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工程師突擊 五

***********網絡工程速記********

陣列處理機屬於 SIMD 計算機。


SISD(Sing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stream,單指令流單數據流):單處
理器計算機,對保存在單一存儲器中的數據進行操作。

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stream,單指令流多數據流):同
一條指令控制多個處理器的運行。

MISD(Multip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stream,多指令流單數據流):單
個數據流被傳送到一組處理器上,每個處理器執行不同的指令序列。

MIMD(Multip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stream,多指令流多數據流):
其中每個處理器取用自己的指令並對自己的數據進行操作。
按照指令流和數據流的分類法,並行處理機、陣列處理機、流水線處理機都屬於 SIMD
計算機,而多處理機屬於 MIMD 計算機。

*

Centronic 總線是用於打印機等外設與計算機連接,不能將多個處理機互聯構成多處理機系統。
*
在 ISO OSI/RM 中, 表示層 實現數據壓縮功能.
*

在以太網中的幀屬於 數據鏈路層 協議數據單元。

*

近端串擾(Near EndCross Talk):當電流在一條導線中流通時,會產生一定的電磁場,干擾相鄰導線上的信號。近端串擾是指在與發送端處於同一邊的接收端處所感應到的從發送線對感應過來的串擾信號。
在串擾信號過大時,接收器將無法判別信號是遠端傳送來的微弱信號還是串擾雜訊。
衰減:指光在沿光纖傳輸過程中光功率的減少。可能由於長度過長、溫度過高、連線點不好等問題,也可能是線纜端接觸質量問題。
回波損耗:反射損耗又稱爲回波損耗,它是指在光纖連接處,後向反射光相對輸入光的比率的分貝數,回波損耗愈大愈好,以減少反射光對光源和系統的影響。
傳輸延遲:是信號在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的線路上的傳輸時間,以及信號在傳輸過程中被中間節點的處理時間的加和。
*

AAL(ATM Adaptation Layer,ATM 適配層) 位於 ATM 層之上,這一層是和業務相關的,即針對不同的業務採用不同的適配方法。由於上層業務種類繁多,AAL 層處理比較複雜,所以分爲 SAR 拆分和重組子層和 CS 彙集子層。其中,SAR 子層對數據進行分段和重裝配。CS子層負責爲來自用戶平臺(如 IP 包)的信息單元作分割準備。進行這種準備的目的是讓 CS層能夠將這些包再拼接成原始狀態;信元頭的組裝、拆分和校驗是在 ATM 層中實現的;比特定時是物理層中實現的。

*

FTTx + LAN 接入網採用的傳輸介質爲 :光纖和五類雙絞線

*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數據加密標準):是由 IBM 公司研製的一種加密算法,美國國家標準局於 1977 年公佈把它作爲非機要部門使用的數據加密標準,DES 是一個分組加密算法,它以 64 位爲分組對數據加密。DES 的密鑰長度是 56 位(因爲每個第 8 位都用作奇偶校驗)
*

在距離矢量路由協議中,可以使用多種方法防止路由循環:水平分裂(split horizon),反向路由中毒
(poison reverse),設置最大度量值(metric infinity)

*

OSPF 規定路由器失效時間是 Hello 分組間隔時間的 4 倍。
*

在 OSPF 中,區域(Area)是一個網絡,由一組臨近 OSPF 路由器的集合構成。區域中有且只有一個指定路由器(Designated Router,DR),用來與區域中其他的路由器交換鏈路狀態通告(LSA,Link State Advertisements),其它的路由器則只能通過指定路由器來發自己的鏈路狀態更新包。這樣做的好處是減少了路由器之間交換信息造成的網絡擁塞。DR是一個區域中具有最高 ID 的路由器。
OSPF 的路由可分爲三種類型:區域內部的路由,區域外部的路由和 AS 之間的路由。
區域內部的路由主要由路由器通過鄰接關係,從 DR 處獲得本區域的完整的網絡拓撲,在此基礎上用 Dijkstra 算法計算整個網絡的拓撲圖(在路由器中以鏈路狀態數據庫形式保存)形成路由表,來進行區域內部的路由。區域之間的路由要通過區域邊界路由器,它保存有相連兩個區域的所有拓撲圖,所有在本區域內部不存在的目的地,均要交給區域邊界路由器,由它轉發包到區域外,通常這個外部區域爲 0 區域,再由 0 區域轉發到相應的目的地。AS 之間的路由要通過 AS 邊界路由器來完成,將數據報轉發到外部 AS。引入區域概念和 DR 後,能減少數據庫的大小。

*

能顯示 IP、ICMP、TCP、UDP 統計信息的 Windows 命令是:netstat -s

*

矩陣組記錄一對主機之間交換的字節數。矩陣組由三個表組成:控制表、SD 數據表(源到目標)和 DS 表(目標到源)。

*

磁盤鏡像是 RAID1。

*

在路由表中設置一條默認路由:

默認路由是 0.0.0.0,子網掩碼是 0.0.0.0。

*

把路由器配置腳本從 RAM 寫入 NVRAM 的命令是: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

*

服務器模式的交換機:可以設置 VLAN 配置參數,服務器會將配置參數發給其他交換機。
客戶機模式的交換機:不可以設置 VLAN 配置參數,只能接受服務器模式的交換機發來的 VLAN配置參數。

透明模式的交換機:是相對獨立的,它允許配置 VLAN 配置參數,但不向其他交換
機發送自己的配置參數。

*

訪問控制列表檢查功能屬於匯聚層的功能,DMZ(非軍事化區)的對外服務器羣也有可
能提供該功能,但核心層一般沒有該功能;

匯聚層:爲接入層提供基於策略的連接,防止某些網段的問題蔓延和影響到核心層;工作組服務器,一般只是一個網段幾臺機器連接,所以直接放置在接入層就行了;

接入層:是網絡系統的最外層,爲用戶提供了網絡訪問接口,實現多種類型的綜合接入和傳輸。所以接入層既可以使用集線器,也可以交換機。
*

以太網採用 CSMA/CD 技術,當網絡上的流量越多,負載越大時,發生衝突的機率也會越大。當工作站發送的數據幀因衝突而傳輸失敗時,會採用二進制後退算法後退一段時間後重新發送數據幀。二進制後退算法可以動態地適應發送站點的數量,後退延時的取值範圍與重發次數 n 形成二進制指數關係。當網絡負載小時,後退延時的取值範圍也小;而當負載大時,後退延時的取值範圍也隨着增大。二進制後退算法的優點正是把後退延時的平均取值與負載的大小聯繫起來。所以,二進制後退算法考慮了網絡負載對衝突的影響。
*

WEP 支持點到點的加密與認證,不支持端到端的加密與認證。

*

10Gbps 以太網使用光纖作爲傳輸介質,最大傳輸距離爲 40km,只支持全雙工數據傳輸,而不支持半雙工工作模式。

*

ISO OSI/RM 體系結構中各層傳輸的數據單元名稱。
物理層:比特流(Bit Stream)。
數據鏈路層:數據幀(Frame)。
網絡層:數據分組,或數據報(Packet)。
傳輸層:報文,或段(Segment)。
會話層:只是會話鏈接,沒有確定名稱。
應用層:沒有確定名稱。
*

OGSA 最突出的思想是:將一切對象(計算資源、程序和數據庫等)看作爲服務,在 WebService 的服務的基礎上,提出了“網格服務”(Grid Service)的概念。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