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电子政务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让云计算在电子政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需先了解当前电子政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长期存在的顽固性问题,在几乎所有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中都能看到的常见问题,如: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一直被提及,从未被解决;二、长期存在但被提及比较少的问题,如:建设周期长,业务响应慢的问题,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从获取需求、可研编制到立项、招投标、项目建设、投产,往往需要一年或三五年的时间,待到系统上线时,发现需求变了,刚开发完成的应用系统面临着退役的窘境;三、是传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从部门职能出发,根据部门业务需求单独建设,对于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存在较大的难度。当前我国正经历从管理型政府面向公众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战略性目标的调整必将带来的新的业务需求,基于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公众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层次的业务协同成为新时期的主要电子政务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主要是机制的问题,现在就前面两个问题展开说明。

    重复建设说明建了没用,或利用率不高,如果建了用得很充分很好,也就不存在重复建设这一说了。如果你做过运维工作,细心的你一定会为注意到大量服务器长期处在低负载的工作状态,这种极低的资源利用率应该会让你感到于心不忍。要避免重复建设,就需要我们采用集约化的模式建设,集约化本质上就是最大程度的共享和复用。在没有云计算的年代,我们也提集约化建设,比如建设集中的数据中心,机房空间、动力配套、空调等机房基础设施是多个平台共同使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复用。但是服务器、存储设备、中间件资源还是每个应用系统独占,这笔费用那是相当的可观啊。对于网站类的应用,如政务门户网站我们有时候也采用虚拟主机托管到运营商机房的办法来降低其总体拥有成本,但是对于专业类的应用则没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信息安全有一定要求的业务系统需要运行政务网络内,托管到运营商机房根本就不可能。当前,如果我们去统计每年省一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立项审批出去的项目,你一定会惊讶于这一年来我们究竟买了多少相同功能性能相近的防火墙,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防火墙通常有百兆或千兆的吞吐量,但是实际带宽占用不到十兆。如果在物理上集中,通过一台大容量的防火墙集中提供服务,不仅一次性资源投入小很多,后期的运维管理成本也将得以显著缩减。再者,想想看,让县市级信息部门有限的IT技术人员面对当今分工越来越细的信息系统怎么看怎么是个噩梦。

    云计算来了,好像天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的。它不仅仅通过集约化的建设模式解决了重复建设这一顽固性问题,也令人激动的是他提出了服务理念,将基础设施视为服务,将软件支撑环境视为服务,甚至将应用系统视为服务。

     基础设施服务将物理设备(主机、网络、存储)进行虚拟机,为用户提供虚拟机服务。用户不再关心具体的物理设备的选型、安装部署、日常维护工作,仅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提供所需虚拟机的技术规格要求即可。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基于共享集约化的模式建设,比如在省一级或市一级统一建设IaaS云平台,其管辖下的各政务部门不再新建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中心安全设备由云平台统一购置,部门不允许单独采购,仅建设基础网络,以便访问云平台服务。想想看,是不是省下了大量的防火墙、交换机、存储设备等物理资源。同样的模式,软件支撑环境统一建设,也将节省大量的中间件购置费用。对于各部门普遍需要的应用系统从省级或市级进行统一建设,比如OA系统,不仅解决了重复建设,也解决了政务协同问题。以前因为每个部门的OA系统单独建设,公文格式一致,信息的流转成为一大难题,有了基于多租户的OA系统,这个结也自然而然地被解开了。

     云计算创新的服务模式是一次变革,既然是变革必然要伤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先说外部,就看防火墙一年就要少买多少台啊,硬件设备生产商是不是也在寻找着新的业务增站点!再说说内部问题,如果把政府当成一个大型企业, 那么不同的政务部门(比如交通部、公安部等)则如同企业内不同的业务部门,政务部门的信息中心就是企业的IT部门。采用云计算后,政务部门的信息中心可以建设的内容变少了,权力也相应小了,这必然会带来一些阻力,这就涉及到机制体制创新的问题,机制体制的问题解决起来要比技术问题复杂得多,不过大方向是对的,其他一切问题都是时间的问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