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省身文集40——21世紀的數學



本文是1992年5月31日在“紀念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週年學術報告會”上的講話。原載《中國數學會通訊》1992年6月。

今天我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同大家講話。我先講兩個故事。
我們都知道歐幾里得(Euclid)的《幾何原本》,這是一本數學方面的論著。完成於2000多年以前。它對於人類是一個很偉大的貢獻。書中包括了分析和代數,不限於幾何,目的是用推理的方法得到幾何的結論。其中,第13章的內容講的是正多面體的面數。正多面體就是這樣一個多面體:它的面互相重合,同時通過一個頂點和每面的邊數是相同的。正多面體在平面上的情形是正多邊形。正多邊形很多,有正三角形、正四邊形……等等。當時發現,到了空間,討論正多面體就不這麼簡單了。空間的正多面體少得多,一共有五種正多面體:四面體、六面體、
八面體、十二面體,最大的一個是正二十面體。有個朋友寫了一本書,把這些漂亮的幾何圖形都收進去了,我這裏有一份彩色的拷貝。
有些人可能會想,數學家們一天到晚沒有事情可做,無中生有,搞這些多面體有什麼意思?不過我跟張存浩先生講,現在化學裏的鈦化合物就跟正多面體有關係。這就是說,經過2000年之後,正多面體居然會在化學裏有用,有些數學家正在研究正多體和分子結構間的關係。我們也知道,生物學上的病毒(Virose)也具有正多面體的形狀。這表明,當年數學家的一種“空想”,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竟然是很“實用”的。
我再講一個許多人都在講的故事。有兩個中學時代的朋友,多年未見了,一天忽然碰到。甲對乙說:“你這些年在做什麼事?”乙說:“我在研究人口問題”。甲當然很想看看老朋友的工作,於是拿來乙的人口學論文一讀,發現論文出現很多π。他覺得好奇怪:π是圓周率,圓周與直徑之比,這怎麼會和人口扯上關係?這個問題與上面的正多面體問題說明了同樣的一點,即基礎科學,特別是純粹數學很難說將來會在什麼時候會有用,並且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要求基礎科學立刻就要有應用,那是太短視了。
數學家經常在家裏思想問題,想出來的東西爲什麼會有用?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基礎非常簡單,又十分堅固,它的結果是根據邏輯推理得出來的,所以完全可靠。邏輯推理比實驗證實所獲的結果要更爲可靠些。數學由於它的邏輯可靠性,因而是一門有堅實根底的學問,這是數學有用的一種解釋。
還有一個問題是,爲什麼許多不同的學科往往會用到相同的數學?這也是弄不清楚的問題。一種解釋是好的數學太少。天下的高山就那麼幾座,天下漂亮的東西總是不太多。你到了北京,去玩漂亮的地方,無非是長城,天壇,故宮,總之是不太多。數學要講應用,就往往歸結到那幾種特別好的數學,這種好數學也不多。
我的題目是講21世紀的數學,也就是要講中國的數學該怎麼發展,如何使中國數學在21世紀佔有若干方面的優勢。這個辦法說來很簡單,就是要培養人才,找有能力的人來做數學。找到優秀的年輕人在數學上獲得發展。具體一些講,就是要在國內辦十個夠世界水平的第一流的數學研究院。中國這麼大,不僅北京要有,別的地方也應該辦,一般說來,也許應該辦十個。至於什麼叫夠水平,第一流,這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我只能說南開數學所不夠水平,南開要達到世界水平還需要很多的努力。中國科學的根子必須在中國。中國科學技術在本土上生根,然後才能長上去。可是要請有能力的人來做數學很不容易。我從1984年開始組建南開數學所。開始想請有能力的人來所工作就是了。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們辦第一流的研究所就是要有第一流的數學家。有了第一流的數學家,房子破一點,設備差一點,書也找不到,研究所仍是第一流。不然的話,房子造得很漂亮,書很多,也有很貴的計算機,如果沒有人來做第一流的工作,又有什麼用處?我看到這種情形,就改變想法,努力訓練自己的年輕人,培養自己的數學家,送他們出國學習,到世界各地,請最好的數學家給予指導。我很高興告訴大家,這些措施已經開始出現成效。比方說賀正需,他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跟M.弗裏德曼學,弗裏德曼得過菲爾茲獎,是年輕的領袖人物。他親自對我說,賀正需是他最好的學生。賀正需現在在普林斯頓。再比如,王蜀光。他是王寬誠基金會資助出國的,在選拔考試中獲第一名。我介紹他到英國牛津大學,跟S.唐納森。唐納森是英國當代最不得了的年輕數學家。我想他大概還不到30歲,現已成爲牛津大學教授。王蜀光一年前已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另一位王榮光(不是兄弟)也是王寬誠基金會資助出國的,他到美國哈佛大學跟C.Taubes讀博士學位,今年也做完了論文。還有一位是張偉平,他的老師是D.別斯繆(Bismut),是法國最有名的年輕數學家,(另一位是A.Connes)。張偉平在巴黎只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博士論文,現在在巴黎的Institut.desHautesEtudes做博士後。我還可以提到一些人,這裏不能一一列舉了。
上述四人中,張偉平已答應明年回國,回到南開來。明年張偉平如果回來的話,我希望政府能給一些方便,像這樣的人才,希望能留住他。留學生能否回來,主要是國內的環境,待遇問題,對有成就的科學家要給予相應的待遇,今天我不準備談這個問題。我只是說,世界上的人才應該是流動的,歐洲回來的人可再到美國去,當前政策比較寬鬆,要出國也容易。所以必須想法子留住人,有適當的政策。當然我只會處理數學,政策問題不是我所能處理的。
下面談談主流數學與非主流數學的問題。大家知道,數學有很多特點。比如做數學不需要很多設備,現在有電子通訊(E-Mail),要的資料很容易拿到。做數學是個人的學問,不象別的學科,必須依賴於設備,大家爭分奪秒在一些最主要的方向上工作,在主流方向作出你自己的貢獻。而數學則不同。由於數學的方向很多,又是個人學問,不一定大家都集中做主流數學。我倒覺得可以鼓勵人們不一定在主流數學上做。常有的情形是現在不是主流,過幾年卻成爲主流了。這裏我想講講我個人的經驗。1943年,我在西南聯大教書,楊振寧先生在學校裏做研究生。那年我應邀從昆明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去,楊先生後來在那裏做教授。靠近普林斯頓有一個小城叫New Brunswick,是新澤西州立大學所在地。我8月到普林斯頓不久,就在New Brunswick參加美國數學會的暑期年會。由於近,我也去聽聽演講,會會朋友。有一次我和一位美國非常有地位的數學家聊天,他問我做什麼,我說微分幾何,他立刻說,“It is dead(它已死了)”。這是1943年的事,但戰後的情形是微分幾何成了主流數學。因此,我覺得做數學的人,有可能找到現在並非主流,但很有意義、將來很有希望的方向。主流方向上集中了世界上許多優秀人物,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你搶不過他們,趕不上,不如做其它同樣很有意義的工作。我希望中國數學在某些方面能夠生根,搞得特別好,具有自己的特色。這在歷史上也有先例。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波蘭就搞邏輯、點集拓撲。他們根據一些簡單公設推出結論,
成就不小。另外如芬蘭,在複變函數論上取得成功,一直到現在。例如在擬共形映照(Quasi Conformal Mapping)上的推廣一直在世界上領先。因爲他們做的工作,別的國家不做,他們就擁有該領域內世界上最強的人物,我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
我剛纔提到要辦十個夠水平的研究院,怎樣纔會夠水平呢?
第一,應當開一些基本的先進課程。學生來了,要給他們基本訓練,就要爲他們開高水平的課。所謂的基本訓練有兩方面。一是培養推理能力,一個學生應該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推理,什麼是不正確的推理。你必須保證每步都正確。不能急於得結果就馬馬虎虎,最後一定出毛病。二是要知道一些數學,對整個數學有個判斷。從前是分析有關的學科較重要。20世紀以來是代數較時髦,羣論、羣表示論,後來是拓撲學等等。總之,好的研究中心應該能開這些基本課程。如不每年開,也可以兩年開一次。在我看來,中國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困難的。無非是兩條:一是講授研究院的某些課程,給予獎金。二是另外也可請幾個國外的人來教。請的人如果不是最活躍的,甚至請退休的人來,花費並不大,他們在國外已有退休金,請到中國來只要安排好生活,少量的旅遊也就可以了。這樣,數學研究院會有一個完整的課程系統。
第二,我想必須要有好的學生。我們每年派去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中學生都很不錯。雖然中學裏數學念得好將來不一定都研究數學,不過希望有一部分人搞數學,而且能有成就。昨天,我和在北京的一些數學競賽中獲獎的學生見面,談了話。我對他們說,搞數學的人將來會有大的前途,十年、二十年之後,世界上一定會缺乏數學人才。現在的年輕人不願念數學,勢必造成人才短缺。學生不想念數學也難怪。因爲數學很難,又沒有把握。苦讀多年之後,往往離成爲數學家還很遠。同時,又有許多因素在爭奪數學家,例如計算機。做一個好的計算機軟件,需要很高的才能,很不容易。不過它與數學相比,需要的準備知識很少。搞數學的人不知要念多少書,好象一直念不完。這樣,有能力的人就轉到計算機領域去了。也有一些數學博士,畢業後到股票市場做生意。例如預測股票市場的變化,寫個計算機程序,以供決策。這樣做,雖然還是別人的僱員,並非自己當老闆,但這比大學教授的薪水高得多了。因此,數學人才的流失,是世界性的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的情況反而較爲樂觀,因爲中國的人才多,流失一些還可以再培養。流失的人如真能賺錢,發財之後會回來幫助蓋數學樓。總之,我們應取一個態度:中國變成一個輸送數學家的工廠。出去的人希望能回來,如果不回來,建議我們仍然繼續送。中國有的是人才,送出去一部分在世界上發揮影響也是值得的。我們要做的事是花不多的錢,打好基礎,開出好的課,基礎搞得好了,至於出去的人回來不回來可以變得次要些。這是我的初步想法。
比方說,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人,數學都是很好的,如果他們進大學數學系,我建議立刻給獎學金。這點錢恐怕很有限,但效果很大,對別人也是一種鼓勵。中國的孩子比較聽家長、老師的話。孩子有數學才能,經過家長、老師一勸,他就念數學了。
對好的數學系學生來說,到國外去只是時間問題,你只要在國內把數學做好,出國很容易。國內做得很好的話,到了國外不必做研究生,可以直接當教授。中國已有條件產生第一流的數學家,大家要有信心。
培養學生我主張流動。19世紀的德國數學,當然是世界第一。德國的大學生可以到任何大學去註冊。這學期在柏林聽Weierstrass的課,下學期到哥廷根聽Schwarz的課,隨便流動。教授也可以流動,例如柏林大學已有M.普朗克、A.愛因斯坦,一個理論物理學家在柏林大學自然沒有發展的希望,就不妨到別的學校去創業。我希望中國的學生、教授都能流動。教授可以到別的學校去教課,教上半年。各個數學研究院的教授也能互相交換。
我想再稍微講點數學。剛纔說過,選擇數學研究方向並不一定要跟主流,可以選自己特別喜歡的那些分支。不過,一個數學家應當瞭解什麼是好的數學,什麼是不好的或不大好的數學。有些數學是具有開創性的,有發展的,這就是好的數學。還有一些數學也蠻有意思,但漸漸變成一種遊戲了。所以選擇好的數學研究方向是很要緊的。
讓我舉例來談談。大家是否知道有個拿破崙定理?這個定理也許和拿破崙並沒有關係,卻也蠻有意思。定理是說任給一個三角形,各邊上各作等邊三角形,然後將這三個等邊三角形的重心聯起來,又是一個等邊三角形。各邊上的等邊三角形也可朝裏面做,得到兩個解,等等,這個數學就不是好的數學。因爲它難有進一步的發展。當然,如果你感到累了,願意想想這些問題,也蠻有意思,這好象一種遊戲。那麼什麼是好的數學?比方說解方程就是。搞數學都要解方程。
一次方程易解。二次方程就不同。x^2-1=0有實數解。x^2+1=0就沒有實數解。後來就加進複數,討論方程的複數解。大家知道的代數基本定理就是n次代數方程必有複數解。這一問題有長的歷史。當年的有名數學家歐拉(1707-1783)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歐拉名望很高,但當時沒有教授的職位,生活上也很困難。那時的德國皇帝認爲皇宮中一定要有世界上最好的數學家。所以就把歐拉請去了。歐拉就曾研究過代數基本定理,結果一直沒有證出來。後來還是高斯(1771-1855)發現了複數與拓撲有關係,有了新的理解。因爲模等於1的複數表示一個圓周,在這圓周上就會有很多花樣。第一個會證明代數基本定理的是高斯,而且給了不止一個證明。如果從解f(x)=0到f(x,y)=0,那就進到研究曲線,當然也可能沒有解,一個零點也沒有。於是花樣就來了,假使你在f(x,y)=0中把x,y都理解爲複數,則兩個複數相當於四維實空間,這就很麻煩,出現了複變函數論中的黎曼曲面。你要有黎曼曲面來表示這個函數,求解原來的方程f(x,y)=0,那就要用很多的數學知識。其中最要緊的概念是虧格(Genus)g。你把f(x,y)=0的解看成曲面之後,那麼曲面有多少個圈,球面、環面等等的花樣就很多,都和g有關。此外,你也可以有另外的花樣。比如假定f(x,y)=0的係數都是整數,你也可以討論這一方程的整數解,這個問題就很難了。直到前幾年才發現這一方程是否有整數解和虧格g有密切關係。當g=0時,有無窮多個整數解。g=1則有些特別的性質。當g>1時,德國的伐爾廷斯(Faltings)在1984-1985年間證明了f(x,y)=0的整數解至多爲有限個。這一結果和費馬定理有關。那是說x^n+y^n=z^n(n>=3)沒有正整數解。這還沒有解決費馬問題,但是前進了一大步。

確實,數學可以引導出很深的觀念。數學中我願把數論看作應用數學。數論就是把數學應用於整數性質的研究。我想數學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數學部門,一個是數論,另一個是理論物理。理論物理也是用很多數學的部門。
在這一小時裏我無法講很多的數學。我還想講一點,比方說最近一個時期最熱鬧的數學是什麼,即當前的主流數學,剛纔我說過我並不喜歡大家都去搞主流數學,不過主流數學畢竟是重要的。
所謂主流數學,是指一個偉大的數學貢獻,深刻的定理,含義很廣證明也很不簡單。如果在當前選一個這樣的貢獻,我想那就是Atiyah-Singer指數定理。
Atiyah是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上個月他來北京,還作過報告。這個指數定理可看成是上面所談問題的近代發展,即將代數方程、黎曼曲面、虧格理論等等從低維推廣到高維和無窮維。
因此,我覺得數學研究不但是很深很難很強,而且做到一定的地步仍然維持一個整體,到現在爲止,數學沒有分裂爲好幾塊,依舊是完整的。儘管現代數學的研究範圍在不斷擴大,有些觀念看來比較次要,慢慢就被丟掉了,但基本的觀念始終在維持着。
我想今天就這樣結束,謝謝大家。(根據錄音整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