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IT運維談(二)“0”和“100”

很多時候,極限狀態都是不可取的。一無所有的‘0’和極盡完滿的‘100’都不見得是發展歷程中最有利的狀態。”

經過這些年的沉澱,我們看到,這個市場在逐步地走向規範,用戶的需求開始顯現出來,並跟中國實際結合的概念開始延伸出來。這可以從工信部倡導ITSS(國家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工作組)這樣的舉動一探端倪,這一組織旨在制定一個適合中國的標準。爲什麼要這麼做呢?

我舉個例子:比如你買了一個服務器,或者一個交換機或者數據庫,這其中很多參數是不同的,但是國外軟件往往是不關注這一塊的,他認爲他提供的是公共的開放的接口,採用的標準的管理協議,拿到數據就OK了,但很多軟件的數據取法是對標,你根本取不到。就像雞同鴨講,根本連最起碼的互通機制都不具備或不夠完善,那接下來的工作又何從談起呢?

所以這些需求的產生,也就催生了我們國家ITSS這個組織,目前我們國家的基礎工作還相對薄弱,很多人爲了管理而上管理,忽略了很多需要從基礎,從源頭就應該抓起的工作,所以往往投入很大,卻收效甚微。

對於一個企業的IT管理來說,應該要有基礎,等基礎紮實到一定程度後,纔可能上一些流程,如果連基礎都沒有,一下子想吃成一個胖子,那是不太可能的。企業在建設的時候,應該要有自己的方向跟目標,不能要麼是“0”,一開始什麼都沒有,要麼就是“100”,一上來就想極盡完美。

包括像雲管理、雲計算這樣的概念和技術的出現,其實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緊密相關的。如果要在雲上分佈資源,首先網絡是可達的,這就要求你所使用的網絡必須是完全可靠的,這其實對IT管理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我只有一個廣域網,帶寬也很窄,那也是無所謂什麼雲計算的,因爲遠端的資源在網絡上存在瓶頸,就更提不到作爲資源來分割。包括現有的資源是多少,又是否把握了呢?如果連這些東西都無法統計,其實很多東西都無法談及了。所以說基礎的管理是所有IT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的做法,是談到雲就把以前的東西都推倒,全部來新的。我只能說我們在進行任何新事物嘗試的時候,都要客觀對自己現在所具備的各項資源予以評估,考量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要毫無基礎地建“空中樓閣”或者忙碌地確立宏大目標,最後反而是“過猶不及”,這兩種極限,都是不可取的。

其實我們一直強調的都是一種“小步快跑”的狀態,在“小步快跑”的狀態中,你其實可以發現很多問題,比如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這樣你在進行管理系統逐步強勁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也完善了。

 

 

【您還可以來看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