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Go語言網絡庫的基礎實現

Go語言的出現,是一門語言把網絡編程這件事情給做“正確”了,當然,除了Go語言以外,還有很多語言也把這件事情做”正確”了。我一直堅持着這樣的理念——要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高性能”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在做系統設計、技術選型的時候,都被“高性能”這三個字給綁架了,當然不是說性能不重要,你懂的

目前很多高性能的基礎網絡服務器都是採用的C語言開發的,比如:Nginx、Redis、memcached等,它們都是基於”事件驅動 + 事件回調函數”的方式實現,也就是採用epoll等作爲網絡收發數據包的核心驅動。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認爲“事件驅動 + 事件回調函數”的編程方法是“反人類”的;因爲大多數人都更習慣線性的處理一件事情,做完第一件事情再做第二件事情,並不習慣在N件事情之間頻繁的切換幹活。爲了解決程序員在開發服務器時需要自己的大腦不斷的“上下文切換”的問題,Go語言引入了一種用戶態線程goroutine來取代編寫異步的事件回調函數,從而重新迴歸到多線程併發模型的線性、同步的編程方式上

用Go語言寫一個最簡單的echo服務器:

package main

import (
    "log"
    "net"
)

func main() {
    ln, err := net.Listen("tcp", ":8080")
    if err != nil {
            log.Println(err)
            return
    }
    for {
            conn, err := ln.Accept()
            if err != nil {
                log.Println(err)
                continue
            }

            go echoFunc(conn)
    }
}

func echoFunc(c net.Conn) {
    buf := make([]byte, 1024)

    for {
            n, err := c.Read(buf)
            if err != nil {
                log.Println(err)
                return
            }

            c.Write(buf[:n])
    }
}

main函數的過程就是首先創建一個監聽套接字,然後用一個for循環不斷的從監聽套接字上Accept新的連接,最後調用echoFunc函數在建立的連接上幹活。關鍵代碼是:

go echoFunc(conn)

每收到一個新的連接,就創建一個“線程”去服務這個連接,因此所有的業務邏輯都可以同步、順序的編寫到echoFunc函數中,再也不用去關心網絡IO是否會阻塞的問題不管業務多複雜,Go語言的併發服務器的編程模型都是長這個樣子。可以肯定的是,在linux上Go語言寫的網絡服務器也是採用的epoll作爲最底層的數據收發驅動,Go語言網絡的底層實現中同樣存在“上下文切換”的工作,只是這個切換工作由runtime的調度器來做了,減少了程序員的負擔。

弄明白網絡庫的底層實現,貌似只要弄清楚echo服務器中的Listen、Accept、Read、Write四個函數的底層實現關係就可以了。本文將採用自底向上的方式來介紹,也就是從最底層到上層的方式,這也是我閱讀源碼的方式。底層實現涉及到的核心源碼文件主要有:

net/fd_unix.go
net/fd_poll_runtime.go
runtime/netpoll.goc
runtime/netpoll_epoll.c
runtime/proc.c (調度器)

netpoll_epoll.c文件是Linux平臺使用epoll作爲網絡IO多路複用的實現代碼,這份代碼可以瞭解到epoll相關的操作(比如:添加fd到epoll、從epoll刪除fd等),只有4個函數,分別是runtime·netpollinit、runtime·netpollopen、runtime·netpollclose和runtime·netpoll。init函數就是創建epoll對象,open函數就是添加一個fd到epoll中,close函數就是從epoll刪除一個fd,netpoll函數就是從epoll wait得到所有發生事件的fd,並將每個fd對應的goroutine(用戶態線程)通過鏈表返回。用epoll寫過程序的人應該都能理解這份代碼,沒什麼特別之處。

void
runtime·netpollinit(void)
{
    epfd = runtime·epollcreate1(EPOLL_CLOEXEC);
    if(epfd >= 0)
        return;
    epfd = runtime·epollcreate(1024);
    if(epfd >= 0) {
        runtime·closeonexec(epfd);
        return;
    }
    runtime·printf("netpollinit: failed to create descriptor (%d)\n", -epfd);
    runtime·throw("netpollinit: failed to create descriptor");
}

runtime·netpollinit函數首先使用runtime·epollcreate1創建epoll實例,如果沒有創建成功,就換用runtime·epollcreate再創建一次。這兩個create函數分別等價於glibc的epoll_create1和epoll_create函數。只是因爲Go語言並沒有直接使用glibc,而是自己封裝的系統調用,但功能是等價於glibc的。可以通過man手冊查看這兩個create的詳細信息。

int32
runtime·netpollopen(uintptr fd, PollDesc *pd)
{
    EpollEvent ev;
    int32 res;

    ev.events = EPOLLIN|EPOLLOUT|EPOLLRDHUP|EPOLLET;
    ev.data = (uint64)pd;
    res = runtime·epollctl(epfd, EPOLL_CTL_ADD, (int32)fd, &ev);
    return -res;
}

添加fd到epoll中的runtime·netpollopen函數可以看到每個fd一開始都關注了讀寫事件,並且採用的是邊緣觸發,除此之外還關注了一個不常見的新事件EPOLLRDHUP,這個事件是在較新的內核版本添加的,目的是解決對端socket關閉,epoll本身並不能直接感知到這個關閉動作的問題。注意任何一個fd在添加到epoll中的時候就關注了EPOLLOUT事件的話,就立馬產生一次寫事件,這次事件可能是多餘浪費的。

epoll操作的相關函數都會在事件驅動的抽象層中去調用,爲什麼需要這個抽象層呢?原因很簡單,因爲Go語言需要跑在不同的平臺上,有Linux、Unix、Mac OS X和Windows等,所以需要靠事件驅動的抽象層來爲網絡庫提供一致的接口,從而屏蔽事件驅動的具體平臺依賴實現。runtime/netpoll.goc源文件就是整個事件驅動抽象層的實現,抽象層的核心數據結構是:

struct PollDesc
{
    PollDesc* link; // in pollcache, protected by pollcache.Lock
    Lock;       // protectes the following fields
    uintptr fd;
    bool    closing;
    uintptr seq;    // protects from stale timers and ready notifications
    G*  rg; // G waiting for read or READY (binary semaphore)
    Timer   rt; // read deadline timer (set if rt.fv != nil)
    int64   rd; // read deadline
    G*  wg; // the same for writes
    Timer   wt;
    int64   wd;
};

每個添加到epoll中的fd都對應了一個PollDesc結構實例,PollDesc維護了讀寫此fd的goroutine這一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大膽的推測一下,網絡IO讀寫操作的實現應該是:當在一個fd上讀寫遇到EAGAIN錯誤的時候,就將當前goroutine存儲到這個fd對應的PollDesc中,同時將goroutine給park住,直到這個fd上再此發生了讀寫事件後,再將此goroutine給ready激活重新運行。事實上的實現大概也是這個樣子的。

事件驅動抽象層主要乾的事情就是將具體的事件驅動實現(比如: epoll)通過統一的接口封裝成Go接口供net庫使用,主要的接口也是:創建事件驅動實例、添加fd、刪除fd、等待事件以及設置DeadLine。runtime_pollServerInit負責創建事件驅動實例,runtime_pollOpen將分配一個PollDesc實例和fd綁定起來,然後將fd添加到epoll中,runtime_pollClose就是將fd從epoll中刪除,同時將刪除的fd綁定的PollDesc實例刪除,runtime_pollWait接口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接口一般是在非阻塞讀寫發生EAGAIN錯誤的時候調用,作用就是park當前讀寫的goroutine

runtime中的epoll事件驅動抽象層其實在進入net庫後,又被封裝了一次,這一次封裝從代碼上看主要是爲了方便在純Go語言環境進行操作,net庫中的這次封裝實現在net/fd_poll_runtime.go文件中,主要是通過pollDesc對象來實現的:

type pollDesc struct {
    runtimeCtx uintptr
}

注意:此處的pollDesc對象不是上文提到的runtime中的PollDesc,相反此處pollDesc對象的runtimeCtx成員纔是指向的runtime的PollDesc實例。pollDesc對象主要就是將runtime的事件驅動抽象層給再封裝了一次,供網絡fd對象使用。

var serverInit sync.Once

func (pd *pollDesc) Init(fd *netFD) error {
    serverInit.Do(runtime_pollServerInit)
    ctx, errno := runtime_pollOpen(uintptr(fd.sysfd))
    if errno != 0 {
        return syscall.Errno(errno)
    }
    pd.runtimeCtx = ctx
    return nil
}

pollDesc對象最需要關注的就是其Init方法,這個方法通過一個sync.Once變量來調用了runtime_pollServerInit函數,也就是創建epoll實例的函數。意思就是runtime_pollServerInit函數在整個進程生命週期內只會被調用一次,也就是隻會創建一次epoll實例。epoll實例被創建後,會調用runtime_pollOpen函數將fd添加到epoll中。

網絡編程中的所有socket fd都是通過netFD對象實現的,netFD是對網絡IO操作的抽象,linux的實現在文件net/fd_unix.go中。netFD對象實現有自己的init方法,還有完成基本IO操作的Read和Write方法,當然除了這三個方法以外,還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供用戶使用。

// Network file descriptor.
type netFD struct {
    // locking/lifetime of sysfd + serialize access to Read and Write methods
    fdmu fdMutex

    // immutable until Close
    sysfd       int
    family      int
    sotype      int
    isConnected bool
    net         string
    laddr       Addr
    raddr       Addr

    // wait server
    pd pollDesc
}

通過netFD對象的定義可以看到每個fd都關聯了一個pollDesc實例,通過上文我們知道pollDesc對象最終是對epoll的封裝。

func (fd *netFD) init() error {
    if err := fd.pd.Init(fd); err != nil {
        return err
    }
    return nil
}

netFD對象的init函數僅僅是調用了pollDesc實例的Init函數,作用就是將fd添加到epoll中,如果這個fd是第一個網絡socket fd的話,這一次init還會擔任創建epoll實例的任務。要知道在Go進程裏,只會有一個epoll實例來管理所有的網絡socket fd,這個epoll實例也就是在第一個網絡socket fd被創建的時候所創建

for {
    n, err = syscall.Read(int(fd.sysfd), p)
    if err != nil {
        n = 0
        if err == syscall.EAGAIN {
            if err = fd.pd.WaitRead(); err == nil {
                continue
            }
        }
    }
    err = chkReadErr(n, err, fd)
    break
}

上面代碼段是從netFD的Read方法中摘取,重點關注這個for循環中的syscall.Read調用的錯誤處理。當有錯誤發生的時候,會檢查這個錯誤是否是syscall.EAGAIN,如果是,則調用WaitRead將當前讀這個fd的goroutine給park住,直到這個fd上的讀事件再次發生爲止。當這個socket上有新數據到來的時候,WaitRead調用返回,繼續for循環的執行。這樣的實現,就讓調用netFD的Read的地方變成了同步“阻塞”方式編程,不再是異步非阻塞的編程方式了。netFD的Write方法和Read的實現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在碰到EAGAIN錯誤的時候將當前goroutine給park住直到socket再次可寫爲止。

本文只是將網絡庫的底層實現給大體上引導了一遍,知道底層代碼大概實現在什麼地方,方便結合源碼深入理解。Go語言中的高併發、同步阻塞方式編程的關鍵其實是”goroutine和調度器”針對網絡IO的時候,我們需要知道EAGAIN這個非常關鍵的調度點,掌握了這個調度點,即使沒有調度器,自己也可以在epoll的基礎上配合協程等用戶態線程實現網絡IO操作的調度,達到同步阻塞編程的目的。

最後,爲什麼需要同步阻塞的方式編程?只有看多、寫多了異步非阻塞代碼的時候才能夠深切體會到這個問題。真正的高大上絕對不是——“別人不會,我會;別人寫不出來,我寫得出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