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中间件IBM WebSphere MQ入门说明(下)

 MQ的通讯模式

  1) 点对点通讯:点对点方式是最为传统和常见的通讯方式,它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配置方式,支持树状、网状等多种拓扑结构。

 

  2) 多点广播:MQ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其中重要的,也是正在发展中的是"多点广播"应用,即能够将消息发送到多个目标站点(Destination List)。可以使用一条MQ指令将单一消息发送到多个目标站点,并确保为每一站点可靠地提供信息。MQ不仅提供了多点广播的功能,而且还拥有智能消息分发功能,在将一条消息发送到同一系统上的多个用户时,MQ将消息的一个复制版本和该系统上接收者的名单发送到目标MQ系统。目标MQ系统在本地复制这些消息,并将它们发送到名单上的队列,从而尽可能减少网络的传输量。

 

  3) 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模式:发布/订阅功能使消息的分发可以突破目的队列地理指向的限制,使消息按照特定的主题甚至内容进行分发,用户或应用程序可以根据主题或内容接收到所需要的消息。发布/订阅功能使得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变得更为松散,发送者不必关心接收者的目的地址,而接收者也不必关心消息的发送地址,而只是根据消息的主题进行消息的收发。在MQ家族产品中,MQ Event Broker是专门用于使用发布/订阅技术进行数据通讯的产品,它支持基于队列和直接基于TCP/IP两种方式的发布和订阅。

 

  4) 群集(Cluster):为了简化点对点通讯模式中的系统配置,MQ提供Cluster(群集)的解决方案。群集类似于一个域(Domain),群集内部的队列管理器之间通讯时,不需要两两之间建立消息通道,而是采用群集(Cluster)通道与其它成员通讯,从而大大简化了系统配置。此外,群集中的队列管理器之间能够自动进行负载均衡,当某一队列管理器出现故障时,其它队列管理器可以接管它的工作,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高可靠性。

 

  MQ Server和MQ Client

 

  MQ 产品分为Server和Client两种版本,在MQ服务器的运行环境下,有队列管理器、队列、消息通道等对象,它提供全面的消息服务;MQ Client为我们提供了一个MQ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环境,它是MQ API的Client实现。在客户端环境下,没有队列管理器、队列等对象,它通过MQI通道与服务器之间建立通讯,并将消息从客户端发往服务器端的队列,或从Server端的队列中取得消息,它比较适合于网络条件较好或实时通讯的情况。同时要指出的是:采用MQ Client并不会导致数据的丢失或不完整性。MQ Client提供下列好处:适合同步处理的工作模式;减少系统负担;减少系统管理开销;减少磁盘空间要求等。

 

  MQ的API

 

  MQ 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其中包括:C、C++、Java、VisualBasic、COBOL、PL/1、RPG等,同时也支持多种流行的开发工具,如: WebSphere Studio Application Developer, PowerBuiler、Microsoft Visual C++、Visual Basic、Delphi等。并且,MQ在不同平台上提供统一的编程接口,仅需重新编译就可完成不同平台间程序的移植。MQ的API接口十分简单易学,用户仅需利用MQ的13个常用而又功能强大的函数调用,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写出各种复杂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用业务逻辑的实现,而不是底层通讯、例外处理等方面。
  
  以C语言为例,一个MQ应用的开发流程如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