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I重出江湖 胜负难料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打印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打印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打印文章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点击数:9 次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8/30 11:02
“沉寂了一年多,SGI终于回来了。”这是SGI大中国区市场总监张玲玲8月6日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2009年4月,负债高达5亿美元的SGI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Rackable以2500万美元收购。

  一位自称Maya-Fans的网友看到此消息后在网上留言:10年前,我做梦都想拥有一套SGI图形工作站,用它来运行那些3D动画软件。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没有能力拥有它,而SGI已经破产了。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辉煌一时的SGI为何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重组后回归市场的SGI何时才能再现往日的辉煌?

  从辉煌到衰落

  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神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于1982年创立了SGI公司,并且只用了3年时间就研制出令SGI声名鹊起的图形工作站,成功地掘到了第一桶金。SGI于1992年开发的2D/3D图形应用程序编程接口OpenGL在数字图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OpenGL仍被常常提起,而SGI的命运却一波三折。

  SGI最辉煌的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SGI可以称得上是数字图形领域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一面旗帜。在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SGI的年营业额曾经达到370亿美元,股票价格最高达到每股50美元,员工总数近1万人。SGI对待员工十分慷慨,而这种慷慨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浪费。曾任SGI互联网产品部门副总裁的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SGI给每位员工的年终礼物是一块价值1500美元的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还有一件小羊皮的皮夹克。SGI的工作环境很宽松,每个团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团队总监只是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并不干预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今再看看这些曾经让很多人羡慕的慷慨和自由度,似乎是为SGI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11月,SGI遭遇了股票价格大幅跳水。2006年5月,SGI申请破产保护,试图缩减公司债务。经过半年左右的重组,SGI卷土重来。当时,SGI改变了产品策略,全面转向开放平台市场,并开始支持安腾芯片。

  许多人对SGI重组后的前景表示乐观。SGI将传统的高性能计算体系架构的优势与x86架构、Linux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并且推出了NUMAflex、NUMAlink等新技术。技术上的创新以及开放的心态,将有可能使SGI获得重生。其后,SGI的一系列市场和资本运作行为似乎也表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2008年2月,SGI在宣布收购Linux Networx核心资产的同时,还获得了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Lehman Brothers的投资。SGI以为,终于可以甩下债务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但是,事与愿违。2009年4月,在债务的重压之下,SGI还是没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在SGI被收购后不久,Oracle宣布以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同年创立于硅谷的两家公司——SGI和Sun,由一代双骄变成了难兄难弟。两家公司同以Unix工作站起家,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且都拥有众多技术精英和创新性的技术。就是这样两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却在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今天折戟,难怪名为FANFAN的一位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SGI的图形生成技术还是很厉害的。可惜,技术好不见得就有市场。 从2009年4月SGI被收购,到2010年SGI完成重组后回归市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玲玲几乎是一个人挑起了SGI大中国区的市场业务。从2002年加入SGI,其间经历了公司的多次变故,包括并购、重组、机构缩减、人员调整等,张玲玲始终没有想到过离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张玲玲笑着说,“也许退休以后,我也可以出一本书,写写在SGI的工作经历。”

  Rockable改变SGI

  从20多年前的一枝独秀到今天被收购,SGI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技术方面的我行我素以及发展的不均衡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可否认,SGI在数字图形以及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技术创新曾让人津津乐道。但是,SGI在技术创新方面过于“执著”,甚至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地步,因而脱离了实际,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要。李开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不需要没有用的创新。

  曾经坚守高端应用和Unix市场的SGI,错过了PC和Windows可能带来的新商机。当SGI下决心转向安腾平台并逐步脱离MIPS平台和RISC阵营后,安腾芯片的发展并没有带给SGI预想的成功。

  在SGI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事情。在资本运作市场上的一些失误也表明,SGI的技术发展路线不太清晰。1996年对于SGI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转向高性能计算领域的SGI以7.4亿美元收购了超级计算机公司Cray,同时还推出了先进的cc-NUMA架构服务器。然而4年后,当SGI出售Cray时,价格仅为2200万美元。

  如今,大公司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销售、市场推广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而小公司则以技术立足。像SGI这样的大公司却因循着小公司的发展模式,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没有解决好销售、市场推广、财务等方面同步发展的问题。 Rackable对SGI的收购可能会改变这一切。来自Rackable的乔治·斯卡夫(George Skaff)现任SGI首席市场官。“SGI拥有好的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SGI在管理和商业决策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在公司合并后的前两个月,我也会经常问自己,SGI为什么会这样做。”乔治·斯卡夫表示,“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新公司没有任何债务,而新的领导层决策果断,并在管理机制上做出了改变。新SGI将以盈利为目标。”

  擅长“抄底”的买家

  Rackable公司是一家集群计算厂商,虽然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其知名度远不如SGI。聪明的Rackable公司在收购了SGI之后,顺理成章地沿用了SGI的品牌。

  Rackable可以称得上是最 擅长“抄底”的买家。它不仅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SGI,在公司重组后,又于2010年2月以2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高效能存储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COPAN公司,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存储产品线。目前,新SGI公司3/4的产品都是原SGI公司的产品。收购SGI,使得Rackable轻而易举地进入了高性能集群和云计算市场。Rackable可以借助SGI的产品线、品牌知名度、渠道、产品及工程团队,快速打开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此前,Rackable在中国没有办事机构。SGI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有15人,其目标是近期内增加到50人。乔治·斯卡夫表示:“目前,SGI在亚太区的人员不多,资金有限。因此现阶段,SGI会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入到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

  在收购SGI之前,Rackable的员工有200人,而SGI有1300人。因此有人质疑:到底是Rackable收购了SGI,还是SGI整合了Rackable?不管是谁收购了谁,重组后的SGI已经重新启航。

  “SGI现在是无债一身轻。”乔治·斯卡夫表示,“SGI看重的是年增长6%、市场规模在90亿美元的技术计算市场。2011财年,SGI的目标是保持业务增长,以技术创新为本,实现盈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