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2)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硬件方面:通过线缆将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连接起来;

软件方面: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应用程序通过通讯线路互联;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

计算机网络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数据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60年代:分组交换,70-80年代:TCP/IP 90年代后:Web技术

网络协议与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

WAN网(广域网)作用:用于连接远距离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于:internret;

LAN网(局域网)作用用于连接较短距离的计算机,应用:校园网,企业网;

网络设备生产商:华为 ;Cisco(思科)

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设备

网络拓扑结构:点对点,总线型,环型,星型及拓展的星型,网状型

1.星型拓扑-优点:易于实现;易于网络拓展;易于故障排查。

-缺点:中心节点压力大,组网成本较高

 上层汇聚层 下层接入层(最上层核心层,一般网络拓扑图很少见到)

汇聚层增加交换机,作为备份,提高网络可靠性

 2.网状拓扑:-一个节点与其他多个节点相连

优点:-提供冗余性和容错性可靠性高组网成本高;

 数制:

二进制的优点:只需两种状态表示数字,容易实现;

带宽: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一网络连接的信息量。

单位:比特每秒(bit/s)

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用字节每秒位单位;

存储量:

1字节(Byte)=8比特位(bit)

1KB=1024字节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网络通讯参考模型:

协议是什么?为了使数据可以在网络上从源传递到目的地,网络上所有设备都需要“讲”相同的“语言”,描述网络通讯中“语言”规范的一组规则就是协议;

数据通信协议:决定数据的格式和传输的一组规则或者一组惯例;

 协议分层:网络通讯的过程很复杂,为了降低网络通信难度,所以才有了网络分层;

服务:是网络中各层向其相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

 服务访问点(SAP)类似于邮箱:

-N+1层实体是通过N层的SAP来使用N层所提供的服务,也可翻译成:

上一层是通过下一层的SAP,来使用该层所提供的服务;

-SAP相当于相邻层之间的借口

 服务类型:

1.面向连接的服务

-先建立连接再传输数据,之后再断开连接

-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包不需要携带目的地址

-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无连接的服务

-不需要思想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数据

-每个报文都带有完整的目的地址

-不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性

服务所涉及到的几个元素:1.请求2. 指示3. 响应4. 确认

 OSI协议模型

OSI的七层框架:

应用层       协议     APDU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表示层       协议     PPDU  数据的表现形式,如加密、压缩

会话层       协议     SPDU  建立、管理 中止会话  断电续传

传输层       协议     TPDU 实现程序与程序互联  标识不同的端口或程序的端口号 实现了可靠与不可靠的传输 

网络层       协议     报文   标识来源和目标网络,路径选择,定义IP地址,路由器工作层在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协议      帧    建立数据逻辑连接,标识区分接收目标mac地址实现数据的通信,帧包装、帧传输、帧同步。    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物理层       协议     比特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 定义接口介质和数据传输

 

TCP/IP模型:

TCP/IP协议4层模型:

应用层http  ftp tftp smtp snmp dns pop3 telnet 上层数据 

传输层 TCP UDP  TCP头部+上层数据  数据段

网络层 ICMP IGMP IP ARP RARP   IP头部+TCP头部+上层数据  数据包

数据链路层  由底层网络定义的协议 Mac头部+IP头部+TCP头部+上层数据 数据帧

 

物理层 由底层网络定义的协议 比特流

 TCP/IP协议5层模型

应用层  计算机

传输层  防火墙

网络层  路由器

数据联络层 交换机

物理层  网卡


TCP/IP协议7层模型

应用层  计算机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防火墙

网络层  路由器

数据联络层 交换机

物理层  网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