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也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最大區別。產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歷練、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於一體,不僅能促進高素質勞動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還能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因此,深化產教融合,對於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

    深刻領會產教深度融合對於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總理在今年2月26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指出,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最近頒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並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爲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

    產教深度融合有利於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研發的成果轉化爲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有利於促進民衆就業,服務扶貧富民。因此,必須把推進產教深度融合作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產教深度融合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技術技能人才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就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隨着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發展,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將越來越大,需要增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數量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並舉。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能大大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縮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週期,使學校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對接,增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產教深度融合是促進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是職業教育承擔的重要職責,也是職業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廣西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產業在不斷轉型升級。如何更加主動、貼切地融入並服務於廣西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是職業院校必須面對和研究的重要課題。只有依託區域經濟產業優勢,深化產教融合,才能更好地爲區域經濟建設服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爲自身發展贏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產教深度融合是服務扶貧富民的需要。通過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減輕弱勢羣體的貧困問題,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已經成爲社會的廣泛共識。由於歷史等原因,廣西目前仍有貧困人口634萬人,廣西職業教育還承擔着促進民衆就業、服務民生改善和扶貧富民重要使命。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舉辦職教扶貧班,擴大面向貧困地區的招生人數,開展訂單培養,實施精準扶貧,使更多貧困地區青少年和貧困人員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實現就業創業或繼續升學,提高就業技能和生活質量,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和要求

    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是產教一體、校企互動。實現職業院校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融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於一體。這種深度融合式發展,打破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之間的藩籬,使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合作雙贏”共同體,形成產教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不僅促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還將促進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開展技術研發並將成果轉化爲生產力,從而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實現“五個對接”。一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優化專業設置,重點提升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二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推動教學內容改革,按照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建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按照生產工作邏輯重新編排設計課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四是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完善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雙證融通”制度,將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技術規範納入課程體系,使職業院校合格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五是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增強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勞動者能夠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多次選擇、多種方式靈活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滿足學習者爲職業發展而學習的多樣化需求。

    積極創新促進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舉措

    創新和拓寬融合路徑,實現全方位多層次融合。

    一是服務區域產業,推進專業與產業的融合。職業院校要緊緊跟隨我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建立對接產業的專業建設制度他動態調整機制,重點打造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專業和專業羣。自治區將組織實施“特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工程,圍繞“14+10”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特色農業、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重點建設450個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特色鮮明、課程改革與條件建設匹配的示範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切實增強服務產業發展的水平。

    二是改革辦學模式,推進教學與生產的融合。職業院校要以我區產業企業爲依託,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優勢,讓行業企業參與辦學,把前沿的技術要點、最新的市場信息融入到教學中,按照行業企業先進標準,實現教學與生產融合,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是優化運行環境,推進職教園區與產業園區的融合發展。教育部倡導和鼓勵將課堂建到產業園區、企業車間等生產一線,在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指導教師配備、協同管理等方面與企業密切合作。目前廣西已重點建設了南寧首府、柳州工業、北部灣沿海、崇左國門等4個職教園區,爲推進校區與園區的融合提供平臺。下一步將實施職業教育園區建設工程,指導各市建設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職業教育園區。

    四是搭建研究平臺,推進科研與技術的融合。職業院校要發揮專業人才優勢,以企業技術革新項目爲主要方向,與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產品開發、科研攻關、課題研究、項目推進等方面合作,着力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爲重點的“四技服務”,校企協同攻關。

    創建和完善相關機制,保障產教融合“開花結果”。

    一是集團化辦學。研究制訂職教集團支持政策,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教集團,發揮職教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行業性職教集團實現自治區重點產業全覆蓋,區域性職教集團實現14個設區市全覆蓋。

    二是溝通協調機制。建立穩定的溝通協調的機制,形成“產學研”發展聯盟關係和協同互動“對話”制度,對產教深度融合重大問題宏觀決策通盤規劃,協調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統籌投資、專業建設、招生就業、監督評估等事項。

    三是激勵補償機制。《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規模以上企業要有機構或人員組織實施職工教育培訓、對接職業院校,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企業因接受實習生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按現行稅收法律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四是質量評價機制。產教深度融合質量內部評價重點考查產教深度融合的組織與領導、職責履行、人才培養方案、基地建設、畢業生社會聲譽、教師成果轉化等;生產企業產教深度融合質量內部評價主要考查技術培訓、訂單完成、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引進等;行業組織第三方質量評價重點對產教融合是否符合行業產業發展等進行檢查和評價,並及時反饋和修正。同時,通過制訂具體標準,開展產教深度融合督導檢查,合理設計各種獎懲措施,以調動產教融合各方的積極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