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該學習水的精神

水,這種人類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物質,有什麼值得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學習的精神呢?古代聖賢指出,水具有多種優良的精神品質,我認爲,其中最值得今天的大學畢業生學習的一種精神便是:往低處流淌。

水往低處流的精神,跟近日國家領導人發出的號召不謀而合。五四運動九十週年來臨之際,主席視察中國農業大學,提出希望:希望大學畢業生“自覺到基層一線去發揮才幹,到艱苦的環境裏去經受鍛鍊,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我認爲,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號召,翻譯成古訓、百姓語,就是:水往低處流。

歷史文獻中,記載了不少孔子讚美水的話。《論語·子罕》記載孔子曾經站在河邊,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嘆。據此推測,孔子很可能經常對着流水愣神發呆,大發感慨。孟子的弟子徐闢有一次問孟子,孔子極口稱讚水,總是“水呀”“水呀”的叫喊着,他所取於水的究竟是什麼呢?孟子回答說:“有源頭的泉水滾滾流淌,晝夜不停,把低窪之處灌滿,然後又繼續向前奔流,一直流到海洋裏。有源頭的都這樣,孔子就是取它這一點罷了。”(《孟子·離婁下》)孟子認爲,孔子最欣賞水的精神就是不停息地往低處流淌。

孔子認爲,水在不停地往低處流淌的過程中,遵循着自然規律,完成了一些列善舉。《荀子·宥坐篇》記載了子貢與孔子一次關於水的有趣對話。孔子在看東流水,子貢問:“爲什麼有修養的人一看見流水就要仔細觀看一番呢?”孔子回答說:“那水呀,普遍地施給各種生命,自己卻無所作爲,好像是有德的;它總是流向低窪處,直流轉彎都遵循一定的道理,好像是有義的;浩浩蕩蕩無窮無盡的樣子,好像是有道的;如果放開水流,馬上就會順勢流出,流向百仞高的懸崖,一點也不害怕,好像是有勇的;注入低窪處一定直到它完全平滿爲止,好像是有法的;水一滿,不等人來把它弄平,它自己就平了,好像是公正的;自身雖然柔弱,但是影響生物無微不至,好像是明察的;萬物經過水的浸洗,就變得鮮亮光潔,好像是善於改變的;歷盡千萬曲折,最終一定向東流去,好像是有志向的。因此,有修養的人見到大水一定會仔細觀看的。”在孔子那裏,水顯然具有君子之德。

當然,孔子對水的讚美態度,很可能源自於他有師長情分的老子。老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論語·雍也》記載了孔子的如下一番話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東,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看起來,似乎是孔子在就仁知(智)之人與山水行爲方式上的相似性發表感慨。實際上,我們不妨加上這樣一層意思:聰明的人喜愛水,是因爲水懂得審時度勢,順應客觀規律,“往低處流”;不像人類,喜歡異想天開,要違反自然規律,“往高處走”。

大學畢業生學習水的“往低處流淌”精神,往小處說,有利於解決個人的就業問題,也就是生存問題,發展問題。幸運的話,還可能施展才華,開創出一番像樣的事業;往大處說,則是爲了維護祖國和人民的長遠利益,犧牲個人的眼前利益。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不失爲一種可行的選擇。反正,如今的“往低處流”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着本質的不同:“上山下鄉”只講高尚目標,絕無個人創業的可能,今天的“往低處流淌”,卻不排斥個人創業,大學生經過努力,完全可能“開闢”出個人“事業發展的新天地”。此外,當年“上山下鄉”的都是還沒有念大學的初高中學生,知識儲備嚴重不足;今天“往低處流”的都是大學已經畢業的青年,具備了謀生、創業的良好基礎。戲說中的當今大學理想人生“農婦山泉有點田”,不失爲一種可行的謀生方式。弄好了,科學種田,科學養豬,搞搞鄉鎮企業,發家致富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寫到這裏,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倘若總書記、主席在視察中國農業大學時,明確指出,隨着辦學、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完成由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轉變。大學本科不再以培養棟樑式人才爲主要目標,而以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普通勞動者爲首要使命。具體地說,農業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去農村做農民,就是專業對口,就是學有所用。大學生應該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愉快地適應並接受這個形勢變化,紮根農村,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自己的貢獻……大學生、社會各界對此會有怎樣的反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