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恩智浦智能車平衡組

    比賽剛結束,談談做車的體會,很幸運獲得華南賽區一等獎,今年直立決賽是對抗賽,觀賞性有點低,環島是今年纔有,再加上顛婆,很多人都跪在了這裏,對我們第一次參賽的很有優勢,過不了顛婆車要適當增重才行,還有就是臨場的發揮也很重要,一定要冷靜,很多突發情況是沒有遇到的。直立我們是從清華濾波方案做起的,之後又看了很多技術報告和交流,用了卡爾曼濾波,對卡爾曼濾波我們只理解到幾個參數對波形的影響,Q_angle越大,動態響應越大,R_angle越大,波形跟隨越慢,這兩個參數有種互補的感覺,卡爾曼有個概念是信任比例,這裏我並沒有很好的理解,卡爾曼波形我們並沒有融合得很好,因爲融合好的波形,在實際直立控制中會很抖,不知道是不是用了串級的影響,所以,我們是邊跑車邊該波形參數的,這導致最終的波形就那樣了。直立車程序框架由三個環組成,直立環,速度環,方向環,這三個環的時間控制分別是1ms 25ms 1ms,速度環我們有試過5ms的,感覺沒什麼區別,應該是我們速度控制不好的原因,速度環其實也是直立環的一部分,最後我們把直立環和速度串一起,直立環內環角速度控制,外環角度控制,內環1ms,外環5ms,直立效果比單獨pid好。速度環是串在直立外環,可能因爲波形沒有融合好,就導致速度沒有控制好,不過我看其他直立組也沒什麼控制效果的,想控制速度又不擡角度是不可能的,我們環島的識別就是特徵值的,角度變化大對入環和轉彎的影響極大,所以最後我們放棄控速,我隊友的觀點是隻要直立夠硬就能控速,並沒有實踐出來。我們在波形融合耗費了很多時間,在機械上也是,期初我們選擇的車模是E車模,E車模的上限速度比較高,對於我們這些菜雞也達不到他的上限速度,而且E車的齒輪很噁心,很容易磨壞,輪軸也容易裂,這跟我們經常甩輪和處理不好有關,最後我們選擇的是D車模。直立車轉向完全靠差速的,我們最後認爲,直立車是不存在控速的,即使有,就會影響角度,增加不穩定性,我們認爲方向環最重要,這也是中南大佬的看法。我們方向環並沒來得及處理,在比賽前兩個星期,已經不敢太多的改動程序。我之前試過中南說的擬合轉彎半徑,可能並沒有理解好,尋跡不行,畢竟是別人的東西,我覺得要不就像他一樣自己想方案,不然就找成熟的算法,個人認爲模糊控制是可以考慮的,兩個輸入量,一個誤差,一個是誤差的變化,第一個參數由左右電感差比和就能得到,關鍵是第二個參數,誤差的變化,這跟你取的時間間隔有關,還跟車的速度有關。看着別人融合得波形都很完美,關鍵是能跑,還是很羨慕的,不過我們波形滯後也是有優勢的,反應滯後,角度變化不大,坡道容易過。我們通過加減墊片來控制速度,車重會導致加速比較慢,轉彎慣性太大。建議更多對反向環研究,如果只是在長直道和轉彎做處理以及特徵值判斷,我覺得不可行,判斷越多,誤判的風險越大,要有整體的流暢控制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