以一曲《北方有佳人》 爲其妹入宮提供了契機。其妹入宮後爲李夫人 李延年升爲侍中 參與《郊祀歌》十九章的創作、譜曲。李夫人生子昌邑王劉髆後 李延年爲協律都尉 佩戴二千石印綬 主持樂府歌曲的創作、民間歌謠的收集和整理、西域音樂的改編。李夫人死後 愛馳恩絕 因事被誅。

14、崔峒 博陵 定州 人 擅詩文有聲價 爲唐大曆十才子之 一。初受潞澤節度使幕府功曹參軍 後任左拾遺 終任右補闕。詞采炳然 意思方正。《中興間氣集》謂 :" 清磐渡山翠 閒雲來竹房 流水聲中視公事 寒山影裏見人家。 斯亦披沙揀金 往往見寶。

15、郎士元 (766 年前後在世 ), 唐詩人 字君胃。中山 今河北定州 人 天寶末 (756 年 登進士第。寶應初 選京畿縣官。詔試政事中書 補渭南尉。歷左拾遺 出爲鄭州刺史。工詩 與錢起齊名 爲 大曆十才子 之一 當時朝延自丞相以下出官奉使 無詩視爲羞事。時語云 :" 前有沈、宋 後有錢、郎 。可見一時聲望 其詩多酬贈之作。著有《郎士元詩集》 .

16、崔護 (804 年前後在世 唐詩人。字殷功。博陵 今河北定 州 人。屢試不第。嘗於清明節獨遊城南 走到一個村子叩門求 飲 有一女子端來盂水至。第二年 清明節再往 門庭如故 而戶門鎖。因題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一首於左門扉。數日後復往 有老夫出門曰 :" 吾女讀左扉詩 因病而死。 崔護請見 其女在牀 哭曰 :" 某在此。 傾刻 女開目復活 老夫以女嫁於崔護。貞元十 二年 (796 年〉 登進士第。終嶺南節度使。所作《題都城南莊》詩流傳頗廣 還有《郡齋三月下旬作》、《五月水邊柳》、《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長沙東湖》、《山雞舞石鏡》、《晚雞》等詩。

17、盧仝 約 795—835), 唐詩人 自號玉川子。范陽 今河北涿州人 家貧 惟圖書滿架。年輕時隱居少室山 僅破屋數間。終日苦吟 賴僧施來。朝廷兩度徵爲大夫 不至。當時韓愈爲河南令 頗加禮敬。嘗爲惡少所恐嚇 韓愈方爲申理 盧仝慮盜怨嫌 便請之好茶和解 寫出《茶歌》。元和間 曾作《月蝕詩》譏刺當時宦官專權 韓愈極其工。然而由此得罪奸黨。甘露之變 盧偶與諸客在宰相王涯家赴宴 晚間留宿 亡於亂中。其詩對當時腐敗的朝政與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 風格奇特 近於散文 著有 《玉川子詩集》 卷 《春秋摘微》 卷。

18、盧照鄰 約 635—約 680) 唐代詩人 字升之 號幽憂子。幽州范陽 今涿州市 人。曾任鄧王 李元裕 府典籤,繼調任新都尉。後爲風痹症所因 辭官 住太白山中。因受不住疾病的折磨 自投穎水而死。爲初唐四傑之一。他一生不得志 因鄧王謀反武則天 受株連入獄 出獄後身染惡疾 生活十分艱辛 常乞藥乞錢爲生 因病惡化 投水而死 故他的詩多比苦憤激之辭。他的長篇歌行《長安古意》對封建貴族的驕奢淫逸作了有聲有色的刻劃 深寓慨嘆 並含諷刺 是一首臉炙人口的長詩 對當時的詩歌創作有一定影響。  

19、許懋 (464—532) 。南朝梁學者。字昭哲。高陽新城 今徐水 人 少孤 性至孝。篤志好學 爲州人所稱。年十四入太學 受《毛詩》 撰《風雅比興義》。尤曉故實 稱爲儀注之學。初爲 豫章王行參軍 歷遷驃騎大將軍、儀同中記室。文惠太子聞而召之 侍講於崇明殿。僕射江佑甚推重 號爲 經史笥 。大通中 官至太子中庶子。著有《許懋集》 15 卷 《述行記》 卷 《風雅比興義》 15 卷。  

20、慧能 (638—713 年 ), 世居范陽 今涿州 。唐代高僧。其父盧行瑤 於唐初被貶爲民。他幼時喪父 賣柴養活寡母。在市場上偶然聽到店鋪裏有人誦金剛般若經 於是發心學佛 到黃梅縣雙 峯山投禪宗第五祖弘忍門下做舂米行者。傳說弘忍要選擇法嗣 不識字的慧能請人代寫了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的偈語 弘忍認爲他的空無觀很徹底 舍其上座弟子神秀 選定慧能爲嗣法人 祕授金剛般若經 並授與他傳法袈裟和飯鉢 這便是 繼承衣鉢 一成語的由來。後來慧能到韶州 今廣東韶關 曹溪大倡頓吾法門 被稱爲南宗 宣傳 頓悟 ", " 見性成佛 ", 成爲禪宗正系的第六祖。他門徒衆多 死後弟子們 集錄他的說教成《六祖壇經》 爲南宗傳法的經典。
  
21、義淨 (?—713), 唐高僧、翻譯家。俗姓張。字文明。 范陽 今河北涿州 人。高宗咸亨二年 (671 年 ), 搭乘波斯商船到天竺今印度 取經。永昌元年 (689 年 ), 又從海路將梵本佛經運到寶利佛逝 今蘇門答臘) 停留在那裏譯經。如意初年 派弟子大津和尚攜帶新譯佛經送往京城長安。歷二十五年 經三十餘國 得梵本經律近 400 部 親自譯出 56 部 230 卷。又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卷和《南海寄歸內法傳》等。有詩作入清彭定求等編的 《全唐詩》。

22、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完縣東任家疃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23、荊軻(?- 前 227)GUO末年的壯士 衛國人 喜歡讀書擊劍。他遊歷到燕國 被當地人稱爲 荊卿 "( 或荊叔 。燕國人田光 今保定徐水人 把他推薦給燕太子丹 被拜爲上卿。秦滅趙後直逼燕GUO , 太子丹震驚 與田光密謀 派荊軻入秦行刺。荊軻向太子丹獻計 ,打算以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 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 荊軻便私見樊於期 據實相告。樊於期立刻自刎。公元前 227 年 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及樊於期首級 前往秦國進獻。秦王大喜 在咸陽陽宮隆重召見。獻圖時 圖窮匕見 荊軻幾次奮力刺秦王 不中 SHA。易縣城南建有其紀念塔。

24、劉琨(271—318) 晉朝將領、詩人 字越石 中山魏昌 今 定州邢邑 人 少時與祖逖爲友 互相激勵 爲國建功 後來祖逖受到啓用 他有 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的話。 八王之亂 中 先後屬事趙王倫、齊王冏、東海王越等。永嘉元年 (307 年) 任幷州刺史。愍帝初 任大將軍 都瞀幷州軍事。他忠於晉王朝 整頓軍紀 招撫流亡 長朝堅守幷州 保衛晉陽 今山西太原西南 地區 頗見成效。又聯結鮮卑拓跋猗盧 力拒劉淵、石勒。後來 形勢逆轉 被石勒打敗 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禪 被殺害。劉擅文 所作詩歌 慷慨激昂 抒寫壯志未酬的悲憤情感。原有文集9卷,別集12卷,已佚,明人集有《劉越石集》。

25、祖逖 (266—321) 。東晉將領 字士稚 范陽遒今淶水 人。 少年時與劉琨結爲好友 崇尚俠義 懷有大志。據《晉書·祖逖傳》說 祖逖 與劉琨俱爲司州主薄 情好綢繆 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 蹴琨覺曰 : ‘此非惡聲也’, 因起舞 。 聞雞起舞 這一成語 即由此來。西晉末 他率親朋黨友數百家南移 避亂於江淮間。後來上書要求北伐 晉元帝授他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 他便率部渡江 至中流擊楫 誓收復中原。所部紀律嚴明 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進軍江陰後 屯田積穀 造作兵器 擴充軍隊 聯絡各地塢壁武裝 與後趙相抗衡。數年間 收復河南許多失地 使石勒不敢窺伺南下。當時匈奴劉曜與羯族石勒互相攻擊 時機對晉朝很有利 但東晉內部迭起糾紛 對祖逖不支持 反而派都督戴淵相牽制。他因朝廷內明爭暗鬥 國事日非 憂憤而死。

26、楊炫之:北魏著名散文家,北平(今滿城)人,約卒於北齊天保中 (550—559) 。曾任北魏撫軍府司馬 升祕書監。後任北齊 期城 今河南泌陽縣 太守。北魏自太和十九年 公元 495 年 遷都洛陽後 大修佛寺 ," 金剎與靈臺比高 廣殿共阿房等壯 。當 時 北魏擁有僧尼 200 萬 寺院多達 30000 處 東魏武定五年 公元 547 年 楊行役重達洛陽 目睹洛陽多年戰亂 城郭崩毀淒涼景象 撫今忠昔 感慨之餘 著《洛陽伽藍記》 (" 伽藍 即 寺 意。由凡 卷 約成於公元 548 年 。記述洛陽寺院園林之興衰 對豪門貴族 僧侶地主的驕奢淫逸大加譏評。作者長於敘述 精於描繪。文筆濃麗秀逸 情趣宜人 語言洗煉 格調高雅 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學價值的史書 其中尤以《法雲寺》、《壽丘裏》等節爲人傳誦。《洛陽伽藍記》被譽稱南北朝駢體文範本。

27、盧植 字子幹 (?-192) 東漢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身長八尺二寸。
生平:年輕時與鄭玄師從馬融,通古今學,爲當時大儒。馬融是明德皇后的親戚,家中富裕,馬融平素驕貴,講課時,有美女在堂前輕歌曼舞;盧植始終專心聽講,數年如一日,從不斜視偷看。時人謂:盧植名著海內,學爲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靈帝時徵爲博士,與蔡邕等在東觀補續《漢紀》。後來發生黃巾之亂,盧植奉命鎮壓,拒敵於廣宗一帶,未見勝負,漢靈帝遣宦官左豐詣軍觀勢,左豐是十常侍的人馬,權傾朝野。有人勸盧植花錢賄賂左豐,盧植不肯,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恨之,言盧植畏敵不進,靈帝大怒,用囚車押回盧植,差點處死,皇甫嵩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改派東中郎將董卓接替。後來盧植遂隱居於上。蜀漢昭烈帝劉備和有着白馬將軍之稱的公孫瓚都出自盧植之門下。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 晚年有一子盧毓,仕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