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發射失敗揭開國企傷疤

長五發射失利揭開國企傷疤:幹活五六個人,開會二三十人,慶功百十號人

當代國企精神:狠抓就是開會,管理就是收費,重視就是標語,落實就是動嘴,驗收就是喝醉,檢查就是宴會,研究就是扯皮,政績就是神吹,彙報就是摻水。


2017年7月2日19時23分,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安排施行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發射出現異常,發射失利。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連續兩次的發射任務失利,讓許多人開始討論分析。航天工業是當前高技術密集程度最高的一個行業,而且既然是科學實驗,當然有失敗的可能,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預料之中。然而,僅僅喊幾句“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口號,用所謂“研究沒有百分之百正確”當作遮羞布,卻也是掩耳盜鈴之法。


航天工業是典型的系統工程,一枚普通長征火箭至少有幾萬個零部件,長五就更多了,涉及幾十個專業門類,從設計火箭到組織最關鍵部件的研製、生產,最終實現火箭的成功發射,其中核心的參與者們都經受了極不尋常的鍛鍊,不僅磨礪了智慧,也經過了失敗高風險鍛淬心理抗壓力的洗禮。他們是國家大型科研攻關的骨幹力量,也是很多民企求之不得的寶貴人才。



許多人把問題歸罪於航天人才流失,待遇不高。不可否認,航天人才待遇及流失問題已經存在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了,只是近年來航天取得的輝煌成績,掩蓋了浮在冰面下的矛盾。


可是如果僅僅把問題總結爲人才及待遇,無非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雖然航天系統流失了大量人才,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留下來的大部分也還是211、985院校的高材生,相比民營企業人員的流動率和素質,還是天上地下。而相當多的民營企業,甚至是全國有名的民營公司,在員工基本條件和素質不如航天單位的情況下,卻在項目管理、質量控制等方面做得更爲出色。


一個是完全開放的競爭環境,周圍虎狼環飼;另一個是半封閉高牆壁壘,後面不計成本的輸血。也造就了兩種不同的項目管理模式。下面說的也僅僅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1幹活五六個人


一個大項目批覆下來,一般先是由總體部進行任務分解,設定好技術接口後,由各個承擔分系統任務的單位進行設計開發,層層分解後,具體到某個研究室可能也就五六個人,實際幹活的也就二三個人。


但是這僅僅是全體人員中的一小部分,每個研究室都有分管此項目的領導,分系統單位科研管理部門有管理人員和領導,總體單位研究室有負責此項目的人員和領導,總體單位科研管理部門有此項目的管理人員和領導,上級主管部門有管理人員和領導,上級單位的上級單位有........


在這個拖沓冗長的名單裏,管理人員、副主任、主任、副處長、處長、副所長、所長、副部長、部長、院長、副院長.......佔據了名單的大部分,而且是在靠前位置。


廳級幹部一走廊,處級幹部禮堂,科級幹部一操場。


中國幾千年的官場文化,反映在國企裏面,就是管理人員的膨脹,只有在管理崗位,纔可能有機會接觸到領導,在任務分配和資金分配的方面有話語權,也讓自己在企業整體利益分配中處於有利位置。


當然這些管理人員中也並不全是尸位素餐,也有二三個個是能幹活的,畢竟協調、跑腿之類的活也得有人幹,這一點大員們心裏有數。


所以說真正幹活的,加起來也就五六個人。



近年來,很多部門加大了對國企考覈力度,要求企業每年20%的產值增長,這種只管數量不管質量的考覈方法,被迫讓國企去尋找賺錢的機會,很多時候,一個研究人員要在同一時段負責好幾個項目。


人力資源緊張怎麼辦?於是各種口號被美其名曰的發明出來:內部挖掘潛力,眼睛向內,大幹四季度、大幹一百天。在項目緊張的時候,真幹活的五六個人殫精竭慮,日不能息夜不能寐,身心受到很大損害。


那其他人呢?自然是公子王孫把扇搖。領導不幹活,有關係的不幹活,溜鬚拍馬的不幹活。


這就是博弈論中經典的智豬博弈。


能力差的人,不能太大作爲,因爲創造的收益比較少,所以能力差的人不作爲,必然能力強的人得上,能力差的人出力少,能力強的人出力多,這時,小豬必然搭上了大豬的便車。


可能問也就在於小豬和大豬在利益分配方面區別不大,因爲小豬是親兄弟,大豬是堂兄弟。


長期以往,能力強,積極性高的心想:“我努力工作,成果還要和大家分享,他們不幹活也餓不死,我爲什麼要幹活。”於是他變成了另外一隻懶豬,或者抱着“爺不伺候了”的想法跳槽,就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


一個優秀員工的離職可能影響不大,但形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職場環境,公司這艘大船就在危險的海域航行了。


2開會二三十人


科研項目到了一定階段,都要開各類評審會,這時候會突然發現平時根本見不到的許多陌生人坐在會場,而且佔據前排位置,反倒是平時日裏面真正幹活的人在端茶倒水,紛發材料。顯而易見,坐着的是領導,端茶的是小兵。那領導開會起到什麼作用嗎?最重要的是刷權威的存在感。


在某研究所,項目組的幾個人爲寫一份項目建議書加班了2個多月,多次找到主管副所長彙報工作,以免出現和領導思路不一致的偏差,但是領導總是以忙爲藉口推脫,並鼓勵要大膽創新。在建議書提交到甲方的前一天,單位內部評審會上,這位副所長將項目建議書通篇否定,並要求大家連夜改好.....據說該研究所目前很多人在排隊離職。


當然,這並不能說開會不重要,一些老專家的建議相當的中肯,但是官員的建議就有一些扯淡。很多文件,經過多位領導過目,多次評審,最後用的還是第一稿。



開會的人基本不幹事,幹事的人基本不開會。而這些開會的人,在各級鏈條上掌握着項目的資金落實、人力資源分配、儀器設備使用,也就是關係到幹活人的錢袋子,是無論如何也得罪不起的,對這些“泥菩薩”只能虛與委蛇。


事實上,在國企這個還沒有形成契約精神的職場,太監相當搶手,到哪裏都是八府巡撫。那問題就來,你是想端茶倒水,還是要坐着開會?


企業到一定階段,要的是文化、價值觀,管理層的每個決策都牽涉到文化與價值觀的塑造,在小編看來,大部分國企管理者根本不懂什麼文化、價值觀,一談到文化價值觀,就喜歡把主席語錄拿出來。就目前這水平,一個專業上精進的人如果不上位,那就只能在底層呆一輩子。


3慶功百十號人


在國企裏,永遠都是領導有方,自然功勞也最大,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領導的組織、計劃、協調、控制,項目的實現也幾無可能。


有道是“上不與下爭利,下不與上爭名”,名聲歸了領導,利益呢?幹活的五六個人似乎也得到不多。假設100萬的獎金,落到實際幹活的人手裏面,可能每個人也就是1萬多。


這纔是慶功會的實際意義。



反過來,如果項目在某一環節失敗,在歸零的時候,工作量如山,時間需要掐着秒錶計算,氣氛緊張的要爆炸,壓力大的喘不過氣來,還是那五六個人再忙,其他人一鬨而散。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笑到最後的反派,和倒在地上的英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